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肇兴侗族大歌艺术生境的探析

2021-03-08张馨之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3期
关键词:肇兴大歌侗寨

张馨之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在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侗族大歌的诗意场域也日渐消逝;主流文化的崛起,影响着侗族大歌的发展;随着外界各种科学知识进入到村寨中,逐渐影响到侗族大歌的文化根性;侗族大歌已经变成一种目的性极强的商业演唱,功利化心理影响了侗族大歌的创造源泉。文章主要是对肇兴侗族大歌艺术生境的探析,确保侗族大歌这一艺术奇葩永葆生命的活力,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黎平县肇兴原名“肇洞”,位于黎平县东南部,黔、湘、贵三省交界地段。肇兴侗寨坐落在一块狭长的谷地中,水环山绕,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村后有郁郁葱葱的青山、高大的树木和山花丝丝簇簇。寨中有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巍峨高耸的鼓楼和绝美秀丽的花桥,形成罕见的民族特色布局风格。当地耕种的梯田多沿山势分布,常年云雾缭绕。到了春天,油菜花开时节,景色诱人。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自然风光,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有着“侗乡第一寨”的美誉。侗族大歌历史悠久,被誉为“天籁之音”,这种演唱方式不需要指挥和伴奏,是一种以自然和声方式而展现的多声部歌唱艺术。肇兴的人们对侗族大歌的热爱如同爱自己一般,他们把歌唱的基因刻在了自己的骨血里。在日常生活中,善歌的侗家人常常用歌声来交流或是表达情感,在节日里、婚礼上、劳动中,侗家人都会用歌声代替言语,表达或高兴、或悲伤的心情。随着时代的发展,侗族大歌的艺术生境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其传承和发展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诗意的消逝,撼动着侗族大歌的精神内核

诗意就是“以最经济的手段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情感”,它捕捉并展现“生活中的精彩的场景,强烈的感受,灵魂底层的悸动,事物矛盾的高潮或者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侗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有着充满诗意的画卷般自然景色的民族,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民族。这里依山傍水,古树虬枝,溪水淙淙,鸟语虫鸣。侗族人们在这优美的环境中过着自己的日子。侗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不富足的侗家人,却拥有着诗意的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贵州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黎平侗寨长期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在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侗族人原有的生存方式与生活习惯在短时期内发生了突变,生境的变动、村落格局的调整,侗族大歌的诗意场域也日渐消逝。

诗意的场域——鼓楼

鼓楼是村寨聚落中的神圣空间,是全寨政治、文化、娱乐和社交的中心。在侗族,一座鼓楼将侗族整个文化和社会制度都囊括了进去,一面面鼓也向外传递和传承着侗族人的文化和精神。它不单单是侗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侗族文化的徽章。鼓楼文化是维系民族内部团结,强化民族意识,增强侗族人民的向心力,凝聚民族合作精神,在侗族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鼓楼在侗族人们心中自带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是侗族人们心中的定海神针。从古至今,侗族传统的大事和庆祝活动都是在鼓楼举行的。村民对鼓楼有种特有的精神依托,这种鼓楼文化也自然成了侗族大歌的精神内核。

贵广高铁开通后,贵州旅游业连续三年实现井喷式增长,旅游人数增速全国第一,南部侗族地区也和中心城市的距离缩短了。肇兴侗寨以展示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获得经济效益。旅游业的发展虽然给侗寨带来经济机遇,但同时也给侗族鼓楼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鼓楼空间存在的原本文化空间变成旅游节目表演空间的危险。原本是在鼓楼对唱的原始仪式,寄托乃至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衍生出了在舞台的表演形式,丧失其真实性。其次,人口的外流使得鼓楼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活动面临后继无人的风险,丧失其完整性。最后,侗民们开起了商铺、客栈等做起了生意,忙碌了起来。他们没有闲暇时间去演唱侗族大歌,自然也不会去以侗族大歌为载体的鼓楼进行演唱,鼓楼的功能渐渐模糊起来。

以前的鼓楼是侗家人栖息身体之地,更是侗家人栖息灵魂之地,现在在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侗族大歌仪式的意义正在减弱。诗意的消逝,撼动着侗族大歌的精神内核。

诗意的艺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其稳定的农耕经济,如今经济环境的变化已破坏了侗族大歌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生存环境,侗族大歌也开始慢慢淡出舞台。

1.时间语境对立

侗族人民一般会根据农时来演唱侗族大歌,农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是歌曲的演出表,这也是农耕文明的一种体现。侗族人一般会在不同的时节唱不同的大歌,而且在农忙和农闲时唱的次数也不一致,这都是农耕文明带给侗族大歌的影响。然而,现今的社会在迅速发展,大歌所演唱的时间,是与现代社会完全对立的“时间格式”。在两者之间不断的碰撞中,鼓楼所代表的农耕文明正在逐渐消退,跟着农历唱大歌的侗民也越来越少,鼓楼可能会逐渐演化为人们对家乡的记忆了。

2.传统农闲生活变化

如今,侗寨的物质生活虽然日益丰富,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日趋单调。现在肇兴的夜晚、农闲时间以及闲暇时间,很难看见侗民们围在鼓楼一起唱大歌,一起闲聊,他们更多的时间选择看电视、上网刷短视频等。

3.节日民俗的淡出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侗寨的常住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从根源上动摇了侗族大歌的地位。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侗寨大量青壮年男性外出打工。以男性为主的大歌班纷纷解散,歌队难以组建,曾经在村寨中常见的“为也”,由于男性歌班的缺席,也不再热闹。导致集体走寨的习俗正在逐年减少,节日民俗活动也无法进行,往日歌声不断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4.大歌的演变

