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少数民族建筑的四重文化价值与传承开发策略研究

2021-03-08李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营造少数民族广西

李生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等12 个世居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建筑历史、建筑风格、营造技艺、建筑装饰艺术都呈现出其民族独特性。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地区建筑文化,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推动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价值转换,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1 广西少数民族建筑资源的文化价值

广西少数民族较多,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类型丰富,构造及形制多样。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从萌芽、发展、演变的过程的研究了解广西少数民族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可以揭示广西原生土著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及其面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1 建筑匠技文化:广西少数民族建筑营造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传

广西少数民族先民在长期的自然探索中,逐渐形成了适应广西本土独特地域气候、地理特征、环境的建筑形式,是少数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标志,也是少数民族劳动技艺的生动体现。广西不同民族间的建筑营造技术各不相同,产生出独特的民间营造技艺,这种营造技艺是我们了解传统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给当代建筑发展提供传统的古人匠艺智慧,是传统建筑的非物质文化遗存。

例如,广西壮族先民经过世代的不断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居住形式,其建筑技艺是广西少数民族建筑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壮族世代传承的“穿斗构造技术”就是代表性技艺。此外,广西侗族的鼓楼、风雨桥营造技艺更是将传统木制建筑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侗族在建造鼓楼时,采用了特殊的“生柱干枋”技艺,根据木“干缩湿胀”的生理特征,使得整个建筑的榫卯结构紧密牢固,整个桥梁和架构没有使用任何一颗钉子,所有的木材横穿直套,将整个建筑整齐有序的串联,保持稳定性,这样的建筑技艺能够使侗族的建筑经历百年而不倒。

1.2 建筑美学文化:广西少数民族建筑装饰图景与审美融合的再现

广西少数民族建筑中装饰文化艺术尤为独特,广西少数民族先民会根据本民族的自然崇拜、环境变化、民族喜好而对所居住建筑、场地建筑、祭祀庙台建筑等进行原始的艺术装饰,反映出少数民族原始的审美观念和装饰技艺,特别是广西少数民族建筑的造型、结构、色彩搭配、装饰绘画能折射出当地民族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形式,也能反映出少数民族群众的审美趋势和喜好归属,更是少数民族对自然对神灵崇拜的精神寄托和民族内部宗亲关系的反映,使得少数民族装饰艺术有了民族群体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审美取向,是现代装饰艺术的重要灵感源泉。

例如,在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和其他建筑的屋顶上,我们会看到许多彩绘的葫芦装饰造型,在侗族的民间信仰中,葫芦隐喻着多子多福的象征,是侗族先民对子嗣繁衍,族群繁荣的美好愿景。和侗族一样,广西壮族先民也会用鱼的造型装饰建筑屋顶、建筑壁画,用鱼来装饰建筑,象征富贵有余(鱼),在广西沿海的防城港市的京族“哈亭”建筑中,也看到了类似于“双龙戏珠”的装饰壁画和实体造型,也反映出了京族民族对龙神的原始崇拜。诸如此类的装饰物还有喜鹊、麻拐(青蛙)等,是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在建筑装饰上的体现。

1.3 建筑哲学文化——广西少数民族建筑设计与营造布局的东方智慧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过平”[1]。这就基本上对中国建筑下了一个定义。少数民族建筑在时代发展中,虽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建筑哲学,但是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先民在建筑营造布局中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建筑哲思,是建筑文化中重要的内涵。例如,广西著名的程阳八寨独特,整个村寨以象征平安、风调雨顺的鼓楼为中心,以环绕的布局形态和空间层次进行建筑设计,周边的民居必须低于鼓楼的高度依次排序,突显鼓楼的中心象征地位,从形态布局中反映出侗族族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人际关系和族群凝聚的精神表现。

此外,壮族的干栏式建筑的营造布局也体现了传统先民的思考。例如,广西黑衣壮的干栏式建筑根据他们观念中宇宙缩影的表象,用“天”“地”和“人”来表达,分为下中上3 个主要空间区域,架空层主要为牲口圈养,中间层为人居住地,阁楼为食物储存地,通过朴素的自然天地观念,崇尚“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天人合一”。此外,少数民族先民在建筑的营造上注重和周边生态的和谐统一,尊重和适应自然规律。广西少数民族的建筑布局都特别注重和自然的融合,在布局分布上看起来杂乱,其实际是根据地形、水流、气候和植物的生长的规律进行空间布局,形乱而神不乱的建筑哲学思维。

1.4 建筑生态文化——广西少数民族建筑理念中朴素的自然法则逻辑

少数民族以村寨为一般的居住聚集形态,每一个聚落都由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要素组成,由居住人口、家禽牲畜、林田、水源等要素组成。广西少数民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就顺应着当地自然法则巧妙地进行建筑营造,既保证了生态的平衡,也壮大了民族发展的建筑规模。例如,广西侗族、瑶族等传统建筑民居“依山而建,活水绕寨”,在营建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生态地貌,以人居和自然两者的关系巧妙地诠释于村寨建筑的营造格局中。再如,壮族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视为建筑营造的基本生态法则。广西属于喀斯特地貌,山地多,平整土地少,壮族传统建筑从整体上尽可能沿着山势分布。总体上呈现: 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在整体上做到了建筑、山水、自然的和谐统一。除了营造规划遵循自然发展,还在选材用料方面体现出淳朴的自然理念。居住在广西沿海地区的京族,会使用海边特有的贝壳、岩石等材料作为营造材料,搭建房屋基石和墙体;壮族的毛土屋还会用泥巴和干草混合作为墙面营造材料。就地取材,绿色环保的朴素建材也反映出少数民族营造的自然智慧。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是目前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建筑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去挖掘朴素的建筑自然法则,对现代的生态建筑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

