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发展理路
2021-03-08郭胜
郭 胜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不仅是匡正个体的标尺,更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新时代,我国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的教育方式、新的学生特征和新的教育环境都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要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在终身发展理念中寻求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在多维度发展视角下追求全面发展。
一、时代重任:“云时代”需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2020年,疫情之下,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师的教学工作无一例外汇集在“云端”,可以说教育“云时代”已经全面到来。“云时代”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教育要为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就需要彻底变革。面对“云时代”,教师必须将“云物大智”的新理念引入教学过程,完成以创造知识取代传授知识的转变。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真正面对学生这个特殊的“云端用户”,顺应“云时代”的发展形势与要求,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多功效的教育课程体系。所以,“云时代”的高职院校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提高适应时代的能力,借助校内外资源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高职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已经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因材施教、融合发展等教育现代化理念指导下,强化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进行创新性改革,实现内涵式和可持续的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发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1],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实现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养是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面对的是极有个性的“00后”学生群体,想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铭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责任,并将其践行到日常教学中去。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应拥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知识,熟悉所授专业的核心理论,了解该专业的发展方向,能够进行特色化的课堂设计,优选教育教学方法,这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和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最后,高职院校教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实践操作技能并具备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结合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实际情况,将其中的工作问题和岗位能力要求分解转化成教学要点,并根据教学需要和企业生产需要开展创新研究、探索教学改革[2]。面对以上要求,高职院校需要破除教师发展体制机制的深层障碍,开启全面建设高职院校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新征程[2]。
二、现状分析:新时代高职教师必须学会角色转型面临困境
从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到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标准要求越来越清晰,但很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仍停留在国家总体的规范标准之下,对个体的发展未进行进一步规划。2020年初,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各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所有教师不得不面对快速到来的教育“云时代”,实操课的开展困难重重。可见,进入“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要更加注重结合岗位需求来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学会角色转型。
(一)教师自身定位陷入困境
教师自身定位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许多棘手问题,教师很难评估自己的劳动成果,久而久之便会丧失教学热情和自身发展的精神动力,呈现出较强的职业倦怠感。该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很多教师面对“00后”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自我调节能力弱、自主学习需求旺盛、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缺乏的现状无能为力,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严重脱节,讲课内容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教学方式无法得到学生认可,教师困惑于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二是随着近几年高职扩招,教师工作量大增,一线教师除了完成规定的课时量,还要担任班主任、社团指导老师、学生技能大赛指导老师并承担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招生宣传、就业推荐等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论研究和企业锻炼,导致自身无法及时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新技术,教学方法保守、知识陈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自信心。三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但教师自身发展还没有成熟的体系和完善的制度支撑,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发展得不到应有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支持,影响到高职教师的工作效率,使其难以满足社会和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求,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3]。在以上因素主导下,高职院校教师既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又要进行专业实操,同时要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任务,而自身发展却得不到有力支撑,这使得他们的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久而久之,高职教师就会陷入角色定位模糊的困境。
(二)院校管理偏差造成制约
院校管理的偏差,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空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不接地气。近几年,国家虽然针对职业教育发展设计出台了很多文件,但一些职业院校管理层并没有及时落实,更不必提建立民主、科学的专业管理体系了。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学院对标教学和科研任务进行绩效考核,教师对标职称晋升评审和奖项评选要求完成工作量,这些情况导致教师工作行为趋于功利化,制约了教师的潜能激发和专业发展。二是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策略被束之高阁[4]。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未建成完整、科学且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资发展体系,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学历教育、理论学习与考证培训上,再加上培训渠道和项目单一、场地和设备简单、经费和师资缺乏,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三是校企合作缺乏深度,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完全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设置、实训基地建设等深层次合作机制,多数高职教师仍然无法真正深入生产一线掌握前沿技术知识和技能,影响了教师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和应用型科研的开展,间接制约了教师的自身发展。
(三)校内外平台支持不足
