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疗效观察

2021-03-08罗妙泉黄华锰陈连辉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2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导管

罗妙泉, 黄华锰, 陈连辉

(1 梅州市中医医院 神经外科, 广东 梅州514000; 2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广东 广州510180)

颅内血管急性闭塞是临床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响[1], 因此临床中强调予以患者科学有效的治疗。 在疾病的治疗上, 采取有效的方法开通闭塞血管是关键。 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取单纯支架取栓方式, 具有较满意的效果, 然而临床研究[2]表明取栓支架回收至导管中会出现微小栓子脱落情况, 增加患者取栓后继发栓塞的风险, 可使开通血管再次闭塞及血流灌注恢复差。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常采取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 该治疗方式主要在常规支架取栓的基础上联合抽吸取栓, 可迅速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 促使微循环灌注改善,并通过局部抽吸方式以减少血栓移位, 大大降低血栓逃逸风险, 实现良好的血管再通效果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3]。 本研究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收治的60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①患者经颅脑CT 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4]; ②患者均可耐受静脉溶栓治疗, 发病到入院时间在4.5 h 内; ③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 ②合并血管畸形、 颅内动脉瘤的患者; ③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观察组30 例, 男19 例, 女11 例; 年龄45 ~82 岁, 平均 (65.2 ± 1.3) 岁; 闭塞部位: 前循环闭塞16 例, 后循环闭塞14 例。 对照组30 例, 男18 例,女12 例; 年龄43 ~81 岁, 平均 (64.9 ± 1.2) 岁; 前循环闭塞17 例, 后循环闭塞13 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先予以0.9 mg/kg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 先在60 s 内静脉推注10%的药物, 余下药物溶于250 mL 的等渗盐水中静脉滴注60 min, 评估血管再通情况。 采取局部麻醉方式及Seldinger 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 置入动脉鞘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对照组采取支架取栓操作, 向责任血管的近端置入8 F 指引导管, 导管外接高压肝素盐水, 实施持续冲洗, 操作人员在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穿过血管闭塞段, 根据微导管造影观察血管的近远端情况,利用微导管将支架输送至血管处释放, 停留5 min 后将冲洗水关闭, 回收支架, 将血栓及支架拉至体外。 观察组予以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支架联合抽吸取栓, 主要是向血栓近端输送导管,输送困难的患者可在血栓的远处释放支架, 利用支架的锚钉作用, 向血栓的近端输送导管, 注意需要确保支架的位置不动,退出微导管后扩大抽吸面积, 向导管内拉入血栓以及取栓支架, 依据第一次的取栓情况重复上述操作, 术后拔出动脉鞘并且封堵穿刺点。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取栓后的血管再通情况: 利用术中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 进行血管再通评估, 血管再通分成无血流、 轻微血流、 部分再通、 完全恢复, 分别对应0 级、 1级、 2 级、 3 级, 达到2 级或3 级即表示血管再通。 ②比较两组的血管再通时间、 取栓次数及术后72 h 神经功能。 神经功能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进行评价, 分值范围为0 ~42 分, 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管再通情况观察组患者取栓后的血管再通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取栓后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n (%)]

2.2 临床指标观察组的动脉、 静脉血管再通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取栓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术后72 h 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组别 n 血管再通时间 (min) 取栓次数术后72h NIHSS评分 (分)静脉 动脉观察组 30 80.14±7.03 38.25±6.25 1.86±0.56 6.25±1.26对照组 30 85.26±7.52 45.21±6.65 2.51±0.71 8.41±1.52 t 2.724 4.177 3.937 5.992 P 0.009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取栓治疗通常采取支架取栓的方式, 主要是通过支架网丝具备的切割效果进行切除, 切除的血栓可以缠绕在网孔上, 拉出即可将血栓取出[5]。 然而单纯采取支架取栓方式, 容易在回收取栓支架的过程中出现微小栓子大量脱落, 导致终末血管继发栓塞情况的发生, 可导致血流灌注不足、 开通血管再次闭塞的情况, 如此患者需反复取栓, 影响患者康复以及神经功能。

针对单纯支架取栓的缺陷, 本研究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效果。 该治疗方式一方面可通过静脉途径予以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以有效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 溶解微小血管中的栓子, 使微循环灌注得以改善; 另一方面在取栓操作时, 采取支架与抽吸联合取栓方式, 可借助支架取栓来促进血管再通, 并通过局部抽吸的方式降低血栓移位风险。 两种方法一同使用亦能降低支架直径变化程度, 大大降低血栓逃逸风险[6-7]。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取栓后的血管再通率为93.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观察组的静脉与动脉血管再通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取栓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术后72 h 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这一结果表明, 支架取栓联合抽吸取栓方式, 能够有效开通患者的闭塞动脉, 大大减少取栓次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可使血管尽快再通, 减少取栓次数, 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导管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