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精神拓展思政教育路径的实践探索

2021-03-08郭岩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文化产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道德思政精神

郭岩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党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如何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融入思政教育,推进“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我国高校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难点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崇高价值追求的高度体现。将其融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是“以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要求,也是帮助高校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1]。不过,就当前而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仍然存在难点,亟待改善。

(一)道德让位于经济,思政教育面临挑战

我国作为一个宗族+儒学本位的国家,道德建设处在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心位置。不过,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道德建设已经让位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2]。这是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第一个困难。第二个是,传统道德中的泛道德论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实际,我们需要取其“明德”精华、去其“绝对化道德”糟粕,来开展思政教育。

(二)现代个人主义与传统集体意识相冲突

随着西方文明的渗透及社会高度化发展,人们更为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意识和整体价值相冲突[3]。

我国传统文化精神推崇集体主义,认为个体价值的实现依托于社会整体发展。但与此同时,集体主义中的“和合”思想却忽视了个人独立的价值,枉顾个人诉求和理想实现。显然,一味强调个体主义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将传统文化全盘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也很难引起学生共鸣,而个体主义之所以在当代有着发育的土壤,是因为它契合了当前社会个体更想取得成功,实现自我超越的这一现状。因而,如何协调好个体主义和集体意识两者关系,或者说如何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之精华,再将其融入思政教育,是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三)部分传统文化精神不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

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大浪淘沙而积累的宝贵财富,但是同样具有局限性。诸如:传统文化强调恪守规则,重视外在评价,这并不符合新时代的推崇个性表达的价值取向。时代在进步,社会生活环境也随之改变,传统文化精神也需要再一次经历大浪淘沙,留存 “精华”部分,用于我国高校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

二、传统文化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虽然,传统文化精神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进程,但是总体而言,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且传统文化精神去粗取精,融入高校思政建设,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也有助于拓展思政教育方法和影响力。

(一)拓展思政教育路径,加快思政教育进程

传统文化精神蕴含丰富的文化瑰宝,可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内容来源,为其注入生命力,加快思政教育进程[4]。同时,传统文化精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丰富,涵盖范围极其广泛,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精神需求,为其课程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选择方向,拓展了思政教育路径。

(二)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传统文化精神包含着丰富历史实例来验证其中的内涵,用于辅助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从而提高思政教育效率[5]。诸如:让学生理解和深刻体会爱国主义精神,便可以由古至今列举文天祥宁死不屈,郑成功收复台湾,陈天华遥寄血书,杨靖宇献身抗日等事迹,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何为爱国精神,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三)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传统文化精神对道德模范和楷模极为推崇,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就是将这些道德标杆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同时,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的长期熏陶,也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

三、传统文化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如上所言,传统文化精神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积极作用。不过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传统文化精神中存在与新时代价值取向相背离的部分,需要教育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行思政教育。

(一)因地制宜,融合传统文化精神

就目前多数高校思政教育所用教材来看,对传统文化内容鲜有涉及。因而,在思政教材的选择上,需要增加涵盖或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教材或辅导书。当然,教材内容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在教育中,把兵马俑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让学生了解陕西悠久的历史,让学生切身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树立文化自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便可将“最美逆行者”纳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理解奉献精神;针对强调个性和自我的“00后”大学生,便可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概念进行细解,让学生明白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当然,同时也要阐明“和合”思想的局限性,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精神。

(二)革故鼎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

互联网应用于教育是时代趋势,在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中,同样可以革故鼎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升教育效率,改善教育效果。诸如:在校园网站上设置传统文化精神宣传板块;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和抖音账号上宣传与传统文化精神相关的人物事迹和历史典故等。

(三)重视实践,深化思政教育改革

传统文化精神中有“知行合一”精神,强调“认知”和“行为”的统一。因而,为了深化思政教育改革,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时,应当强化思政课堂实践教育。诸如:构建思政实践教育平台,在平台上组织和开展各类活动,如传统礼仪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国学经典朗诵比赛、成语大会、诗词大赛、爱国歌曲比赛等,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深层次感知传统文化精神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润和熏陶,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强化思政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拓展思政教育路径、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教育者需要协调传统文化精神与新时代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取前者精华部分,因地制宜、革故鼎新、重视实践,来开展思政教育,以确保德育效果。

猜你喜欢

道德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思政课“需求侧”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