近些年,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给职业院校教师发展提供了大量平台,但是收效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发展政策执行缺乏刚性。《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教职成〔2015〕9号)提出:“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 号)强调要“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教师〔2016〕10号)启动了新一轮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尽管国家层面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但由于欠缺相对完善的在职培训体系和评价奖励机制,各职业院校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存在短期行为,对于教育部规定的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学校层面不能提供全员培训的机会,对周期内没有完成规定培训的老师也没有实际的处罚政策,在执行国家政策时缺乏刚性,对高职教师缺乏约束力。二是硬件投入无法满足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相比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对硬件设施要求更高,但是高职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中占比较小,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福利、培养培训、提升机会、科研经费等得不到充分保障,教师的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自身发展缺乏动力。三是对教师发展管理水平偏低。目前各层级教育管理者只是将教师发展视为常态化工作,按照上级的顶层设计按部就班加以实施,缺少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训项目设置不够多元化、专业化、特色化,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培训形式不够人性化、缺乏灵活性,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发展缺乏激情。
三、发展理路:从打好“素稿”到增添“亮彩”
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过程就打好基础、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要以自我为起点,找到自己在职业教育中的定位和职业认同感,借助校内外资源和平台,为自身发展“底稿”上色,扬长避短,形成优势,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
(一)以自我为起点,打好“素稿”
高职院校教师要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形成良好的心态和较强的职业教育认同感。为此,高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塑造自身形象:首先,应加强自身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教育。具体而言,就是要借助校内外交流机会,接受身边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聆听外部专家宣讲,体验教师职业价值;借助榜样示范引领,坚定职业教育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其次,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通过攻读学位、校内听课、网络学习、参加学术沙龙等途径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突破点,促进自身发展,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强化理论学习,拓展专业知识,明确专业目标任务,时刻关注并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认识到经济转型、技术技能升级、科技创新给高职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提升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驾驭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再次,应不断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申请“国培”“省培”项目,积极参与行业内外各种实践锻炼,参加技能竞赛,熟练掌握实践操作要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最后,应学会情绪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看到事物的积极面,看到自己和他人的成长与发展,在团队合作中感受理解和支持,保持稳定、平和的良好心态,及时察觉自身不良情绪,并且学会适度宣泄、及时调整,激励自身走出负面情绪的阴影,让自己乐于从教,切实增强职业幸福感和自我发展动力。
(二)依托校内资源,上好“底色”
高职院校管理层应主动出击,重组现有培训模式,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的教师培训,形成学校、企业、教师多方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首先,借助校内工作室、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等平台,建立校企师资联动培养机制。借助校企合作优势,让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并从行业一线聘请名师进校兼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制订,同时多举办专业讲座、专业研讨等活动,使教师有更多机会聆听来自企业一线的声音[5]。其次,加强团队合作文化建设。通过塑造高职教师的团队意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建立教师共同学习机制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补偿机制,增强高职教师的凝聚力和职业归属感,从根本上消除高职教师在日常工作和个人发展中因孤立无援而产生的无力感和倦怠感,有效消解各种负面因素对高职教师发展的不利影响,为其个人发展奠定精神基础。再次,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主学习动力。依据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发展的个体特征和差异性,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发展期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评价;设计丰富多彩、高效实用的培训项目,满足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必须及时修订教师培训及进修制度,形成公平、合理的培训及考评制度,引导教师做好自我调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教师自我发展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扶助教师走出校门去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引导教师将所学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使高职院校的内部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为教师的发展上好“底色”。
(三)借助校外平台,增添“亮彩”
借助政府、社会、企业力量,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参与的培训机制,吸引资源,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首先,借力校企合作优势,落实赴企业挂职锻炼机制。要通过实行校企合作师资培养模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有效推进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实践工作,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确保教师掌握的专业理论能够与实际生产需要对接,从而真正实现院校与企业合作培育,促进高职教师快速发展。其次,借助政府力量,搭建学习平台,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在教师的外出培训中,国家、地方政府层面应积极发挥引导、督导作用,制定政策,提供平台,让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有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撑。最后,吸引社会资源,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要依托社会行业协会,吸引社会技术力量和资金支持,把行业最先进的技术搬进校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使专业教师在校园内也能学习到行业最先进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把行业企业最有经验的技术骨干请进校园,通过这种方式使专业教师能够掌握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6],为教师发展增添“亮彩”。
我国经济以实体经济为支撑,这就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大有可为,高职教师自身发展需符合时代要求。新时代,高职教师应以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为底稿,以校内外平台资源为色彩,描绘个人发展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