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有效体能训练策略研究
2021-03-08
(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前言
新时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许多儿童出现生长发育失调、营养过剩的情况,而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是优化儿童的身体素质。因此,针对3-6岁儿童有必要实现有效体能训练,进而加快其生长发育速度,创新基本动作、游戏训练,并围绕“以生为本”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提升其身体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1、3-6岁儿童体能现状和训练重要性
1.1、3-6岁儿童体能现状分析
新时期城市建设进度的加快使得儿童活动空间受到挤压,同时电子产品和数码产品的相继推出使得儿童实际活动空间变小、时间缩短。国家体能测评报告指出,3-6岁儿童存在生长发育不均衡、体质较差的情况,因此为幼儿体能训练提供难度和挑战。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安全保护措施十分到位,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儿童运动的安全风险,不过减少了其参与体能训练的机会和次数。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得出,最近30年间我国儿童发育水平逐渐提升,营养状态良好,但相关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势,如速度、力量和耐力。同时视力、心肺功能下降,超重、肥胖幼儿数量增加,因此幼儿园有必要对儿童加强有效体能训练。
1.2、3-6岁儿童有效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1)体能训练内容。
第一,3-5岁阶段。该过程属于训练的启蒙和初始阶段,可以在学习主要运动技能后,促进身体和脑部的发育。此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借助情境教学模式,提升儿童的运动效率,使其在安全的条件下模仿动作、完成动作,优化其身体控制能力和体能素质;第二,6岁阶段。该时期教师可以指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动作形式,能够正常完成跑、跳、投等操作,提升其体能训练质量,培养其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2)开展有效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突出幼儿体能训练的高效性和可行性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实现素质教育、保障儿童身心健康的基础。教师创新体能训练形式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儿童的运动兴趣和好奇心,进而提高体能训练效率。传统体能训练活动对于3-6岁儿童的心理特点、身体变化等方面关注度不够,直接抑制了幼儿在实际训练中的积极性,影响其运动自信心热情。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儿童身心特征和发育情况,创新并研究适宜3-6岁儿童的高效体能锻炼方式,进而有效对其动作姿势和身体素质完成训练。借助丰富多样、颜色鲜明的体育器材优化幼儿体能训练的组织模式,提升其训练的积极性和专注度,突出幼儿体能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3-6岁儿童有效体能训练的途径
2.1、借助游戏调动幼儿训练兴趣
由于3-6岁儿童身心发育不健全,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其心理特点,通过情景游戏模式,调动大家的体能训练积极性,并加强运动的科学性。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开展“老虎睡觉不要醒”的游戏,其中老虎由教师扮演,儿童们扮演兔子,在游戏过程中“老虎”假装睡觉,儿童若在其睡觉过程中拍到老虎,则兔子队胜利。如果老虎苏醒了,兔子必须距离老虎5m以上,若在5m范围内被老虎抓住,则失败,从而借助此游戏培养幼儿行动敏捷度、反应速度、合作意识和应变能力。此外,教师需要完善体能训练准备工作。在组织3-6岁儿童进行情境游戏之前,应结合大家的实际情况开展理论知识教学,实现其理性认识和体能训练的融合。例如,教师在组织儿童参与栽种活动时,应提前向大家讲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科普花种栽培的知识,既实现幼儿体能锻炼,同时可以帮助大家积累常识,拓展其知识面,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2.2、结合儿童年龄进行分层体能训练
(1)三岁儿童。
三岁儿童进行体能训练可以提升其身体协调能力和控制水平,因此建议教师通过创设体能锻炼情境,调动其运动兴趣,帮助其树立自我保护观念和安全意识,科学选择简单、易完成的活动进行训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儿童进行“双脚连续跳”训练,鼓励大家扮演小青蛙、小兔子等动物。在跳跃过程中找寻荷叶、胡萝卜等训练道具,使大家在收获训练成果的基础上,提升其运动自信心和积极性,并借助双脚跳的方式锻炼其身体协调、控制水平和腿部力量。
(2)四岁儿童。
