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1-03-07刘敬敬

文化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乡贤特色农村

刘敬敬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身文化价值导向的指向标,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乡村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指人们长期在乡村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的总称,包括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两方面,具体是指物态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与精神文化层面四个层面。当前,我国许多农村主要劳动力外流,乡村文化队伍建设人才缺位,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发展受到很大干扰。在此背景下,探究如何为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提供重要内生力量与精神支撑就成为现在乡村文化振兴关注的重要焦点之一。

二、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文化振兴缺乏科学性的价值判断

理解乡村文化、认同乡村文化、尊重并热爱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前提。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导向缺乏科学性,封闭保守与崇洋媚外的文化振兴思路仍占据较大比例。市场经济、西方外来文化中蕴含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对农村传统文化价值与思想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关于如何建设乡村文化并未形成共识,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导向主要表现为两大倾向:一是盲目鼓吹传统文化,主张全盘接受传统乡风文明,对乡土文化价值不加借鉴与筛选甄别。在这一观点影响下,农村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再次泛起,一些黑色文化与封建迷信等乘虚而入,长久侵害着农民精神世界、破坏邻里关系、危害乡风文明建设。二是片面贬低乡村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的落后必然导致乡村的整体衰败,必须“一刀切”全部抛弃。这种价值倾向间接导致不少承载着乡村文化特色、外出务工人员乡土记忆的乡村文化地标,如自然村落、传统建筑、传统民风民俗被损坏、破坏甚至濒临灭绝[1]。

(二)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相对欠缺

中青年群体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中青年群体逐渐流入城镇,乡村留守人员多以老弱妇孺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中青年为主,乡村中青年文化建设主体的缺位与不到位,导致乡村文化创作、管理与保护的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人才断档现象较为普遍,一些独具特色的乡风习俗、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继承与传扬。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引领者。但是,基层乡镇组织人员文化治理理念相对落后,基层党组织成员不加筛选照搬其他地方文化建设的经验,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的同质化现象频发。乡贤作为乡村文明的重要宣传人,在乡村文化发展方向、文化活动举办、文化人才队伍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就目前来看,乡贤人才队伍搭建并不完善,乡贤人才的种类单一、人才水平参差不齐、人才激励等制度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贤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三)乡村文化振兴中特色文化产业链缺乏

乡村文化是建立完善良性社会秩序的前提,乡村文化产业则是乡村文化的重心,是在人民中产生并发展的,承载着乡村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国家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投入许多资金、人力,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但是农村公共文化仍处于相对短缺状态,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状态,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内容比较单一,乡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缺口较大。乡村文化产业链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不重视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效应、产业链延伸度不够。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生态、观光农业等其他行业的切入融合相对较少,很难发挥出产业集聚优势。与此同时,乡村文化产业链视野仅局限在乡村这一空间范围内,与城镇化、城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联系相对较少,这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文化产业隔阂与差距[2]。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乡村文化振兴要遵循文化振兴规律

乡村文化振兴应当明确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定位,注重文化系统性与连续性,遵循文化生长发展的规律,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的精华与当地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客观分析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异同,激活乡村文化网络的文化要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创新作为动力源泉,为农村文化振兴持续注入活力与生机。乡村文化振兴要注重传统文化在教化群众、凝聚人心方面的价值,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丰厚的文化资源来涵养优秀乡村文化。红色文化大多发端于农村,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将红色革命精神嵌入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以红色革命精神引领乡风文明建设,武装农民头脑,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遵循乡村文化振兴规律并不意味着要封闭僵化,关起门来搞文化,乡村的文化振兴要从世界文化中汲取营养,将西方文化的精髓纳入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来。要因地制宜地将西方文化法治、契约精神、公平竞争、市场文化等理性主义精华引入农村文化振兴,努力提高农民公平市场交易、诚信买卖、正当竞争等现代市场所需的文明素养。乡村文化振兴要注重把握好适度原则,避免西方文化、城市文化过多挤压乡村文化振兴空间,导致乡村文明失去原属的神韵。

(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基层党组织机制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领头羊作用。建立健全乡村基层文化干部培养与人才引进机制体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乡村干部的头脑,鼓励农民民主参与当地文化建设项目决策、管理与监督,推动农村文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共建共享的乡村文化振兴体系。基层党组织应当注重完善农村文化退出机制的构建,在安置好村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好“村两委+村民自组织”作用及时化解邻里矛盾、确保弱势群体村民参与文化建设意见表达的机构优势,推进与时代潮流和先进文化建设不相符合的乡村建筑退出机制的有序离场,给乡村文化振兴与再生产提供空间。在乡村文化治理框架上,基层党组织应注重乡村文化包容机制的构建,完善乡村文化评估制度、保险制度、文化资源开发融资制度,凸显农村社会性与村民主体性的特色,注重重塑自身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融合多元文化产品与服务,在包容异质化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当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文化服务精准化与高效化发展。

(三)打牢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基础

我国乡土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农民与农村自组织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乡村文化振兴要不断培育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新型农民,激发起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以家风带动村风、乡风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乡贤作为乡村的精神领袖,品德高尚、视野开广、才学出众,往往在无形中影响着村风的形成。乡村的文化振兴要致力于深入挖掘新乡贤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以更加开放的视角来看待乡贤这一特殊群体的价值与功能定位,扩大乡贤的识别范畴,搭建好乡贤组织沟通交流平台,将不同领域才能突出且愿意为农村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人收入队伍。文化振兴要注重乡村文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城乡文化人才保障与交流机制,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文化建设引入高层次文化研究、传承与创新的高端人才,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互通、优势互补,鼓励大学生与城市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就业,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

(四)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应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与特色文化产业链纳入县、乡政府考核指标,为特色文化产业链的搭建提供良好的内部支持与政策环境。乡村文化振兴要定位好乡村文化的符号,立足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功能定位,精准辨别乡村文化与旅游、生态等其他产业的切入点与融合点,将特色乡村文化资源转换为产业优势,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的系统化构建,着重提升文化附加值,完善文化产业内部孵化与外部引入机制,创新农村文化资源利用路径。与此同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一“牛鼻子”,充分发挥文化创新在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链中的优势。农村建筑、乡村风俗、田园景观、自然风光以及特色饮食、服饰文化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的构建应当着眼于挖掘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文化精华,注重发展绿色农业,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与科技的优势,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宣传,吸引更多人关注农村文化的重新建构与大力创新。通过塑造农村文化特色品牌的方式,寻找农村文化经济新增长点,在调整并优化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同时,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凝聚乡村文化振兴社会合力。

四、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根基。乡村文化振兴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与内在逻辑,明确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定位,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乡贤、农村自组织等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通过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当地文化产业振兴不断注入活力。

猜你喜欢

乡贤特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特色种植促增收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南安乡贤再发力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