由于年久失修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缺少传统建筑保护和开发的意识,部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慢慢地被现代建筑所取代。如何科学有效的传承和开发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原则,可以尝试从以下路径去传承和开发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文化资源。

(1)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创建广西少数民族古建筑数字档案。冯骥才先生认为,“档案的制作和留存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首要任务,档案是传统村落身份的见证,更是传统村落保护与研究工作的重要平台,可让我们告别非遗没有档案的尴尬局面”[2]。

绝大部分的广西少数民族建筑隐藏于交通不方便的乡野之间,具有分散性和聚集性相结合的特点。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少数民族古建筑存在荒废和损害严重的问题,依附于建筑本体之上的建筑装饰艺术、建筑彩绘艺术逐渐消失,为了保护和传承此类建筑文化,除了实体建筑原地保护外,还应该通过现代数字手段,复制和保存电子版本的建筑形态,也就是给民族古建筑编制“档案”。通过引入数字古建筑,将3D 技术与建筑模型技术和数字建筑技术融入其中,形成少数民族在线数字场馆,全景立体的还原少数民族建筑的真实风貌,让悠久的建筑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建筑历史故事。

此外,还可以尝试借鉴数字技术,打造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数字展览馆,开展云端建筑保护项目,遴选具有厚重历史文化与独特艺术文化的部分少数民族建筑群作为项目试点,借鉴国内外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数字保护模式,将广西少数民族建筑通过虚拟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延伸建筑数字文化的内涵,采用线上线下,VR、直播、3D打印、手机移动客户端开发等新兴技术,让数字建筑博物馆、智慧古建筑影像、掌上民族建筑APP 等虚拟数字产品重现广西少数民族建筑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底蕴。

(2)拓宽育人价值,打造建筑育人基地,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3]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是广西建筑文化、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价值,可以拓宽广西地域文化育人的内容,拓展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本体价值。

首先,凝练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育人价值,形成系统的育人素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对于研究和了解广西地域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后人了解少数民族灿烂文化的直接素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文化蕴藏的民族精神价值、建筑设计的伦理价值、人与自然的交往价值、建筑场所的民俗价值等,都传递着对于少数民族群体千百年来的文化特质和生活习俗,是我们了解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物质财富。其次,遴选部分保存完整的少数民族建筑群打造具有广西民族风情的育人基地。将部分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建筑群作为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育人基地,将少数民族的爱国团结故事和民族建筑场所结合,打造沉浸式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此外,和当地的政府机关、学校等单位合作,挂牌成立育人基地,既推动了传统民族建筑文化的保护,也会让文化育人工作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实现了文化育人的多样性,体现了文化的亲和力。

最后,形成具有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特色的育人品牌。广西少数民族建筑不仅呈现出原生态的少数民族建筑特色,有的建筑还传承着红色革命基因。广西左右江红色革命根据地就保存着当年红军驻扎、开展革命斗争的建筑房屋,这些房屋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建筑形态,也因为有了革命先辈的斗争故事,显得更加具有历史厚重感和育人的使命感,将此类建筑开辟为红色建筑育人场地,整合建筑物质本身及背后的红色故事,将资源整合为集育人培训、旅游观光、爱国教育等综合性育人场馆,形成育人品牌。

(3)打造广西少数民族建筑艺术采风基地,重焕民族建筑的独特魅力。特色村寨作为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村寨聚集起来的社会细胞,不仅是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复合体,亦是自然景观、野生物种富集之地,更是产学研一站式的研学理想之地[4]。广西少数民族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宝贵文化财富,依附在建筑物质上的文化气质独特,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原生态的建筑美学价值和艺术再造价值。

目前,国内著名的建筑人文景点都开展了艺术采风基地建设,通过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美学吸引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前来进行艺术创作工作。一方面拓展了建筑艺术的经济价值,带动了当地居民的产业经济,另一方面也将本地建筑文化艺术的魅力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再造推向全国,让建筑文化走向艺术领域。

(4)转化经济发展价值,打造广西民族建筑旅游新地标,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5]。利用广西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文化资源,结合扶贫政策,通过乡村旅游模式,开发特色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打造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旅游新地标,可以增加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收入,也是落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有效实践,既保护了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遗迹,也提高了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在市场开发中的附加值[6-7]。

以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为依托,尝试开展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这些创新性思路可以激发广西旅游市场的活力,让更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参与到乡村旅游中,形成广西建筑文化旅游脱贫的样例,助力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既实现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能产生脱贫致富的经济效应,低碳环保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猜你喜欢

营造少数民族广西
广西贵港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营造方寸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