对于四岁儿童的体能训练应侧重其身体的控制能力和运动准确性。在此前提下,教师可以增加儿童的户外运动次数,提高其运动量,优化其自身耐力和手臂、腿部力量,为后续控制力和精准度的训练奠定基础。比如,建议教师组织儿童参与“拍球”或“拍球走”活动,使其由尝试拍球逐渐学会运球走。同时,可以创新拍球训练形式,如单人训练、双人训练、曲线运球、直线运球、绕障碍运球等活动,进而针对性优化幼儿在体育训练中的身体控制水平和动作精准度。
(3)五岁儿童。
教师对于五岁儿童的体能训练应更多设置在户外,使大家在新鲜空气和温暖阳光中加快身体发育速度,提升其玩球、跑步、做操等方面的效率。此阶段教师应组织幼儿进行自行车运动,在最初学习过程中可以骑行四轮骑行车,再逐渐增加难度,学习两轮自行车,逐渐锻炼儿童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水平,加强其腿部肌肉的锻炼。
(4)六岁儿童。
当儿童自身运动协调性和控制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能够具有足够的运动速度,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多种益智和成熟体育活动培养儿童的体育爱好,如滑冰、舞蹈、足球等。儿童在提升身体控制能力后,能够实现大肌肉和小肌肉之间的紧密配合,再通过游泳等项目优化自身的身体控制水平,在保证运动安全的基础上,挖掘儿童体能训练的潜力。
2.3、开展多种专业性训练模式
(1)柔韧性训练。3-6岁儿童体能训练过程中,需要重视其柔韧度培养,加强对其横纵下叉、腰腹力量的训练。例如,在舞蹈教学中讲解和组织“横纵劈腿”、“下腰”等活动,并通过播放音乐、开展舞蹈竞赛调动儿童的体能训练兴趣。
(2)培养儿童力量感。
教师需要加强对3-6岁儿童核心力量的训练,提升其力量使用的稳定性。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力量不足,因此在日常体能训练时,建议提升大家的肢体主干力量,带领其参与大肌肉群训练。比如,进行“仰卧举腿”、“平板支撑”等练习,科学控制儿童的锻炼负荷,实现力量训练的丰富化和科学化。
(3)加强灵敏度训练。
新时期儿童心肺功能有待加强,因此教师可以组织灵敏读度训练,如短距离体能跑。通过设置多种训练模式,如直线往返跑、绕障碍跑等活动。同时,科学选择体育地点,增加儿童在户外运动锻炼的时间,教师应注意确保大家的运动安全和运动量,避免超负荷训练。
(4)平衡训练。
建议教师组织儿童完成“翻滚训练”,锻炼3-6岁儿童的前庭力量。例如,开展“小球滚滚”的活动,引导儿童团身、护膝、完成翻滚。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儿童的帮助和保护,同时可以在园内安设平衡木,组织儿童开展平衡动作练习和直线训练。
2.4、创新早操活动
清晨是体能锻炼的最佳时间,因此教师需要组织儿童完成早操锻炼,创新早操活动,调动大家的运动兴趣,提升其运动综合素质。首先,针对小班3-4岁的儿童,可以侧重模仿类训练,在早操中开展集体徒手操;其次,对于5岁左右的中班儿童,应选择简单的训练器械和项目。中班早操可以分成热身、队列和操节活动。其中,在热身环节以慢走、慢跑、跳跃等活动为主,并将时间把控在6-8分钟内,充分发挥热身效果;队列训练要求儿童能够自主变化运动速度,可以听懂命令和信号并迅速做出相关动作,如原队形、二路变为四路、四路变为六路。操节运动是早操中的核心部分,可以结合儿童的特点设置,其中包含体侧运动、上肢运动、腹背运动、下蹲运动,通过开展上述运动有效提升儿童体能。最后,对于6岁的大班儿童可以丰富早操形式,如体能游戏、舞蹈、武术等类别,或者选择丝带、沙球棒等工具。
2.5、科学设置体能训练场地和区域
3-6岁是儿童成长的旺盛期,因此科学开展相关体能训练可以优化其行为动作的可控性和协调性,提升其运动自信心。其中,户外区域活动中阳光和空气对于儿童骨骼、神经系统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保障其拥有强健的体魄。因此,教师可以增加幼儿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机会,结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开展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同时,建议在幼儿园中划分专门的游戏区域,如跳绳、踢毽子、捉迷藏游戏区。由于此类活动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自行组织游戏,并在大家游戏中认真观察,结合其运动需求投放游戏材料,实现区域活动的科学性,培养幼儿相互协作精神和训练敏锐度。
2.6、增加运动会丰富性
运动会是儿童十分喜爱的体育活动,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进而使每位儿童参与进来,挖掘自身体育特长。因此,教师和幼儿园在设置训练项目时,建议结合幼儿特点和身体素质,增加关于走、跳、跑、投、爬、掷等动作的体育项目。创新运动会的项目形式,降低比赛难度,激发幼儿参与主动性,帮助其形成竞争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为其今后参与体能训练活动奠定基础。同时,可以通过“家-园合作”方式在春季和秋季开展郊游活动,邀请儿童的父母与孩子一同进行游戏互动,利用踏青、爬山训练儿童的体能。此外,在提升儿童体能训练有效性的同时,教师应规避不安全因素、常备药物,并对儿童开展自我保护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其危险防范能力,进而在运动中掌握自我保护方法,为实现有效体能训练提供保障。
3、结论
促进幼儿身体动作的良性发展是优化其身体素质的关键,因此有必要结合幼儿成长发育规律和特点,依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调动园内的教学资源,突出幼儿体能训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建议教师依托幼儿身体素质,开展灵敏性、平衡感、柔韧度等方面的训练,加强幼儿体能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