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平台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梧州学院“计算机实用基础”课程为例
2021-03-08梁朝湘朱肖颖
梁朝湘,陈 佳,汪 梅,李 健,朱肖颖
(梧州学院 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梧州学院“计算机实用基础”(2018年秋季学期前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了适应学校转型发展,深化改革,秉持“主导—主体”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现代化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改革中,借助微课平台,就“主导—主体”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宏观环境来说,国家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提出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1]。为此,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推进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推进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2]。这些国家层面的要求,是我们课程的改革方向。从现实需求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任课教师良莠不齐,教学质量不稳定。现有“计算机实用基础”的任课教师,有专职教师,有实验室人员,有行政人员,有软件开发中心成员,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大多数教师的评价是好的,但也有学生反映个别教师上课态度不好,个别教师调课比较频繁,有的老师上课比较沉闷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影响了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提高。
(2)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做到差别化教学。这几年接触过的学生中,有的在上大学前没有或者很少碰过电脑,输入文字或操作动作很慢,而有小部分学生已经有一些基础,老师稍加指点就能很快掌握。如果上课的内容太复杂,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而如果讲得太简单,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又觉得“吃不饱”,甚至于分心去玩游戏。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未能很好兼顾学生的不同基础。
(3)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不了办理免听手续的学生的需要。办理了免听课手续的学生,在学习上仍然有一些知识点未能很好掌握,非常需要有相应的支持手段来解决他们学习上的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
2 教学改革历程
这个历程可分为三大阶段:准备阶段、录制微课视频并建立其平台阶段、课堂改革实施阶段。
2.1 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2.1.1 将学习内容分割为若干知识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计算机实用基础”的内容分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共6大块,将需要学习的内容分割为若干大小适中的知识点。
2.1.2 为划分好的知识点制作配套演示文稿课件。制作这些课件的目的,是为后面的微课视频制作服务。
2.2 建立微课视频及其平台阶段
完成上面的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就是录制微课视频并建立微课平台。
2.2.1 录制微课视频
这步工作就是针对各个分割好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录制微课视频。
做这步工作时,由于知识点众多,需要由任课教师分担才能完成,因此分摊到的每个教师都要负责一定数量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各个教师设计完成后,交给教研室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后得到定型的教学设计,再交给教师进行微课视频录制。每个视频的时长要适中,时长约为15 min。各个教师的微课视频完成后再交给教研室检查,如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就修改、重录,直至合格。
这一步的工作,从2017年4月开始至当年7月结束,基本上将“计算机实用基础”学习所需要的微课视频录制完成。
2.2.2 建立微课平台
要建立微课平台,首先要设计微课平台软件。(1)为了进行微课平台软件设计,先征求“计算机实用基础”任课教师的意见,然后教研室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分析平台的需求。
(2)由梧州学院软件开发中心组织进行软件设计。平台软件设计初步完成后,请任课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并多次组织开发者和任课教师共同参加的集中讨论,收集大家的意见,然后根据反馈意见,对平台设计进行修改、完善。
(3)平台设计完善到一定程度后,加载微课视频再进行整体测试,并请任课教师试用,针对出现的问题以及新提出的意见对平台设计再次进行修改、试用,讨论反馈,不断修改,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至微课平台比较完善。这时平台初步建立起来,可以进入教学使用阶段。
2.3 课堂改革实施阶段
(1)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教研室组织教师在理工类的部分教学班级中进行微课教学线下实施试验。组织这些教师总结经验,并对微课、微课平台及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改进。同时,进一步补充在教学试验中发现缺少的教学资源。
(2)2018年3月至7月,在文科类学院的教学班级中尝试线上微课教学,继续完善微课教学平台的功能;
(3)2018年9月之后,在全校“计算机实用基础”课程中完整实施基于微课教学平台的“主体-主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用微课教学平台的教师也从仅仅是本教研室的教师扩展到所有“计算机实用基础”的任课教师,受益学生每学年超过3 000人。
3 研究成果
3.1 从教师方面来看
(1)建成了“计算机实用基础”微课教学平台,制作了一批微课视频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方便教师上课时反复使用,有时可以节省教师的劳动,减少教师在教学上的时间消耗,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有一定的作用。
(2)在微课平台的支持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都能得到发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在现有的学习理论体系中,有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之相应,有行为主义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3]。
行为主义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然而,其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则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要求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教学模式。
如将行为主义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相结合,形成一种 “混合教学模式”则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4]。而为了实现这样一种结合,需要一种工具,需要一个落脚点[5]。为此,本课题组建立一个微课平台作为这种结合的工具。微课平台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果。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放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认知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发挥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前需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学习的步骤、要看的微课视频的名称、要做的练习或实验、操作结束后应达到的效果等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上课时,老师呈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精讲和示范本次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操作,然后随堂巡视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引导和督促学生练习,指导和辅导学生的学习。上课结束前做总结并布置对下一次课的预习。
对于理论学习和操作学习,在学习的步骤上稍有不同。对于理论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微课,然后必须完成相应知识点的练习并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知识点的补充或强调;对于操作学习,先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学习微课,最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上机作业,并以课后作业形式提交,教师通过批改作业总结归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补充或扩展。
本研究探索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这个探索也借鉴了同事的建议[6]。
3.2 从学生方面来看
借助微课平台,可以给学生带来差别化的学习。引入微课,学生可以自主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进度快的同学,可以多学一些别的内容,避免他们觉得无聊甚至去玩游戏这种状况的出现;而学习进度慢的同学,也能通过适合他们水平的微课的学习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现有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兼顾学生的不同基础。
另外,微课教学平台也能够适应部分办理了免听课手续的学生的需要。办理了免听课手续的学生,在学习上仍然有一些知识点未能很好掌握,非常需要有相应的支持手段来解决他们学习上的问题。对于这种需求,现有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但是,有了微课平台,这部分学生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他们可以登录到平台上播放相关视频进行学习,就可以把未掌握的知识弄懂。有些创业的学生办理了免听课手续,这些创业的学生也是可以享受到这种方便的。
3.3 教学改革前后成绩对比
为了检验这次教学改革的成效,我们对使用教学改革前后的成绩进行了比较。梧州学院的“计算机实用基础”课程,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排在秋季学期上课,文科专业的学生排在春季上课。所以,为了增加可比性,只对比秋季学期的考试成绩。具体如下:
(1)教学改革前的2016-2017学年第1学期的成绩。该学期的期末考试分4个场次。第1场326人,第2场400人,第3场453人,第4场405人,总计1 584人,平均成绩是73.3分。
(2)教学改革后的2019-2020学年第1学期的成绩。该学期的期末考试分6个场次。第1场325人,第2场316人,第3场326人,第4场325人,第5场183人,第6场214人,总计1 689人,平均成绩是73.7分。
初看起来好像教学改革没有什么效果。但是,2016-2017学年第1学期这门课的课时是68,而2019-2020学年第1学期这门课的课时已经改为51。同样的考试难度,在减少课时的情况下,成绩不但没有下滑,反而略有提升,这说明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清楚起见,可把这两个学期的对比情况列表如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的数据中,重修的学生参加了平均。可见,由于实行教学改革,使得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成绩不但没有下滑反而有提升,这进一步说明此改革方案行之有效,基于微课平台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4 小结
“计算机实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强调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借助微课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加大“计算机实用基础”课程及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实践力度,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