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旅游指南中三山五园的形象研究

2021-03-08尹凌万思凡

文化产业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三山颐和园香山

尹凌万思凡

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 100101;2.人大附中西山分校 北京 100193

一、引言

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三山五园作为清代多位帝后理政、居住、休闲、游览的主要场所,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历史、园林、建筑艺术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2020年三山五园地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2021年海淀区政府公布《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全面挖掘、系统保护各类文化遗存,加大文化内涵研究阐释力度”。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对三山五园的研究,特别是深入挖掘三山五园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社会价值及文化内涵就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国初期,随着京都市政公所致力推行的“公园开放运动”的进行,三山五园陆续对公众开放,民众对皇家园林的游赏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方便游客游览,这个时期应运而生地出现了一大批关于北京的旅游指南,其中大多都有对三山五园的介绍。这些北京旅游指南类文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承载了大量的信息,为全面认知民国时期三山五园的特点、历史变迁,深入挖掘三山五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特别是研究此时期三山五园的历史和社会形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二、三山五园旅游指南的文本分析

民国时期记述三山五园内容的旅游指南,从最早的民国三年出版的《新北京第一编》到民国三十七年出版的《北平名胜游览指南》,基本可以分为综合性旅游指南和专门性旅游指南两种类型,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综合性指南多从宏观上对三山五园进行比较宽泛的记述,记述偏重于园林的历史发展变迁,对于园林内景点仅仅列出名称并不做展开介绍。而专门性旅游指南对三山五园的记述内容上更加丰富完整,除了对园林位置、布局、景点都详细介绍之外,还收录大量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诗文碑刻,另外还提供交通、饮食、门票等实用性信息。

不同的旅游指南对三山五园的介绍记述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按照空间布局进行介绍。如田蕴瑾编著的《最新北平指南》中对颐和园排云殿进行介绍时,先交代排云殿的空间布局,再罗列其附属建筑,这种记述方式可以使读者明确景点建筑的名称和相应位置。“正殿即排云殿,殿后有殿额曰德晖,东院为介寿堂,西院为清华轩轩后敞厅有大理石屏,后院山之半坡有佛香阁……”;第二类是将园林划分区域进行介绍。《北平》在介绍颐和园时这样记述到“这里把颐和园内的景物分为九区,条举在下面……”这种按照不同区域进行介绍的方式,清晰条理,使游客可以对园内的景点所在的区域直接定位,方便游览;第三类是从游客亲身游览的视角进行介绍。《北京》在介绍万寿山时就是从游客游览的角度进行记述。走进远门便可见牌楼,可看到买票地点。之后从小门进入前往仁寿殿,然后对仁寿殿建筑群的位置和名称等进行描述。紧接着像游客一样去规划了详细的参观路线,先是排云殿、长廊,最后在昆明湖上泛舟。

旅游指南对三山五园的介绍和记述内容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例如作为颐和园导游指南单行本,《颐和园简明园说》除了对颐和园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还对交通费用、门票服务、配套设施等方面都详细说明,极大地方便了当时社会游客的游览需求。

三、从旅游指南看三山五园的历史形象

民国时期的旅游指南对三山五园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历史事件与传说、景点与游览路线、诗文碑刻以及交通、门票等旅游配套服务等诸多方面或详或略的记述,既展示了三山五园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又客观反映了民众对三山五园中不同园林的理解、定位和认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万寿山和颐和园

民国初期,京都市政公所推行“公园开放运动”。当时颐和园尚未收归国有,而是作为溥仪私产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1913年起达官贵人可以“凭照”参观颐和园。1914年开始正式售票对公众开放。

民国时期出版的旅游指南中,颐和园被介绍记述的最多,专门介绍颐和园的单行本旅游指南版本也最多。本文所收集的17本旅游指南中,有13本介绍了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有12本介绍了关于颐和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传说。关于翁山名称的由来以及宝云阁亭北的大明镜的历史传说则丰富了旅游指南的内容,为颐和园增添了神秘感,激发了游客的兴趣。

这一时期的旅游指南在介绍颐和园时,大多注意收录相关的诗文碑刻。像《万寿山名胜核实录》中介绍了高宗诗文72首。有的指南还在文末收录了相关的对联等。诗文碑刻是反映颐和园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对颐和园内诗文碑刻的关注,反映了民众对颐和园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充分认知。

根据旅游指南的介绍,民国时期从北京城里去颐和园游览还是非常方便的,可以从西直门坐车前往。颐和园中有两条买卖街,一在前山西段,又称小苏州街,有许多店铺在此。另一条在后山中段,称作后溪河买卖街,又作苏州街。买卖街的出现使得颐和园具备商业活跃的特点,客观上刺激了当时北京西郊一带的经济活动。民国时期颐和园已经出现景点建筑出租的业务。“颐和园内的百余处大小建筑,现在已由北平市政府加以整理,并且分别出租,租金每月自二十元至二百元,以房屋的大小、精粗、地位而评定价目。”颐和园的管理和服务也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和变化不断发展和进步。

从最初的好山园到乾隆年间的清漪园,再到光绪年间更名为颐和园,颐和园经历着岁月的变迁也见证着历史不断更迭。民国之前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不能被公众所游览,园内景观建筑并不被人知晓,而这一时期旅游指南所提及的内容也相对简单宽泛。民国三年颐和园对公众开放后,因为发生在颐和园的、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当时旅游指南的编者以及游客处于同一时代,所以颐和园成为寄托民众家国情怀的载体,再加上作为皇家园林的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成为当时的游览热点,公众对颐和园的关注度也最高。

