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的村寨案例研究
——以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为样本
2021-03-08李云中共湘西州委党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416000
李云 中共湘西州委党校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吉首 416000
十八洞村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一个苗族村寨,也是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的一个典型贫困村。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并在此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作为“精准扶贫”的典型成功案例,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上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在十八洞村的脱贫经验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整个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十八洞村都始终高度重视发挥价值观和文化的作用,在实践中很好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和协同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十八洞村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的典型。
一、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建设的具体做法
十八洞村在推动精准扶贫事业的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和价值观的作用。在实践中,很好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发展。总结二者协同发展的经验,十八洞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炼“十八洞精神”
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在脱贫发展的过程中,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苗寨的传统文化和实际情况,提炼总结出了“十八洞精神”——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团结一心”强调村寨内部和四个村寨之间的团结。
“克服困难”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改变现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力更生”强调的是脱贫攻坚主要靠自己,求诸内力。“建设家园”强调的是集体和个人的统一,以“家”的心态去创造和奋斗。
“十八洞精神”在内涵上选择性地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和谐”“民主”和集体至上、家国一体等价值理念。又很好地结合了十八洞村的苗族传统文化,突出了苗族传统中强调集体、团结、勤劳勇敢、重视家庭(家族)等价值理念。用精神这一价值观的载体,把两种价值观、文化融合起来,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根发芽,也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创新思想认识 实施“道德文化”先行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能成功,关键在于思想认识的突破。十八洞的带头人在全面启动精准扶贫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那就是“道德文化先行”。
十八洞村的“道德文化先行”包括:开展“道德讲堂”,大力宣讲助人为乐、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开展道德模范人物评选,讲述身边的模范事迹;开展“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评分内容包括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6个方面,以分数的多少评选五星级家庭、四星级家庭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评定结果逐户标牌公示;重点围绕村寨建设、公共道德、村风民俗、文明礼仪等内容,制定《十八洞村村规民约》等等。
在十八洞村“教育文化先行”的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融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十八洞村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产业扶贫、社会保障工作的全面铺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撑。
(三)丰富活动载体 加强文化价值交流
十八洞村在实践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加强各种文化价值的交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十八洞村开展的相关文化活动有苗族相亲会、过苗年、苗族赶秋、美丽中国万米书画圆梦长卷“你是大姐”主题画展、微电影《寂寨》开机拍摄仪式、“道德讲堂”、模范人物评选等。这些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产物,特别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由村民自己制定出来的《十八洞村村规民约》,更是二者融合的典型。为了推广这一规约,采取了符合当地文化实际的形式,如三棒槌、苗歌、“三字经”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四)聚力精准扶贫 推动文化价值融合
十八洞村苗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发展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纽带,那就是“精准扶贫”。围绕“精准扶贫”的实践展开,二者得以融合。
从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启动之前的“道德文化先行”开始,目标就直指精准扶贫,无论是“道德讲堂”还是《十八洞村村规民约》的制定,都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在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正式启动——精准扶贫户识别过程中,充分发动村民参与,公平、公开、公正推进,用村民大会改造过去的族群会议,发挥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十八洞村的支柱产业包括旅游业、猕猴桃产业以及苗绣产业等,特别是苗绣产业的发展,既继承和发扬了村民的传统文化技艺,又创造了经济价值,推动了现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经过长期有意识地推动,十八洞村已经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为了产业发展、民风淳朴、文明和谐、奋进富裕的新农村,2017年十八洞村成功实现整村脱贫。
二、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建设的经验
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十八洞村推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实践和做法内在地契合了两者协同发展的规律,这种契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共同点 支撑协同发展
十八洞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十八洞村在实践中找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点或者说是重合点,那就是“精神文化”。精神是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载体。十八洞村从提炼“十八洞精神”入手,立足精神这一共同点,为两者的进一步协同发展提供了支撑、奠定了基础。
(二)找准切入点 推动协同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发展需要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切入口,十八洞村在实践中找到了这个切入口,那就是“思想道德教育”。从思想道德教育入手,推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价值观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知识技能的教育,使人获得生存能力,而思想道德的教育则更能提升人的内在,在无形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三)找准呈现点 体现协同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协同发展,还必须找到一个共同有效的载体,十八洞村在推进两者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很好地选择了一些载体,如三棒槌、村规民约等,这些载体既能有效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增强了协同发展的有效性。
(四)找准聚力点 聚合协同发展
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
同样,十八洞村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发展也聚力于此。以精准扶贫为聚力点,聚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之力,在发挥两者合力、共同推动精准扶贫的同时,也推动两者的融合。
三、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实践对民族地区的启示
(一)必须强化对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的认同度
少数民族地区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协同性,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推进两者的协同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实践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工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性还是缺乏必要的认识。在实践中,把两者隔离开来发展的情况很多,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践活动大都是分开来开展的。
有的民族地区甚至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两者是对立的观点,这对于推进两者协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可以说,提高对两者协同发展的认同度是少数民族地区推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必须坚持政府为主导 少数民族群众为主体
民族地区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属于公共文化事业,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包括引导、投入、管理等各个方面。
但是我们还必须明确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的真正主体是少数民族群众,无论是协同发展的参与,还是协同发展的推进都必须由少数民族群众自己来完成。只有当他们的认同感、参与度、积极性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了,协同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协同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性,协同发展必须由政府和少数民族群众来共同推进,在协同发展中,必须摆正政府与群众的位置。
(三)必须找准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点、切入点、聚力点和呈现点
十八洞村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最成功的经验就在于找到了协同发展的支撑点、切入点、呈现点和聚力点,这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十八洞精神”的支撑点、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呈现点、“精准扶贫”的聚力点,有力支撑、聚合、推进、保障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发展。民族地区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必须找到切入点、呈现点、聚力点、支撑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协同发展的突破,把协同发展工作做实。
(四)必须因地制宜 适合当地实际体现本地特色
民族地区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的全过程都必须高度重视“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协同发展方式。十八洞村结合当前工作的热点和重点、结合当地的苗族传统文化、结合本村实际,采取适合本地文化发展实际的形式来进行协同发展体现了本地特色,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其他民族地区要想成功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也可以在这一点上向十八洞村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