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小说影视化发展原因探究

2021-03-07

武汉广播影视 2021年7期
关键词:影视剧影视作家

黄 丽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第一次售票播放电影;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创建,这一切标志着影视艺术的诞生,“读图时代”正悄然来临。在传统文学面临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的困境时,影视艺术的诞生为陷入困境的文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生机和发展潜力的生存空间,悄然改变了艺术世界的格局。

“读图时代”的来临,让图像、影像和视像成为文化的主要承载方式,原来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固有格局被打破,大众文化逐步侵占市场,视觉文化的影响日趋加大,影像代替了文学的消费主导地位。小说与影视在叙述方式上的相似性,使二者融合成为趋势。

一、影像的流行与改编的兴起

我国从上个世纪初叶开始影视创作,历经几度兴衰,但总体发展趋势仍令人鼓舞。三、四十年代的人文主义,五、六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八、九十年代的纪实主义,都在不同的时期创造了无数经典之作。中国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票房屡创新高,张艺谋的《英雄》,标志中国正式进入大片时代。伴随着全国院线的建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观影行列。

在世界各国的影视发展史上,小说也一直是影视改编的重中之重。以历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为例,《乱世佳人》《教父》《凡夫俗子》《沉默的羔羊》《辛德勒的名单》《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均改编自小说。我国的影视文化发展也不例外,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盛行的言情片、武侠片和侦探片,大都取材于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九十年代后,以张艺谋、冯小刚和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广泛改编热门小说,出品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甲方乙方》《手机》《霸王别姬》等享誉国内外的影视作品。

1988年,张艺谋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改编成电影《红高粱》,获得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莫言也因此声名海外;王朔在1988年有四篇小说成功改编成电影,当年被媒体评为“王朔电影年”,并在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刘恒是国内知名作家,他的小说多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并获得国内外大奖,后创作了《西楚霸王》的剧本,并导演、编剧了《少年天子之顺治王朝》。作家的小说被影视改编之后,即让小说备受欢迎,又使本人声名鹊起,可谓是名利双收。这种现象致使很多作家纷纷开始“触电”。影视对小说的改编给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小说文学借助影视成功的实例,导致部分作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开始下意识地在创作中呈现出影视的创作手法。

二、文化语境的大众化

大众文化的兴起,影像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公众的审美形式和情趣从文字语言转变到影像和图像上来。在过去,文化是少数精英阶层可以触碰的东西,但在当下,每个人都可以是文化人。但很多人不再去追求文字阅读,不再去仰视文学,而是把眼光放在更加容易理解接受的电影和电视上。如果说以往小说是因为本身的知名度而被导演选中,导演借助其本身的关注度来推广自己的电影,那么现在是导演改编小说热播之后,观众反过去关注原著,进而使得作者出名,小说与影视剧同步大卖。

视觉文化在现代占有传播的主导性地位,对以文字为媒介的传统文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电影、电视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用“看”而不是“读”,影像媒介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每天晚上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观看影像,他们不需要过多地看文字说明,只需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了解事件、性格、情绪和思想。因为对于文字阅读来说,视觉体验更加简单直接,对文化素养要求更低,现代繁多的电子产品也让视觉体验可以无处不在。曾经小说的影视改编讲究忠于原著,随着时代的变迁,影视创作充分汲取了小说文学的营养,开始反过来统领小说,一些小说不得不打上“影视同期书”的标签以期热卖,甚至是影视剧热播之后,将剧本改成小说热卖。

三、作者观念的“市场化”

小说的影视改编主动权在作家手中,作家对于影视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对影视改编保持疏离态度,拒绝自己的作品被改编,这类作家往往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所删减;二是对影视改编保持中立态度,认为影视创作和小说创作是两码事,但也不排斥自己的作品被改编;三是对影视改编保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影视改编,或是在小说创作里加入影视元素。这些作家对影视改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小说影视化现象的出现。

作家的“触电”是从90年代开始,而这个年代正是视觉文化兴起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越来越注意自己的日常生存状态。

一些作者通过“触电”,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名誉和声望。这部分人的成功,使得其他作家纷纷接触影视改编。1993年,史铁生、莫言、贾平凹、苏童等11位知名作家联合担任编剧,创作了电视连续剧《中国模特》,虽然当时播出结果差强人意,但是这一行为标志着中国作家开始有意识、有组织地接触影视文化。在这之后,作家们改变了对影视的看法,开始主动迎合影视文化。

近年来,为影视而创作小说的作家不在少数。为了追求作品的畅销,作家往往在小说创作完成的同时或之后,就立即着手将作品进行影视剧改编。以王朔、刘恒和刘震云三位作家为代表,他们根据大众文化的传播潮流来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式,并且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作家们开始注重小说的通俗性和可读性,这么做一方面能使小说与影视剧改编的要求更为贴切,另一方面也更能让当下的读者接受。因此,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不再以文学规律来创作小说,而是为影视设计情节,甚至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人物塑造、语言技巧等方面采取影视创作手法。很多小说还没有发行,其改编的影视剧已经先行播出;或者有的作品早已经写完,却要等到影视剧播映之后发行,名为“影视同期书”。这样一来,小说文学沦为了影视的附属品,成为影视剧制作过程中的一部分,文学的独立性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些作家不得不选择跟影视公司合作,因为只有通过影视改编才能让自己的文学思想有更广阔的传播平台,这也是作家不甘边缘化的竞争意识。

四、影像时代审美诉求的改变

“没有一个人能逃避社会对他施加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人都具有“从众”心理,在文学接受上同样如此。审美接受是在一定社会心理和共同关心的问题的推动下,在一定时代文学风尚、民族审美文化积淀与艺术惯例的影响下形成的。”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延续都和受众的审美接受密不可分,受众的审美接受方式囿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如今,大众的审美情趣从文字走向影像,对小说的接受方式也从单一的文本阅读走向多元阅读。因此,小说影视化现象的出现除了文化语境和作者观念的变化外,还有大众的审美诉求的变化。影视剧的发展影响了大众的审美鉴赏能力,大众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不自主地厌烦冗长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叙述,而是希望在文字中看到具有镜头感的画面,无形中用电影的审美观念来面对小说文学。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不仅影响了小说与影视关系、作家态度,也使大众的审美情趣发生明显变化。影视剧是以动态的视觉影像作为标志,这是传统文学所没有的优势。以至于读者在读小说时,也希望能看到声情并茂的影视版本;在看影视剧时,则期待原著小说与影视画面一样精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地位,成为受众最便捷、最重要的知识获取平台和精神消遣工具。曾经有人做过现代受众了解文学作品的途径调查:在一百部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中,有60.5%的人是先从电视、电影或其他媒介传播中了解这些作品的,其中18.5%的人在影像等媒体上看了以后,再去看原著,而其余的人看了电影、电视剧、戏剧后就不再看原著了。从这一调查可以发现,人们不再满足单一的文字阅读,丰富的视觉效果、生动的音响效果成为受众审美追求所在。在视觉文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和心情来阅读小说,把文字转化成影像,无疑契合了当下的审美接受需求。

猜你喜欢

影视剧影视作家
影视展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影视风起
影视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