(二)玉泉山和静明园

清代后期玉泉山和静明园逐渐衰落,直到民国时期,政府才拨款进行系统修复,静明园也得以重新整治,在民国二年对公众开放,民国十七年成为市民公园。作为当时对公众开放的园林,玉泉山和静明园在旅游指南文献中被提及得比较多,拥有一定的关注度和游览热度。

民国时期介绍玉泉山和静明园的多为综合性旅游指南。这些旅游指南都介绍了玉泉山和静明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对玉泉山的景点介绍,不同文献记述的情况不一样,在浏览路线记述方式上也各有特点。从旅游指南的介绍可以看出,当时从万寿山到玉泉山、静明园的公共交通非常方便,有汽车、马车、洋车等多种交通工具,价格也从十二元到一元五角不等。

民国时期玉泉山静明园在公众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皇家园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玉泉山优质的水源。上至皇族下至普通百姓都把玉泉山泉作为重要的水源。《实用北京指南》中提到了对于玉泉山水质的测量和比较,通过与其他泉水的比较,玉泉山泉被钦定为“天下第一泉”。乾隆皇帝也因此留下大量关于玉泉山、静明园的诗文,这些诗文成为当时人们了解和认知玉泉山、静明园的重要资料。

(三)香山和静宜园

香山与静宜园在旅游指南中都被大量提及。根据旅游指南文献的介绍,香山地处西郊,离万寿山不远,不但有层峦叠嶂的山峰供人们登高观赏美景,更有香烟缭绕的佛寺供人们朝拜,是一处佛教圣地。

香山的商业活动也很繁荣,香山有较多的饭店和买卖店铺,香山饭店可以提供食宿,每逢春夏期间香山饭店人满为患,在香山山下有万松轩等小饭馆三家,所制食品都有乡村风味,还有小商店数十家进行买卖交易活动,另外还有电话局和理发馆,繁荣的商业活动刺激了西郊商业经济的发展。一些旅游指南还提到,城内大户每到节假日,都举家前往香山度假,由此可见,民国时期香山静宜园虽未被开放为公园,但仍是当时民众远足的重要目的地,同时在经济、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圆明园和畅春园

民国时期介绍圆明园的旅游指南较少,即使有,也多是简单介绍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着墨较多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毁这一历史事件,另外也提及因清政府经费不足、群臣反对,重修过程半途而废,以及庚子年间再遭劫掠的历史事实。

民国时期的旅游指南对于畅春园的介绍可以说寥寥无几。畅春园虽然是清代在北京西郊修建的第一个皇家园林,而且园林建造艺术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基本变成为一片废墟。清末民初,畅春园这一带逐渐作为兵营和练兵场,成为了军事用地。畅春园附近的空地则被农民变为耕地进行农耕。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不复存在,仅剩的遗迹旧址也不具有游览价值,畅春园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四、结语

三山五园的历史变迁影响着旅游指南的内容呈现,而旅游指南的文字记述又影响着公众对于三山五园的认知。三山五园在20世纪初的社会变革之中,失去其原有的皇家园林的功能,在民国社会成为前朝历史的“遗物”得到保留和维护。作为文化遗产,精美的建筑、秀美的园林、大量的传说、丰富的诗文碑刻,彰显了建筑、园林等方面的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的见证意义。正如朱启钤呈请开放北京坛庙园林名胜时所述:古代建筑,及时宜与保存,胜迹遗留,因物可以观感,是以文教之邦于国内名区,必交相崇饰,侈为国光。

民国时期的三山五园如同是社会的“记忆场所”。当这些昔日盛极一时、发生过一系列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皇家园林通过社会公共机构的形式面向公众开放后,人们徜徉于古迹之中,古迹的荒凉、建筑物的倾圮反能增加怀古之感触,在山水园林之间汲取怀念历史的情感,并产生新的纪念意义。民众在游览三山五园的同时,对于国家历史文化也能増进了解,从而产生爱国意识,三山五园对人们产生一种特殊的精神影响,成为延续社会共同记忆的有效载体。

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的三山五园曾被视为身份、地位与权力的象征,而对公共开放后,就不再是仅仅服务于个人所有者或是小部分人的喜好,而是要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文人学士可以循着前人的游迹,探访碑刻诗文,而更多的普通大众可能更热衷于观赏设计精巧的园林美景、感受建筑物得到修复后光彩簇新所带来的愉悦感,此外还有观看演出、游戏、喝茶、吃饭等其他娱乐、休闲需求,因此园内普遍设置茶座、餐厅、照相处和电话局,有排列馆、游船,甚至还有理发馆。三山五园由过去的皇家禁苑转化为社会公共的文化空间。这种全新的公共空间,不仅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时尚的载体,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城市居民的社会活动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并对城市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之,三山五园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表现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不同社会文化特点。在清代,三山五园是清代皇帝“避喧听政”、“宜居宜孝”的政务副中心,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民国时期它作为北京西郊的游览胜地,成为城市生活的公共文化空间,见证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承载了民众的集体记忆,寄托着公众的国家情怀。

猜你喜欢

三山颐和园香山
北京香山
颐和园
游香山
三山虎山血战辉映青史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辽太祖卓龙眉宫“取三山之势”之三山考略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颐和园导游词
逃离至三山岛
一湖一河,润养三山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