近年来,各大旅行社把“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作为肇兴侗寨亮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侗寨。当地政府也希望文化旅游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将培育侗族大歌为民族文化的旅游品牌。现在的肇兴侗寨非常热闹,每天有侗族大歌的演出,在传播的过程之中蒙上了商业之气,原来侗族男女演唱大歌时情景交融的韵味已荡然无存,现只剩下了大歌表演模板。演员们一场接一场重复着的表演,已失去了大歌中内在的优秀本质,文化本色也逐渐丢失,气氛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淳朴、浓厚。

主流文化崛起,影响侗族大歌的发展

随着肇兴侗寨旅游业的发展,村寨内的人口流动性增加,并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影响,侗民们的生活观念和娱乐方式多元化,使得唱歌的目的发生了改变,再加上越来越深入的汉化教育,将影响侗族大歌的发展。

流行音乐改变了侗族人们的审美观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侗寨人们的生活习惯。家家户户通了网络,大家的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化,许多侗乡青年更是唱起了流行的城市歌谣,“大歌”已不再是侗族人唯一的生活、娱乐、休闲方式。行走在侗寨的石板路上,两边的商铺都播放着当下最流行的音乐,有奔放自由、节奏强烈、情感炽热、动感摇曳的热歌,让路过的行人身体也会不知不觉跟着节奏摇摆;有伤感忧郁的情歌,让大家在歌声中寻求到情感“共鸣”。这些流行歌曲,极其符合青年男女心理变化的特征。然而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是平和静谧,现在的青少年心理特征较为浮躁,他们觉得安静的歌曲无法带给他们心灵上的波动,而流行歌曲则非常符合这个需求,所以他们对传统歌曲的兴致逐渐减少,而更偏向流行音乐。现在流行时髦的歌曲成为主流,跟传统的侗族大歌相互竞争。

现代教育的影响

响应国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肇兴侗寨建了小学和中学,适龄儿童纷纷走进课堂读书。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他们接受的主要是汉文化的教育,这就加快了侗族少年儿童的汉化进程。侗族语言逐步失去用武之地,侗语的日常交际功能便在侗族人的生活中慢慢失去了作用。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场所由过去的侗寨、鼓楼、家庭转向了学校的课堂;启蒙老师也由过去的祖父母、父母、歌师变化为公派教师;“朋友档”由同学关系代替了;学歌、对歌、以及“行歌坐月”活动被学习、复习活动取代,当代文化渐渐对他们产生影响。

商业气息浓厚,影响侗族大歌的文化根性

现代社会导致侗族大歌不再具有神性意义,大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品,歌师的地位也逐渐边缘化,并逐步退出民俗舞台,侗族大歌中的文化根性逐步式微。

时代在不断改变,侗族村寨也不会例外。随着外界各种科学知识进入到村寨中以及侗寨里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寨民们的文化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以往的疑惑也得到了各种解释,曾经用歌曲和舞蹈作为载体的祭祀活动逐步被摒弃,侗寨的各种歌舞表演的意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更多地沾染了商业气息。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寨子里游玩,他们将原本的表演形式加以转变,内容变得更为符合现代气息,虽然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精神气息。不仅歌曲发生了改变,舞蹈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民族特性越来越弱。虽然现在的活动形式看起来更为丰富,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还有待提升,舞蹈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消费性商品。现在的侗寨,原本那些能够代表其文化的徽章,逐渐暗淡无光,如不加以重视则可能会在某一天真正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歌师是侗族大歌传承的灵魂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已超出了一个普通老师的职责范畴,他们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沿变、传统文化、礼仪习俗和伦理道德,是侗族文化传承的使者和保护者。目前,传统歌师的生存现状却并不乐观。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是靠口传文本为主要载体,记录生活的点滴。现在大歌传承更多的是纸质文本的记录,传统歌师依靠记忆复原传歌的形式,已经走向边缘化。在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他们是文化人;而在民族发展的现代语境下,他们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受文化程度限制,学习能力也十分有限。因为小社会的形态随着外界大社会形态的转变发生了转变,侗族人原本熟悉的一切事物都发生了改变,能够孕育侗族大歌的文化土壤正在消失,再有能力进行创作的歌师,也会感到无能为力,这也是现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功利化心理影响了侗族大歌的创造初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城市富裕的生活和高薪水吸引着他们,一大批侗族年轻人为挣钱而远走他乡,中老年人留在家乡成为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者。正因为如此,一个寨子里很难组成一个歌队,这也造成歌师没人可教,原本很优秀的风俗习惯也在逐渐消失,侗族文化主体在慢慢减少,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文化没有了传承的纽带,侗族特色的文化可能会因无人传承而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现在侗族人已经不再认为唱歌是生活必需品,即使有,那也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商业气息,这种包含了商业气息的歌曲,已经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侗族大歌了。为了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推出民俗文化表演,将侗族大歌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了大众面前,这种形式添加了较多的人工痕迹,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但是将唱歌的本质打磨殆尽。肇兴侗寨的寨民自发组建了歌队和演出队,其目的更多的是赚钱谋生,其表演的地方主要是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场所,更多的是为那几两碎银,而不是宣传侗族大歌所代表的文化,侗族大歌已经变成一种目的性极强的商业演唱,功利化心理消解了侗族大歌的创造源泉。

肇兴侗寨是侗族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保留了侗族的古醇风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沉淀着侗族的历史文化,是侗族人民进行文化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侗族文化进行了传递和升华。肇兴侗族大歌具有非常浓厚民族色彩的中国民间艺术,也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们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肇兴大歌侗寨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视觉中国之黎平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肇兴旅游扶贫的“四活改革”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侗寨里的斗牛舞
贵州最美乡村——肇兴村·构造之美
苗乡侗寨乒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