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互动融合发展研究
——基于对六盘水师范学院与六盘水市的调查
2021-03-08田利红
田利红
(六盘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1)
陈平原《大学何为》“大学不像工厂或超市,不可能标准化,必须服一方水土,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地方高校应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为地方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1],地方大学负有服务城市文化发展的责任。地方大学文化引领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滋养地方大学文化,二者共生共荣,互促互进,互融互补,关系密切,双方在文化上的互动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的研究价值。以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当地高校与地方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寻构建双方文化互动的路径,为推进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打造文化强市和地方大学实施文化兴校战略、更好地服务于地域经济文化发展和城市文化繁荣提供决策参考。
1 地方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融合发展的意义
(1)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有着天然的密切融合关系。
地方高校中央与地方政府互动得天独厚,基础坚实。地方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早已是地方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独特途径和重要战略。六盘水师范学院是贵州省公办地方院校,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六盘水市是六盘水师范学院所在地,双方已有良好的关系基础,与地方政府融合能够加快高校的人才培养建设,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融合,极大发挥校园文化、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等多种优势,不断改进发展方向,让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创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为文化六盘水建设做贡献。
(2)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强强联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教育的文化功能不断增强,地方高校与所在地市的交流互动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而在文化层面双方也表现出极大的迫切性。对地方高校而言,其肩负着推动社会文化水平进步的重大使命,地方高校要彰显大学精神,有为社会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无私精神。地方高校作为城市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良知和理性凝聚之地[2]。地方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既有社会主义特色先进文化及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又有地域特色极为突出的原生态文化。地方高校应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积极推动社会文化的建设进程。而且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互动对地方高校文化类人才培养、大学精神培育、校园文化建设、毕业生文化服务能力、开展社会文化咨询服务、教师教学活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地方高校要在地方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一座城市的各级各部门、各层各行业都需要高校提供相关的文化服务, 对地方高校均有迫切的文化服务需求,大学要发挥文化的高地作用,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方向,提高所在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提高城市的整体文化水平。
2 地方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融合发展案例分析
(1)基本情况。
一是六盘水师范学院积极开展科学文化研究。近年来,六盘水师范学院获批立项的许多课题都是与地方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的,如秦趣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非协调性耦合识别及其良性互动机制研究》等。出版了一批具有六盘水地方文化特色的学术专著,如范贤坤老师的《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六盘水市为例》。组织参加文化类学术性活动,组织参加提升全民文学素养,打造凉都文化中心主阵地的“凉都文学讲习班”,举办“弘扬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六盘水市苗族蜡染研修班,把传统技艺和现代社会结合起来,为传承与保护地方文化做贡献。
二是为地方培训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如六盘水师范学院承担“贵州六盘水布依族语言文字培训班”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六盘水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六盘水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传承人群培训班,并且在培训中引进高校的教学力量和科研力量,使传统手工技艺得到提升,更加适应现代审美眼光;六盘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承担地方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班;受水城县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局委托,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选派教师为水城县开展旅游扶贫培训;钟山区教育局与六盘水师范学院融合,开展“关爱蓓蕾,丰润滋养”国学系列教育活动吟诵师资培训。
三是协同育人。如为贯彻落实地方政府、高校、中学协同育人精神,六盘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地理科学系共同主办了“凉都旅游—乡土地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与六盘水梅花山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融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社会实践渠道;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与六盘水市城乡规划局融合培养人才,加强校地融合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 六盘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与六盘水市体育局校地融合协同育人。
(2)校地文化互动融合的困境分析。
在文化凉都建设中,六盘水市与六盘水师范学院校地文化互动主要存在双方的文化互动层次浅、措施不到位、没有形成互补、融合度不高、融合内容广度不够等问题,缺少整体规划,缺少深度对接,也缺少校地双方的融合协作。结合调查发现,文化六盘水校地互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专业研究队伍建设不力,全员参与少。
