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诗歌“杜鹃”意象对比研究
——以《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为例

2021-03-07徐山燕

文化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宣城杜鹃花英汉

徐山燕

“意象”首次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载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但这里的“意象”并未涉及诗歌,真正研究诗歌中的“意象”起于明代王廷相对其进行的系统论述,而后作为清代文学家评诗论美的重要标尺。诗歌中的意象是物象和心象的融合,也就是说,客观物体需要与诗人的心性、情感、审美、智慧融为一体。韩经太指出中国诗学就其基本特质而言是一种意象诗学[2]。对中西方文学而言,诗歌都是文学高造诣的集中体现,其语言简洁凝练、“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象”的作用功不可没。

《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诗中都使用了“杜鹃”意象,那么,同一意象,在中西方诗人使用中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艺术效果呢?《致杜鹃》作者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英国诗歌浪漫主义新时代,被誉为“桂冠诗人”。他的诗歌文笔朴素清新,使人感受到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宣城见杜鹃花》作者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特点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对比研究英汉中具有典型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英汉诗歌的差异。

一、英汉诗歌中“杜鹃”意象对比研究

杜鹃作为一种意象深受诗人喜爱。“杜鹃”意象在英汉诗歌创作中的相同之处在于杜鹃都被用来表达报春之喜和缠绵悱恻的爱情,这时“杜鹃”意象便渲染了一种美好的意境。如杜甫的《洗兵马》、李白的《赠从弟冽》、苏轼的《山村绝句》,都将杜鹃看作一种喜鸟。再如一首古老的诗歌《杜鹃之歌》,诗中描写到“歌唱吧,杜鹃,乘现在,唱吧,杜鹃。歌唱吧,杜鹃,唱吧,乘现在,杜鹃……种子茁壮成长,草地绿得新鲜。树枝正抽芽长叶,歌唱吧,杜鹃!母牛跟着牛犊叫哞哞,母羊跟着羊羔叫咩咩”[3]。通过这首诗的具象描述,读者似乎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春回大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地上绿意盎然,牛羊成群,天上有杜鹃助兴高歌。此外,杜鹃还用来表达爱情之意。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4]248,诗人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杜鹃表达出来。在英诗中,杜鹃爱情的寓意体现在杜鹃那似乎永不停歇的叫声之中,如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在《请再说一遍吧》中写道“说‘我爱你’即使那样一遍遍重复/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同是杜鹃鸟,英汉诗人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和理解,使得“杜鹃”这个意象变得丰富、饱满。在中国,相传杜鹃是蜀帝杜宇死后冤魂的化身,死后日夜啼叫。正由于此,“杜鹃啼血”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学中悲苦的代名词。“杜鹃”意象具有思乡离别愁绪,如唐代无名氏《杂诗》中“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4]347一句。然而,由于不同的认知体验,西方人赋予了杜鹃一些独特的寓意。其一,杜鹃代表着理想和希望。如威廉·华兹华斯的《致杜鹃》。其二,杜鹃象征“孤独”。由于杜鹃是一种候鸟,经常不筑巢,所以,常用来意指无家可归的人。其三,由于杜鹃的寄生现象,再加上cuckoo与cuckold从词源上来说是同义词,所以就有了爱情中“不忠贞”的意味。“杜鹃”意象的韵味如此之多,在一首诗中究竟取何种寓意,还需要根据语境与诗歌具体分析。

