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论》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困境及出路研究
2021-03-07任琪赵英朱宇林谢金梅林彩燕李莉
任琪,赵英,朱宇林,谢金梅,林彩燕,李莉
(1.玉林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处,广西玉林 537000;2.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3.玉林市玉州区第五处级中学,广西玉林 537000;4.玉林师范学院自治区级校外实践基地,广西玉林 537000)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提出了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和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的要求。该文以“生物教学论”为例,对教师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进行探究,以期为师范生教师教育类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提供参考和依据。
1 《生物教学论》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意义
教师教育类课程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必修课程,承载着引导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熟练运用教育教学技能的责任,在师范生入职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教学论是为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教学理论基础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是通向教师教育类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因此《生物教学论》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尤为必要。
1.1 生物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全面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 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2],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生物教学论作为教师教育传统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将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着力点,培养“德业双馨”的未来教师教育队伍,从源头上加强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1.2 教师教育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物教学论常常被理解为只是一门有关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方法类课程,在以往的课程内容上,比较侧重对中学生物课程的熟悉、 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教学技能的运用,而对价值理念、思维方法挖掘的不多,对思政元素关注不够。师范生不同于其他高校学生,他们既是现实的育人对象,更是未来的育人主体,生物教学论课程既要承担起培养生科专业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责任,更要做好引导师范生立志从教、立德树人的教育引导作用。因此“生物教学论”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是职业赋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1.3 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根本要求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全面提升生物科学素养是中学生物教育的根本目标,全面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也要求教师教育工作能够跟得上学生素养的提升,单纯地上好课,上完课已经不能满足全面发展的各类学生的需要,要求未来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充分挖掘该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正是一名教师具备高超的综合素养的体现,“生物教学论” 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正符合“新课程标准”背景的要求。
2 “生物教学论”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
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在一些高校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就全国范围来看仍存在一些阻碍发展的影响因素。
2.1 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不够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4 个“正确认识”的要求,这既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是对高校教师思政教育的要求。[4]“生物教学论”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更应该将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作为与知识传授并重的一门学科,可当前高校教师有着职称评定压力,不得不将科研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从而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上花费精力不足,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塑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生物教学论”课程思政出现随意化、碎片化等倾向。
2.2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不足
挖掘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必须要结合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将丰富的思政内涵与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尊重课程的专业教学体系,保证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成性的前提下,合理组织素材,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但实际情况是,生物课程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提升,着重在“形”上让在校师范生尽早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而忽略了“神”上的内涵提升。究其原因在于,生物教学论教师与思政教师缺乏沟通以及良好的协同机制,更多的是单打独斗,缺少团队合作平台与机制,导致生物教学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足,这就使得课程思政的落脚点不稳,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情,更好地做好师范生的价值引领。
2.3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生物教学论”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内驱动力不足,从而不能发挥生物教学论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一,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在高校考核评价中,科研业绩成为起决定作用的评价指标,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评价多流于形式,这些都促使专业课程教师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学术研究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其二,评价方式侧重量化。教师考核多以课时量、科研成果数等为主要依据,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与否等难于量化,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且对教师的育人投入关注度不高。这些关系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评价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将极大地降低教师课程思政投入的精力。
3 “生物教学论”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
“生物教学论”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范畴。
3.1 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生物教学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教师自身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仪态举止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平时多注意教学语言,关注班上每一位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些都是教师的隐性教育力量,身教重于言教。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知识碰撞中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信念传递给学生,从辩证的角度看待教育现象,将看待不同问题的视角与方法渗透给学生,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立志从教,树立教育理想。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才能够与时俱进,充分发掘本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专业教学中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家国情怀和正确三观,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接班人[5],为“生物教学论”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提供基础。
3.2 选择适当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是在课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6]。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当中去,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融入。一是榜样人物式,如在绪论中提到优秀人物所具备的特点,可以给学生讲述90 岁高龄的屠呦呦老师将自己的终身奉献给祖国生物医药事业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她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二是追求真理奉献式,如我们讲到第二章生物科学素养问题时,讲到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具备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有什么特征时,可以讲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内化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将生涩的理论知识与有血有肉的榜样人物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三是价值观提升式,在讲到教学设计应用一章,着重强调价值观提升的意义,如向学生讲解我国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悠久的栽培作物历史,以及城市发展导致的野生生物环境和资源的人为破坏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将自己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3.3 “走出去,请进来”提升“课程思政”方法创新
“走出去”强调的生物教学论课程思政建设要多带领学生走出去,如参加支教活动,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需要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生科专业师范生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学习,最重要的是生物科专业的师范生可以运用自身知识去帮助、甚至改善一些地方的教育现状,从而触动这些未来的教师从心底里热爱教育事业。此外,可以定期开展中学的教育实习、见习、研习活动,提高师范生专业技能,多从一线教师身上学习教育工作者的无私精神以及获得教育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成就感。“请进来”则侧重于请那些教学效果好、教学方法新,学生愿意听、 善于挖掘学生所思所想的教师来交流学习,互通有无。通过“请进来”实现创新学习方法、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确保“课程思政”扎实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生物教学论” 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需要任课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生物教学论的思政教育切入点,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对生物教学的热爱之情,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