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
2021-03-07翟屿潼
翟屿潼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不断发展,核心素养 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高等院校思政课程也因此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将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思政课程当中,有助于凸显文化育人这一优势。如何拓宽思政教育渠道,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到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程当中,是值得每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与高等院校思政课程有着极高的契合程度,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将其引入到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势在必行。
1 传统文化的德育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形态,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历代情感,不仅是人类道德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精神需求。整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育人效果主要体现在爱国层面、处事层面以及修身层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先进的育人理念。为此,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当中的德育资源,使其与现代人思想有机融合,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及文化认同感形成[1]。细分下来,首先,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主要体现在我国古人伟大的爱国之情,可以对现代人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爱国精神也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立德之本、立身之本、立业之本。其次,传统文化当中蕴含大量的社会关爱,前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有孟子的“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无一例外,都着重体现了我国古代圣人对他人与社会的关爱之情。新时期背景下的高校学生也应当具备这一特征,通过思政课程教育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养成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成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最后,传统文化当中还蕴含丰富的人格修养教育内容,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体现了孟子的个人修养与博爱精神,以上内容都着重表现了传统文化的德育特征,这也是传统文化可以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根本所在[2]。
2 在高等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环节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2.1 有助于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精神落实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萃取营养,培养具备中华之根、中华之魂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关乎高校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也关乎国家的整体发展。将中华文化引入到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程当中,有助于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发展,使其成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使高校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念,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3]。
2.2 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功能发挥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不断优化与完善。在朝代更替与历史变迁当中,传统文化沉淀了中华民族最为渴求精神世界,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标志。为此,需要在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环节,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文化发展与文化传承是高等院校的主要功能之一,而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则是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的核心阵地,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将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4]。
2.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文化追求、精神追求以及价值追求,在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环节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精神,另外同样也是核心价值观念培养的重要资源,可以使我们在世界文化动荡当中站稳脚跟。”在众多的传统文化思想当中,儒家思想的应用最为广泛,因此也最为人所称赞、提及。中国儒家思想追求兼济天下,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社会命运紧密相连,讲求每位国人肩负起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多重责任,而这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为此,一定要在中华文化当中体现这种优质的思想与良好的德育价值,凭借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契合度,发挥文化育人的实际价值,引导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为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提供助力[5]。
2.4 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程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是思政教育开展的核心途径,肩负着思想教育、人格塑造、品德教育、素质提升的重任。传统以德育人的教育模式难以支撑高素质人才培养这一重任,因此应当在教学环节引入文化育人这一优质理念,使两种教育形式可以相互提升、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此提升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效率。传统文化是风俗习惯、民族大义、人文思想、精神认同的重要体现,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普遍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与影响力,可以实现与思政教育课程有机融合,引导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 人文思想、 道德素养、 政治觉悟以及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的核心价值观念。除此之外,目前国内思政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老化、 教学形式单一以及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因此在思政课程教学环节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势在必行,不仅是高校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样也是思政课程效率的重要保障[6]。
3 在高等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环节引入传统文化的现存问题
3.1 高校学生文化认同感缺失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碎片化阅读方式使得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这一时期的学生群体思维更为活跃,更具朝气,对待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但多数学生习惯通过新媒体平台以及互联网平台获取知识,由于传统文化知识传播力度不足,导致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也无法生成良好的文化认同感,思政课程教学效率也始终得不到大幅度提升。整体而言,在新时期背景下,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深度,难以用简单的方式加以陈述,这也使得传统文化传播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学生是“95 后”甚至“00 后”,对传统节日毫不在意,却对西方节日表现得热情四溢;相较于本土电影、 电视剧,他们更喜欢观看美剧与韩剧; 更有部分思想偏激的学生,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觉得西方文化高于本土文化,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我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刺绣文化还是美食文化,都是足以震动世界的文化形式,但由于高校学生受到互联网文化的影响,再加之高校思政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不佳,因此多数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缺少重视。这是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思政课程开展的重要阻力之一。
3.2 在课程教学环节缺乏传统文化的助力
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所带来的影响,还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环节。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在文化氛围营造方面还存在些许问题,这也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无法形成良好的认知与认同。部分高校虽然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展了部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但整体而言,重视程度与活动的开展力度远远不足。虽然设置了部分文化宣传课程,但是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少有学生参加,或者学生为了拿到学分而参加,参与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严重不足,不仅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且无法从心底真正生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也导致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效果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多数高等院校缺乏明确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选择也过于单一,往往是形式高于内容,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了一定的抗拒心理、厌烦心理,为其他形式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3.3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没有其实现有机融合
近些年,各个高等院校都纷纷加设了传统文化延伸类课程,但通常将多数文化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学生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小,不需要深度学习就可以轻易完成。因此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之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导致传统文化类课程效率难以得到保障,学生也无法从中获取到良好的文化认知以及文化知识储备。除此之外,目前高校教学内容过于重视基础知识以及概念知识学习,忽略了对学生的隐性素质培养,不仅没有合理开发隐性资源,而且导致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与教学观念得不到应有的创新。不仅如此,传统教学模式以及传统教学理念仍然占据主流,这使得学生很难在课程学习环节当中发挥主体作用与主体优势,学习效率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4 在高等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环节,引入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4.1 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在校园生活以及校园学习环节引入传统文化,是一种在传统生活式教育、课程式教育的基础上,以文化信息以及校园文化精神为主导的优质教育方式,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发展契机与发展助力,有助于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与作用。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通过校园文化的教育与引导,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认知,并且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环节,践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 高等院校可以在公共类活动架设爱国名人雕塑,使学生在优质的文化氛围下,激发高昂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出调整与创新,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班会以及传统文化类学习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经典名著朗读,在实践环节使学生吸收与消化传统文化,并且促进高等院校思政课程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4.2 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
高校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而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却始终得不到有效保障,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学习兴趣不足,主观能动性与主体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为此,高校教育人员应当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抓住学生的兴趣与特点,并与思政课程教学相结合。目前我国信息化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平台占据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学生的知识获取娱乐化、碎片化严重。这样的阅读方式使得高校学生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一种生活与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传统文化在此环节与新媒体平台有一定的共性,对学生的认知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此,高校教育人员应当科学地选用新媒体平台以及互联网技术,拓展传统文化传播范围,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效率。除此之外,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程还应当注重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发挥二者的作用与优势。互联网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价值与优势,思政课程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网站,使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程充分融合,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与影响,体验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这样的多元化教学平台,可以为思政课程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手段,可以用更加趣味性、更加生动、更加形象的呈现方式来开展思政教育,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4.3 创新思政教学内容,完善思政教学方法
在高等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环节引入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教师首先应当对传统文化展开深度探索,并且找出与思政课程相关的内容,经过资源加工与整合,使其更加贴合思政课程特点,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功能,通过丰富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有效提升高等院校思政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结合思政教育特点与教学目标,将传统文化融入各个教学版块当中,作为思政教学的着力点,培养学生的核心教育观念,使学生可以在思政课程学习环节,尽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及传统美德。除此之外,将传统文化引入到思政教育课程当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将传统文化与必修课程有机结合,在必修课程教学环节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传统文化内容应当结合教学特点来展开适当的删减与增设,并且配合案例教学法,讲解历史人物事件。其次,应当注重与文化活动有机融合,在人文社团的助力下,常规开展国文阅读以及古典文学赏析等活动。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思政课程与传统文化极为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创新思政教学内容,完善思政教学方法等方式来开展传统文化渗透,为高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