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群团组织服务社区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及路径研究
——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例

2021-03-07张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社区

张慧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南京 210036)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服务社区的重要形式,社区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场所。社区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提升素质、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平台,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加入社区服务,对科学社区日常管理,增加社区文化氛围也有促进作用[1]。高校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向周边社区辐射知识和文化,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两者之间的联合与共建[2]。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区文化教育的现状

曲建武、 徐丽曼提出高校可将社区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基地,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深入社区进行社会调查,为高校的研究性学习及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创造一定的条件[3]。黄蓉生提出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是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窗口,也是大学生锻炼能力的契机、施展才华的舞台, 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悟出许多课堂上体悟不出的道理[4]。黄平认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生产劳动、科学考察、科技下乡等,是克服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和政治经验的弱点,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5]。梁庆周、冼季夏认为大学应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吸引优秀的单位并长期合作,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领域,适应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求,通过实践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组成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最佳的就业生态位,为今后的就业创造好的基础[6]。

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是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益尝试,应在明确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指导原则的基础上,系统科学地构建社区实践基地目标体系、管理组织体系、活动内容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7]。

2 社区文化教育与志愿服务

2.1 社区文化教育

现代社区文化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作为研究对象,特别强调社区文化教育要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目的在于建设和发展社区,并且有效消除社区里的社会问题,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8]。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数目不断增加,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被认可。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作为来自高校的志愿者,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具有在社区开展教育和培训的天然优势,加快建立学习型社区的速度。

终身学习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李晓丽等调查发现终身学习的前三位需要是提高个人修养、 适应社会发展和更新知识[9]。高校志愿者本身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做出良好的榜样示范。他们在校学习的知识是与时俱进的最新知识,紧跟时代的潮流,学习较前沿的知识,可以较好地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

社区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形成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特色和亮点的社区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高校志愿者要经过深入地调研,挖掘提炼出体现社区精髓的最显著的特点;同时,运用线上线下的多种途径,使社区文化深入人心,让社区成员吸收社区文化精髓。

2.2 大学生志愿服务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于1994年成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校大学生逐步成为志愿者的骨干力量,除了在学校进行志愿服务,在社区等校外进行的志愿服务的比重和力度越来越大。但是目前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2.1 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的广度不够

大学生社区服务的广度主要表现在服务内容上。目前的活动项目一般是社区有较紧急的任务,需要较多人员支持时,大学生志愿者临时顶上,以保证任务顺利完成。但是社区深层次的服务项目,大学生志愿者并未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志愿服务的对象也仅限于老年人和儿童,无法有效满足社区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志愿服务需要,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2.2.2 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度不够

大学生社区服务的广度主要表现在服务时间上。大学生志愿者一般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以及假期等时段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没有做到连续服务社区居民的效果。志愿者主要组成人员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服务对象也没有连贯和长期的认识与了解。志愿服务初期的活动宣传和具体执行中会投入较多精力,对于后续的反馈、管理和监督几乎没有,对于活动效果的长期评价是相对片面的。大学志愿者的服务效果反馈主要由学校根据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当时的活动情况认定,社区居民的反馈和激励存在脱节,活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也受到影响。

2.2.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大学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或者社团自己联系就近社区。一方面,社区居民对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水平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经费一般仅限于学校的学生工作经费,社区和社会在项目和经费上的支持都比较匮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开展。

3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主要途径

3.1 大学生志愿者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丰富了服务社区的内涵

价值观的形成贯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始终,大学生志愿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社区服务的每一位居民,丰富了志愿服务的内涵。对大学生来说,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开拓了大学生实践锻炼的工作空间,而且可以满足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同时也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社区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社区实践服务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磨炼意志、认知自我、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3 个层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取向,同时,也为确立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志愿服务是落实“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的具体行动。思政教育的课堂不仅限于教室,社区等社会载体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可以从社区开始,树立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学生们在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时,也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到我们的国情社情,学生在实践中应当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服务,培养踏实勤奋的学习、工作作风,同其他人一起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服务氛围。在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内心去。潜移默化地将大学生的理论认识转化到在社区的实践活动中,帮助大学生逐渐学会反思,检验自己的行为。

3.2 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强化大学生党建为出发点,挖掘了志愿服务的深度

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大学生深入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大学生党建的有效载体。

