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将迎来重大改革
2021-03-08
审美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减少人们对美的麻木与钝感,
在成就更多美学家的过程中增强整体的人文修养和文化自信,是美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继全面加强和改进体育教育之后,美育培养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2020年10月15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同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要求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时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到2022年的目标,是要开足开齐开好体育美育课程。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我们长期以来对学校美育和体育存在着一些忽视的倾向,这里面原因非常复杂,包括评价体系的影响,但是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在于很多人对美育和体育的价值缺乏认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10月16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这次文件非常清晰地界定了学校体育和美育在整个教育乃至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这本身就是一场移风易俗的思想观念的革命……以往常常被视为“无足轻重”的体育、美育将在中高考中“硬起来”,体育、美育包含的内容已经极大的丰富了。
确实,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敏感度和感知力在不断提升。国潮的强势崛起折射着传统文化之美,“五条人”等乐队的大火展现出更加多元的小镇美学,到小众展览打卡也日渐成为年轻人熟悉的休闲方式。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迷之审美仍在发挥不小的作用。从奇葩建筑让人直呼“辣眼睛”,到千年佛像遭到毁容式修复,从美食街采取统一的黑底白字招牌被讽“殡葬一条街”,到土豪、土味装修风格被群嘲,这些毫无美感可言的操作反映了社会整体审美水平有待提高的现实。
虽说美美与共,艺术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但现实情况则是,许多人的审美神经比较麻木,并未形成独立的美学旨趣。于是,一些流行的建筑、艺术作品不是追求技巧上的打磨和意境的展现,而是简单粗暴地强调冲击力,所谓的洗脑神曲、土豪装修风都是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其实是抵抗奇葩审美的第一道防线。它能够让孩子们从小认识到哪些东西是美的以及为什么美,知晓何为无序的堆砌,何为艺术的张力,从而摆脱无意识的艺术作品接收,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当社会对创造力、艺术性的鉴赏品味逐渐提升,各类奇葩风格就会随即失去市场,继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同时,懂得审美绝不仅仅是肤浅的“只看颜值”,它与人们的道德与人文修养密不可分。孔子闻韶而知礼节,季札观乐而识民风,宋瓷之美体现着朴素雅致的造物哲学,“马一角”“夏半边”的山水画诉说着南宋特殊的历史背景……理想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艺术鉴赏常识,更能深化他们对不同文化、各个历史阶段的感知,在赏物中感悟人生道理、提升人文素养。
其实,从小学到高中,美术、音乐等一直是写在中国中小学课程表上的必修课,我们多多少少也曾接受过美术、音乐等课程的熏陶。但很多孩子学了很多年,为什么一项艺术特长都没有学会?为什么学生往往能对贝多芬、拉斐尔的艺术风格脱口而出,却并不晓得其背后的“所以然”?“过去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把美育课的教学要教会学生什么,或者要教会他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作为教学的要求。”当学习艺术成为一种应付,也就难言真正的审美提升了。而这次,《意见》明确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手段,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常展,强调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性;并且提出了清晰的美育目标: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学校美育乃至学校美育内涵和如何实现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
在发达国家,艺术教育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必修课。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受过高等教育人数不足全国人口的10%,受过艺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则更少,全民的艺术教育前路漫漫。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在全国14亿人口中能有多少人具有基本的艺术史常识、具有基本的艺术评价标准呢?答案是微乎其微。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当前,如果中国同西方中等发达国家人民对艺术的欣赏、对艺术基本知识的具备差距非常大,那么,中国的文化产业是无法对外发展的。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生活越现代,对艺术欣赏的品位越高。而当前中国的现状并非如此。对于越来越多的高收入人群,如果他们极少受过艺术教育,艺术水准很低,那么,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就可能更大程度上刺激低俗艺术的发展,对艺术欣赏、艺术产业发展产生倒挂影响,进而导致了艺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所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范迪安表示,学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美育不仅仅是一堂课、一次活动,而是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的全面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营养基”。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认为,“新时代的教育现代化,会更加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经常性的艺术欣赏和创作伴随学生的成长,可以融入学生的灵魂,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和行为。”
●媒体评点: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所以,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让其从小徜徉在艺术经典之美、科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广阔海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而今,中办国办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无疑时不我待。每所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成人”的重要意义,让美育回归为基础课程,而不是奢侈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向秋,中国甘肃网;李秀荣,东方网)
◎话题拓展:美育的价值;加强美育教育,全方位提升文化自信 ;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思想观念的革命;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用美育为人生铺底,生命必然绚丽多彩……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澎湃新闻、文创产业评论、公众号“微言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