二、两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相似性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5]这句话是说,人类有七情六欲,所以会由感物而感悟,这其中之物就包括自然之物。钟嵘在《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5]诗人面对诸物有感,继而成诗。《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都是通过“杜鹃”这个意象触动诗人的情感神经,引起诗人情感上的波动,或是欢喜或是悲伤,都将诗人所思所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华兹华斯眼里,杜鹃是魅力和纯真的化身,它勾起了诗人欢乐的童年回忆。在《致杜鹃》中,诗人“躺”在草地上,“倾听”杜鹃歌唱,声音忽远忽近,如同在跟他捉迷藏,这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态是多么放松。在诗人眼里,杜鹃绝不是一只普通渺小的鸟类,而是一种让他魂牵梦绕的眷恋。正如他在诗中描写的那样,诗人热烈地欢迎杜鹃,认为杜鹃的叫声如同歌声般优美,让人着迷。诗人孩童时期就经常追寻她,认为是杜鹃让这个世界变成了仙岛。从诗人对杜鹃的直抒胸臆,我们可以感受到杜鹃带给他的快乐和希望。

《宣城见杜鹃花》这首诗是由感“杜鹃”而起兴的。叶嘉莹指出:“‘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5]兴是由物及心,看到杜鹃花,诗人想到了杜鹃、杜鹃的悲啼,进而想到自己的家乡。诗的前两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本应是先写杜鹃花再写杜鹃鸟,诗人蓄意如此安排,先虚后实,真实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也说明了思乡之情并非一时之感,而是积蓄已久。诗的第三、四句“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描写杜鹃那经久不息的啼叫,每叫一声,诗人都如肝肠寸断般痛苦,一声又一声,这叫诗人如何经受得住,“阳春三月”本是美好的节令,诗人却无心欣赏。此时,诗人年迈体虚,正值流放,他没有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种种苦闷无人能说,诗人的苦痛似乎无穷无尽。

三、两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相异性

(一)构造的意境不同

意境的构造具有主观性。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意境依附于意象的本体而存在[6]。意境的构造首先是基于诗人对于意象的感知、选择。其次是将“象”与“象外之象”,以及诗人自我的格局结合而成。

《致杜鹃》中以“杜鹃”为主要意象,结合“草地”“山丘”“蓝天”“平原”等背景,让人觉得细腻且真实可感,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诗人在诗中提到,小时候就经常找寻杜鹃,找了天上,找了树上,还是找不见。尽管如此,诗人对杜鹃的爱丝毫未减。在诗人眼里,杜鹃就是希望,就是爱。《宣城见杜鹃花》中则不然:在诗中,既听不到鸟的叫声,也看不到花的绚烂,仅仅由“曾闻子规鸟”“还见杜鹃花”一带而过。这个地方体现了中国诗意境创造的常用手法,即虚实结合,以强化意境。“实”在杜鹃花,“虚”在杜鹃。诗人此时所写杜鹃并非是眼前之杜鹃,而是心中之杜鹃,是由杜鹃花想到的杜鹃,是诗人内心的一份眷念,这样就使诗之意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营造了一种悲伤、忧郁又辽阔的意境。

(二)情感表达不同

若要读者完全感知诗人所表之情,需要读者与诗人产生完全的共鸣,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高标准的要求需要读者与诗人达到相同的层次、心态、格局,如此才会产生相同的共鸣,否则读者很难理解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特别是中国诗歌。

在威廉·华兹华斯的《致杜鹃》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非常明显,他的喜悦溢于言表,热烈而奔放,如诗人在诗中直接写“听到你唱我就高兴”“听着你在唱,我的心回到黄金般的时光”“你呀却是希望、却是爱”等等,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感知到诗人要表达的欢乐以及对杜鹃的喜爱,因为这种感情的传递是直接的。但在《宣城见杜鹃花》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就不是那么容易被读者感知到,它不如英诗那么直接。在这首诗中,李白并没有直接表达他内心的悲伤,只是稍微提及了“杜鹃”这个意象,这就需要读者有先前对“杜鹃”意象认知的积累,了解诗人当时背景,如此才可以感受到诗人要传达的是思乡之情、老年孤苦之情、壮志未酬之情。

(三)传情方式不同

前面分析了两位诗人抒发的不同情感,但是,他们是如何抒发的呢?若要知道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可以借鉴前人思想,从不同的视角探索。司空图强调“诗家之景”,又强调“目击可图”,这表明了他诗情画意一体生成的诗学观念[2]。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那么便可以尝试从绘画的角度去解读这两首诗的诗中之画。

