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三亚黎、苗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21-03-08查干姗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

文化产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制陶黎族陶器

查干姗登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

本课题从整体上把握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实,以发展较早的黎族制陶产业为例,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问题和原因,并对黎族制陶发展经验归纳总结,作为三亚少数民族黎族、苗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镜子予以借鉴。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伴随全球化和现代化过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前文化产业从研究对象看,已经涉及多个领域。不同领域又根据自身文化的特点,对文化产业进行诠释,所以给文化产业一个明确且能够概括全部内涵的定义是很难的。从研究领域看,现代科技不断向传统文化产业渗透,文化产业的外延在不断拓展,涉及领域不限于文学、音乐、舞蹈、传媒、电影、电视、美术等传统领域,更扩展到了教育、旅游、文化遗产、建筑、体育、互联网等行业。其发展日新月异,体现了高科技含量的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文化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从研究内容来看,我们也要意识到文化产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文化活动只有推向了市场才能称之为实现了产业化,才能被称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精神财富的生产,文化产业的发展意味着在高科技和市场化条件下文化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文化产业要有自己的灵魂,能够体现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并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根据发展较成功的文化产业的经验来看,文化产业能够传达一定的价值理念,例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把历史文化认同感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传承下去。概括而论,文化产业是一个充满艺术魅力,充满无限可能的,可以是对社会的看法,对历史的认知,对民族的认同,对文化的理解,能够综合思考且具有无限可能的一个新兴产业。随着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化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也是必然趋势。目前,社会学、文学艺术仍然是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经济研究有待加强。文化产业研究不仅要关注到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同时也要关注到文化产业政策研究,西方文化产业研究已经开始深入到法律、就业、资助政策等层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近几年奋起直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上,我国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特点,努力探寻适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民族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优秀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研究,例如社会责任、应用研究、带动民族地区就业和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经济状况等。

黎族和苗族都是海南省的世居民族。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的互动融合,已成为乡村发展亟需探讨的课题。乡村文化产业是一种与传统文化相联结的农村产业。当前,海南黎族、苗族文化产业主要体现在黎族、苗族的非遗文化产业上。海南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其中少数民族非遗14项,包括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钻木取火、树皮衣制作、黎族打柴舞、黎、苗族“三月三”节、黎族竹木器乐、黎族民歌、黎族服饰、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陶瓷烧制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黎族老古舞、苗族民歌等。除此之外,海南省各民族县市黎族、苗族村落存在许多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牛皮凳工艺、苗绣、竹编、藤编、酿糯米酒、五色饭、种植山栏稻、民间传说等。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为海南黎族、苗族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精神食粮,以及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

黎族制陶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海南黎族制陶产业发展现状

陶器是古人类日常生活使用的器具。史前海南岛上已有黎族先祖活动,是最早移民海南的人。黎族先民登陆海南岛后,沿着南海岸主要河流的上游迁徙,开始在海南岛的南半部繁衍生息,在荒岛上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黎族保留了制陶的原始形态和特点,重现制作陶器的原始过程,乃为人类原始制陶的活标本。陶器在过去的黎族村落是非常常见的器物。据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田仔村黎族村民回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妇女多会制陶,陶器在田仔村很常见,家家户户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用处的陶器被用来当蒸锅、酒器、盛器等。改革开放之后,海南黎族地区市场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传统陶器逐渐被市面具有相似功能的物品所取代。因为新的替代品使用方便也更为耐用,黎族陶器使用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到没有,之后村里再也没人制陶了。过去黎族厨房中常用到的椰子壳制作盛饭的勺,葫芦瓜做成挑水的工具,在2000年之后也失去了踪影。昌江、三亚、乐东、五指山地区的情况相同,可以确定陶器退出黎族生活的时间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距离现在并不遥远。黎族的制陶工具简单,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制陶工序包括采土、晒土、碎土、筛土、和泥、制坯、晾干、烧坯、取陶、加固。制坯技艺对制陶者的技艺能力要求非常高,可以作为考察一个人制陶技艺的水平的高低。黎族制陶整个过程都是人工完成。目前,黎村能够看到的制坯方法有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

海南各民族县市通过利用非遗文化产业性保护措施,确实促进了当地的黎族、苗族,投入到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其中包括了制陶产业。目前,已有一批黎族人投入到黎族制陶产业。2013年11月,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黎族制陶传习所成立,即“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据合作社负责人刘经理介绍,传习所以合作社的方式经营,也是县政府给的建议,认为合作社的方式,可以兼顾到未来发展的需要,例如资金可以向银行贷款,陶器走向市场后,税费也会低一些。昌江县政府为了鼓励合作社的建设,批了8到10亩地给传习所建筑工房,总共投入了200万人民币的资金。目前合作社走黎陶产业化发展模式,除了使用传统泥条盘筑方法制作陶器外,也在尝试用现代技术对黎陶制作有所创新。同时,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合作社成员有30多人,成员在这里集中学习制陶技艺,生产加工黎族陶器,学习传统制陶和现代改良工艺制陶,将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流通到市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拜亮老人的女儿也是合作社的成员。传习所的建筑包括制陶馆、黎族制陶展示厅、储存室几间房屋,制陶方式也不完全是黎族传统的黎陶,因黎族制陶传统工艺仅有60%的成功率,所以合作社结合了更先进的技术,改良制陶工艺,提高了成功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这样合作社陶器生产就分为了传统烧制和现代工艺两种方式,生产出来的陶器在价格上存在差异。传统制陶的制作程序复杂,耗费时间更多,成功几率也低,所以它的价格相比要更高些。新工艺的制陶在色泽和耐用上要高于黎族传统工艺所制陶器,但价格却比传统制陶要低很多,两者价格相差近2倍。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为村民服务,成员生产的陶器产品做多少都属于合作社成员自己所有。合作社鼓励成员多生产陶器,制作得多,卖得多,合作社成员才能获得更多收入。