从培训角度来看,传统推优对象、 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培训主要方式是课程、讲座等,学生的认识层面仅限于理性层面,感性认识较少。而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部分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中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社区中为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帮扶的过程中,能够坚定进一步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从发挥先进学生先锋模范作用来看,一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不明确,甚至个别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入党前后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有一些差异,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无法体现。通过在社区志愿服务的锻炼,大学生深入社会和日常百姓的生活,反思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自觉承担社会使命,培养了学生对自己、家人和他人等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角度来看,入党积极分子、 学生党员等先进学生群体通过在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在烦琐甚至艰苦的服务过程中,学生在大局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担当、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升,有助于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3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突破志愿服务与社区的共建和交流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外,通过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开展与公民社会责任感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区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多形式地引导大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学会理性分析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对社会现象、社会发展本质和主流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培育大学生形成平和理性、包容开放、拼搏进取的社会心态。

大学生志愿者来自不同的高校和专业,可以结合各自优势和社区情况,建设有文化灵魂的特色社区。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角度来看,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经典诵读与讲解,向社区居民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深刻内涵、公民道德修养、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等,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民族自豪感。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角度来看,志愿服务过程中体现出来大学生良好的学风、教风,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区居民中,大学生对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关照能够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帮助和温暖,体验到社会大家庭的力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和互帮互助,可以感染更多社会成员,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从提升社区居民素养角度来看,大学生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将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给社区居民,在无形中形成了对居民的影响和教育。志愿者们表现出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会使居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升居民的精神素养。

3.4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取得社会更多支持

利用社区和高校资源,建立社区行业协会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帮助社区居民发展社区文化,如建立老年协会、兴趣小组等,营造社区终身学习的氛围。另外,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以社区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建立大学生社区文化教育服务队伍,对社区文化教育进行专项辅导。

目前,终身学习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社区是终身学习主要的场所之一,社区学习中,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习也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志愿服务能够有效助力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使长期学习、全程全员全方位学习、不受场所限制的学习、以提升自我为目标的学习变为可能。

从社区学习人群和学习需求来看,未成年儿童到退休老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年龄跨度大、 身份多样,受教育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大学生志愿者来自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需求,在基础教育、课业辅导、技能提升、文化交流、医护保养、应急救援等方面都有相应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从志愿服务内容来看,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基本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内容。比如,针对老人需求,可以对其进行保健和护理方面的培训;针对女性需求,可以进行美育教育、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方面的培训;针对留守儿童,可以提供心理指导和课业辅导;针对弱势群体,可以进行法律援助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从教育途径和效果来看,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相结合、云端培训等方式成为社区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运用QQ、微信等大众使用的平台传递相关知识和动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志愿者可以熟练运用电子工具和平台,是合适的教育承担者。同时,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能够使教育服务的内容和项目精细化,提升教育效率和教育效果。

4 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新探索

4.1 从社区实际需要出发,丰富大学生志愿活动服务的内容

学校、社区都在同一个社会共同体中发展,社区需要的服务内容可以及时告知学校,学校安排相应特长的志愿者投入到相应项目中。社区可以结合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不断丰富志愿服务项目,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另外,从短期目标、中期计划、长期规划等几个维度商定志愿服务社区的内容,在前期做好准备和调研,找准切入点和可突破点,力争找到社区居民需要、利于社会发展、发挥志愿者特长的最佳路径和方法。

4.2 树立持续发展理念,增强大学生志愿活动服务社区的连续性

大学生志愿者由不同年级的同学组成,服务经验和学习能力有一定差别,应注重团队协作、交流,尤其是骨干学生的培养和梯队的建立。高年级优秀的志愿者将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组织活动的方法、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地传给后面进入团队的学生。队伍建设过程中,注意从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团支部层面建立不同规模的志愿服务团队。同时,加强不同团队的交流和协作,满足不同社区和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员,有必要将志愿者服务的精神、模式和方法教给团队成员,并引导他们传承服务精神。学校应与社区共同讨论建立志愿服务固定站点,根据社区特色资源和优势将志愿者服务做实做细。

4.3 重视制度建设,提升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

从组织管理、培训机制、激励办法、项目运行、协调运行等几个方面加强规范化操作和制度建设,从志愿者招募、培训、奖励、活动内容、时间确认、各部门职责等几个方面规范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力争做到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提升活动效率,有助于高效有序地开展志愿活动。大部分高校都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区的好时机,可以建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和奖励制度,扩大志愿者的规模,使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服务社区的行列中,不断增加新鲜血液,拓宽服务的思路,拓展服务的广泛性。结合学校和社区实际情况,每年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开展一两个特色项目,这不仅有助于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学生志愿者归属感的建立,也有助于特色社区的建立和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群团组织服务社区的有效途径,会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发挥大学生志愿者各方面的服务优势,更深入、更广泛、更细致地加强在社区的志愿服务,将会促进社区更好地发展和居民长足地进步。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社区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