在地方文化的调查研究方面,教师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兴趣或者评职称、发论文的目的,研究成果不系统,没有建设一支人员稳定、学科结构合理的校地文化互动研究团队,因此科研成果的转化困难、缓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成效减弱。如六盘水师范学院在弘扬地域文化方面,关注学术性,淡化地方文化研究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在普及读物、趣味宣传等方面尚未顾及; 在人才专业技能的培训方面还有待改进,虽然学校鼓励学生申报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把地方文化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但是设计内容较多、范围较大的活动还是很少见到。
②注重宏观研究平台的创建,忽视微观领域拓展。
六盘水师范学院是一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但本科办学时间不长的年轻学校,目前,科学文化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是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注重宏观研究平台的创建,忽视微观领域拓展[3],文化六盘水建设虽然急需却无暇顾及,对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作用有限。另外,因为文化服务投入时间长且见效慢、成效难以显现也不便量化, 也使文化互动发展受到种种局限。校地文化互动在科学体系建设方面尤其重视,但是学校科学文化研究体系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方法,校地文化互动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一些特色文化互动途径如地方特色文化走进课堂、融入地方文化,营造特色校园文化等尚未很好开拓,六盘水师范学院应在地方文化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有更大的作为[4]。
③校地文化互动发展机制缺失,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城市发展是围绕着地方高校展开的,作为地方文化中心,高校肩负着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等多项重任,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带动地方文化发展、开展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但是,由于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互动发展存在着理论认识缺乏高度、基础薄弱、实践操作存在难度等问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体系,校地文化互动发展机制缺失。六盘水地方也没有加强与六盘水师范学院的融合,缺少了与地方高校交流互动的机会,没有专门成立六盘水市·六盘水师范学院校地融合领导小组,校地双方的文化建设主管部门、参与单位无法参与到校地互动战略活动中去,无法建立稳定的长效融合机制。
3 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互动融合路径探析
3.1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在校地互动发展中,政府与高校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发挥政府在校地文化互动中的主导作用。汲取发达省市校地文化互动成功经验,在校地文化互动发展初期运行阶段,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地方政府要主导整合各方资源,引导地方企业与地方高校开展融合,避免校地互动协同发展流于形式。在校地互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地方政府要发挥政策、管理、经济、规划的职能,成立校地文化互动融合相关领导小组,颁布校地文化互动融合规划文件或纲领政策。二是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与地方文化产业“联姻”,地方政府主动在地方高校和当地企业之间牵线搭桥, 使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地方高校参与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三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可行的方法,确保校地互动战略的有效落实[5]。
3.2 地方高校主动融入地方文化建设
地方高校应主动作为,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地方文化、经济的建设进程,尽可能地扩大辐射范围,要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服务功能、创新创意功能和文化科研功能,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地方文化建设,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服务。
一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通过丰厚的底蕴、深刻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等对地区的强大辐射作用传播先进文化,对地方的持续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二是对接地方文化产业,加强与地方文化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大对科学文化研究的投资力度,建设完善的文化发展体系,让地方文化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建立地域文化学术团队,成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积极探索“本土化”课程的构建,充分挖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文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将地方文化渗透到相关教材的编撰[6]。
3.3 建立健全校地文化互动融合发展机制
为了有效解决校地文化互动中存在的困境和难题,在发挥政府在校地文化互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化建设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同时,还应建设校地互动文化发展平台,推动校地融合的顺利实施。政府在校地互动协同发展中的政策保障职能主要体现在一是宏观调控与政策扶持、建立组织、校地互动质量管理、经费落实等方面。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完善组织管理保障机制,简化工作程序优化审批流程。二是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之间的互动需要地方政府提供保障。通过高校与地方文化部门联动, 建立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定期会商机制,建立校地互动发展联盟,形成开放式组织构架,在机制中形成“统筹—沟通—融合—服务—参与—保障”的校地互动管理组织架构。建立校地文化资源的融合共建共享机制,开放地方大学教育资源,建立地方文化与高校文化研究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科学文化研究工作的效率。三是构建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互动的评价机制。制定详细的文化建设标准,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和考核内容,把校地文化互动工作落实到地方政府、地方高校的整体工作运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