(二)海南黎族制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技术弱,无法创新

当前,技术弱,无法创新的问题是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制陶为例,合作社的成员大多只会做传统样貌的陶器,不懂变通和创新。黎村传统陶器走产业化道路需要产品不断创新,发现既能满足现代需求又能体现黎族传统工艺文化的方式。目前,合作社成员仍然只会用传统泥条盘筑技艺制作陶器,没有掌握较先进的现代制陶技术,无法将传统和现代工艺结合起来,生产一些新颖又融合传统的产品出来。

2.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销售困难

海南少数文化产业普遍存在销售难的问题。首先,海南黎族、苗族生活的村落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远离城市,欠缺产品销售的市场环境。其次,人们缺乏对海南少数民族手工制作的可贵之处的认识。比如,因为黎陶完全手工艺制造是露天柴火烧制,所以陶器看起来古朴粗糙一些,没有现代工艺烧制的陶器看起来美观大方,对于那些对黎族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和喜爱的顾客,接受起来较有难度。

3.文化传承者对民族文化缺乏了解

青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后继者。然而,海南黎族、苗族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青年参与程度低、对民族文化认识不足的困境。首先,随着现代化发展,少数民族的村落已渐渐失去传统非遗文化存在的环境,比如曾经的黎族制陶也被现代的塑料、玻璃、铁制品替代,黎族、苗族的传统服饰也被现代的服装取代,这是导致海南少数民族青年对民族非遗文化认知不足的客观原因。另外,随着城镇化发展,黎族、苗族青年外出务工的情况越来越多,留在村内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虽然政府相关部门为了保护和发展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曾多次在黎族、苗族村内开设过非遗文化培训班,但是在时间上却与青年人外出务工时间发生了冲突,让年轻人错过学习民族非遗文化的机会。

关于三亚黎、苗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依托海南国际贸易港建设,获得文化产业发展契机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我国的一项重大经济和政治决策。2018年10月16日,国务院发布《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将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作为重点之一,引起各方关注。海南国际旅游岛消费中心地位的形成必然依靠消费市场带动。黎族、苗族文化产业的存续依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支撑,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商品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海南黎族、苗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精神内涵的来源,民族旅游创意产品的开发尤其重要。海南国际贸易港的建设,为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带来了在国际舞台竞争发展的可能。

(二)加大海南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大力发展黎、苗族乡村文化旅游

乡村文化旅游是城市生活的人通过在乡村旅游,完成对同城市生活方式差异较大的乡村文化的感知、了解、体察的行为。乡村文化是村落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存活在乡村每个角落,常以活动状态形式存在于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既包括无形的文化,如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娱乐、技艺、道德等,也包括有形的文化,如书籍、建筑、古迹、服饰等。黎族、苗族的民族文化内涵丰富,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乡村文化旅游满足了游客对休闲、度假、观光、娱乐、购物的需要,这些需要完成的每一个过程,都可以嵌入黎族、苗族文化精神,不仅促进了黎族、苗族文化产业发展,对黎族、苗族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提升村民素质,激发乡村主体的创意潜能

Florida的创意资本理论认为,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具有创意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意人才。创意资本可以为人类带来无限的资源,人类可以在许多领域将创意资本转变为极具价值的创意潜能。因而激发黎族、苗族的创意潜能,可以促进黎族、苗族文化产业发展。建立黎族、苗族与乡土的情感连结,知识连结和行动连结的乡村文化机制。这套文化机制不会阻碍黎族、苗族的发展,而是可以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地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目前仍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激发黎族、苗族自发参与的积极性,将枯燥的培训融入到日常生活,例如组织黎族、苗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宣传工作、设计村落历史文化长廊以探寻村落历史脉络。从动员村民参与到村民自发参与,不仅让乡村生活变得更有色彩,还会让黎族、苗族更有意愿去探索自己的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一种自发的探寻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

(四)加大支持力度,鼓励黎族、苗族青年加入文化产业发展行列

青年是文化发展和传承的接棒人,他们对这个时代的需求更为敏感,创新的敏感度也更高。黎族、苗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吸纳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其中。教育和培训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青年人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劳动队伍。首先,政府可为黎族、苗族青年提供更好创业的环境,例如,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帮助青年人解决创业初期融资难的问题;其次,为黎族、苗族青年提供可以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交流平台,例如,鼓励黎族、苗族青年积极参加文化创意产品展销会等。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化将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活化,将传统文化作为黎族、苗族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源。提升黎族、苗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能力,逐步从被动接受培训,到有能力去主动探寻、挖掘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具有创意和设计感的观点。这不仅促进了黎族、苗族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增加了黎族、苗族的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猜你喜欢

制陶黎族陶器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