在《致杜鹃》中,诗人通过具体的物象,如地上树林、草地、山丘和鲜花,天上杜鹃歌唱,阳光将天地相连接,花红草绿,动静结合,如同一幅丰盈的西方油画。我们可以将英诗这种通过“务实”、细致的意象刻画来表达感情的方式类比为西方油画。油画的特点在于强调色彩和光线,追求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油画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求光线、构图、透视、影射与现实情况分毫不差。与《致杜鹃》相比,《宣城见杜鹃花》这首诗所呈现的画面则不是那么丰盈,山、鸟、花三者成画,其余的任由读者想象。中国诗这种通过“虚实”意象相结合的方式来含蓄表达情感的方式可以类比为中国画。中国画重在写意,追求“以形写神”,且大都是通过极简线条勾勒,这与西方油画的审美情趣完全相反。中西方绘画创作方式不同,中西方诗歌中情感的传达方式也不同,想要更好地了解中西方诗歌文化的不同,可以从绘画这个视角来寻找答案。

四、英汉诗歌中“杜鹃”意象异同成因

(一)中西方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异同

中西方人皆对大自然有情,但情有所不同。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物我两分。受地理环境影响,西方国家以商业和畜牧业为主,他们需要与大自然进行搏斗,如此才能生存,所以他们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西方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强调自然是神或理念的化身,人无法把握。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内心与自然是有距离的。体现在诗歌表达中就是景物中不承载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文化意义,华兹华斯对杜鹃的描写就是从杜鹃本身出发,而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抒发他情。

以李白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人,崇尚的却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万物与人的关系应是异质同构、交互感应的。《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其追求的便是顺应自然变化,“万物与我为一”的终极大化。唯有在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中,人才可能获得生命的终极体验。在中国诗歌中,诗人追求情景交融,将情寓于景中,并赋于景以内涵,然后再通过景表达出来。如杜鹃之鸣具有悲伤、爱情、抑郁或思乡之意皆是人们赋予它的文化内涵,诗人将人文色彩融入大自然之中,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中西方审美标准的异同点

诗歌是感情的真实流露,不论是西方诗歌外显性、具象、真实的描写,还是中国诗歌内敛性、含蓄、抽象的表达,都遵循了这个原则。他们都强调诗歌中想象的重要性,浪漫主义诗人更是如此。

中国诗歌审美意象的缘起一般都是以特定的情思为出发点,然后在现实里寻找各种各样的和人的既成心理相适应的对应物,使之承载主体的情思[8],这在《宣城见杜鹃花》这首诗中就有体现。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诗人的思乡之情并不是源于瞬间,而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一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理性和情感的复合体”[9]。中国诗歌重在抒情,意在笔先,先有意,后寻找能寄情的同构之物;而西方诗歌重在情感的一时激发,强调由于物的刺激而使诗人有感,这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创造起点。东西方审美意象缘起的不同,导致东西方审美标准也不同。中国诗歌呈现的意境悠远而深长,但不易被读者理解;西方诗歌的意境具象丰富、流露于表象,易于被读者理解。

五、结语

通过对《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的比较,可以看出意象的重要性。意象给予诗歌灵魂,没有意象性,就没有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如此强调意象一点都不为过。意象源于物象但又超越物象,从物象转化为意象需要一个过程,那就是人的主观情思构架,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英汉诗人面对同样的杜鹃却有着不同的情感。本文在概括英汉诗歌中“杜鹃”意向总体差异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杜鹃”意象体现在英汉两首诗歌中的异同点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意象,感知英汉诗歌差异。

猜你喜欢

宣城杜鹃花英汉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杜鹃花开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安徽省宣城地区南漪湖湿地植物调查
待到杜鹃花开时
《宣城小镇》
杜鹃花
宣城以外看宣城
哦,杜鹃花!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