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22—1929年《小朋友》对新时代儿童的塑造

2021-03-07包玲钰

文化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朋友杂志儿童

包玲钰

一、杂志简介

《小朋友》于1922年4月创刊于上海,属于儿童综合读物。该杂志由小朋友编辑部成员编辑发行,中华书局任总发行所,主要负责人有黎锦晖(主编)、陈伯吹、潘汉年等。从1922年创刊到1954年改刊,除去1937—1945年因为全民族抗战爆发而被迫停刊,《小朋友》杂志以其独立形式存在于报刊界共24年。在此期间对儿童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对儿童塑造的表现

(一)鼓励儿童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小朋友》杂志本身就是针对幼龄儿童设计的。当时,社会对儿童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需要进行新的教育。在进行新教育时,又不能完全脱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在叙述故事时,大多采用中国古代的元素,围绕心存善意和勤奋学习两大主题来创作,借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1.心存善意

对心存善意这一主题,编者主要是从正反两面进行描述。在正面描写中,编者极力传颂“好人好报”这一传统观念。在杂志的第一期,讲述了贫穷家庭的张三和富有家庭的王春生的故事。故事中养尊处优的王春生在困难面前手足无措,而贫困的张三靠其聪明勤劳,最终摆脱了贫困。该故事鼓励儿童要心存善意,助人为乐,学会独立。1925年145期21~27页童话《三个愿望》的故事中讲述了穷人心存善意,在仙人的帮助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富人内心险恶,甚至诅咒他人,最后害人害己,人财两空,家破人亡。在反面描写中,长篇故事《十姊妹》,在抨击庞大娘的翁姑时,刻画出传统封建礼教下严厉、苛刻的婆婆,后来又讲到了“大胡子害死了十姊妹的丈夫,所以十姊妹为夫报仇,害死了大胡子的儿子”,最后通过农夫所说的“冤仇宜解不宜结”,不要过分计较人生得失。

2.勤奋好学

该时期的儿童作为首批新时代学生,仍旧应该发挥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懒孩子不懒了》讲述了最先主张“读书无用论”的三个懒孩子寻找蜜蜂、蚂蚁、小鸟、甲虫等玩耍,但是这些动物它们各司其职,表明“并没有功夫陪他们玩耍”[1]。最后三个孩子发现只能通过自己的学习,才会更了解其他动物,其他的动物才会同他们玩耍交流。在此过程中,他们获得了真正的快乐,也增长了见识。除了鼓励儿童学习外,《小朋友》杂志还给出实质性的帮助——制订暑假计划。例如,在《宝贵的暑假》中,作者遵循“宁可少定,以免名实不符”的原则帮助小朋友制订暑假计划,这对儿童学习习惯的养成起了重要作用。

(二)做封建思想的批判者

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的抨击。《蚂蚁王大出殡》通过描写蚂蚁王出殡的故事,向儿童介绍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的情形[2]。这则故事结合当下的时事,以恰当的语言和较形象的写作方式为儿童介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加深了儿童对清朝覆灭的认识和理解。继《十姊妹》之后,黎锦晖又创作了《十兄弟》,在这个长篇故事中,黎锦晖对封建思想进行了嘲讽和抨击。比如,64期38~41页借胖大娘游西湖途中所遇到的算命、看相、测字、占卜等,由这些“先知们”对胖大娘和十兄弟的遭遇进行预测,但是所测结果与既有的事实相去甚远。通过胖大娘和十兄弟对“先知们”的嘲讽透露出作者对算命等封建迷信思想的讽刺。同时,也间接地告诉儿童,作为新时代之下成长的儿童,应该高举科学的旗帜,自觉抵制封建愚昧思想。

(三)科学文化的传播者

新文化运动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主张,掀起了全国的文学改革热潮。而作为新时代关注儿童的重要杂志,《小朋友》也承担起儿童文学改革的重任。改革主要是从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两个方面来宣传科学文化知识。

第一,自然科学。《小朋友》103期介绍了《飞艇和飞机》,通过对飞艇和飞机的形态、上升的原理和功用的分析,指出各自不同的飞行原理,来对飞机和飞艇作本质区别,在普及二者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儿童对二者飞行原理的实质性理解。在人与自然上,344期《美丽的鸟》分别介绍了不同鸟类的样貌和原产地,如来自欧洲、亚洲的金翅雀,原产于大西洋的金丝雀和花雏等。345期“户外游戏”之《打电话》,通过“传话筒”的游戏让儿童知道声波的原理。通过游戏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能让儿童接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他们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思维科学。考虑杂志受众群体的年龄,思维科学的知识普及是结合在自然科学之中的。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把“鬼火”看成是不祥之兆,认为是鬼魂作祟,而《小朋友》杂志在350期《在暗中发光的洞》对其进行了科学的解释,指出“鬼火”只是动物肉体腐化产生的磷质跟空气接触后所发生的燃烧作用,又因为它质地较轻,所以能够漂浮在空气中。《小朋友》杂志通过这种对某些传统封建迷信思想进行科学解释的方式,来建立儿童的思维科学观念。文中提到地处南太平洋的“鬼火洞”,当时该地的人们对其也是充满了恐惧,后来在探险家的细细探索下证实那群“鬼火”是一种为了捕获其他小昆虫的昆虫所发出的。作者用上述实例是想引出“万事都要用科学精神去探求真相”这一结论。由此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方式,为儿童普及常识和传播科学文化是其直接目的,但根本目的在于促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对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经常在故事的文末有所概括,是属于《小朋友》的“太史公曰”。

(四)注重对儿童爱国意识的培养

1928年末到1929年初,杂志新设“演说坛”“党议浅说”“革命故事”三个栏目,这三个栏目大多是紧跟当时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来进行设置的,主要涉及同时期国内的政治、经济等。

“演说坛”这个栏目更多是给儿童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主要讲述的是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和变化。首先是国内,题材大多来源于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348期“演说坛”栏目中,讲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为占领中国所做的“努力”,从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350期《反对义和团的人》中指出反对义和团的聂士成一死,清政府失去了一位大将,作者认为这是天津被联军占领的重要原因[3];从《门户开放》一文可以得知,除了国内形势分析之外,还注重到了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在此变化之下各帝国对瓜分中国的态度和措施。同时也切中要害地指出,美国打着“门户开放”的旗帜,实质却是希望在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分一杯羹。以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儿童的爱国热情和对列强种种恶行的区分辨别能力。让儿童明白国家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也让儿童了解帝国主义的残暴和侵略行为的无耻。

“党议浅说”栏目是从338期起到349期止,主要是在孙中山先生的各种著作中摘录几则“中国国民党党义党纲,用浅易的文体,简单地叙述出来”[4]。这使得儿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接受当时较为先进的文化,从而更好地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40~342期中,“党议浅说”栏目对民族、民权和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了简单的描述。341期的《聪明的建议》中,编辑以隐喻的方式将主人公银邦比作侵略中国的列强,村长比作近代清政府之下腐朽的统治阶级。故事以银邦向村民兜售大量劣质低廉的商品使村庄变得穷困开始,村民通过在青年的启发下反对银邦的经济侵略最终达到驱逐银邦的故事结尾。这则故事同晚清以来中国的遭遇尤为相似。文章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能够激发儿童的爱国主义热情,在文末也可以看到作者认为能够有效抵制西方侵略的方式就是反对他们的经济侵略。344~346期是对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阐述,孙中山先生把建设时期分为“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这三个时期包括三个部分建设:心理建设—行易知难;物质建设—实业计划;社会建设—民权初步。后来在349期“党议浅说”停更后,载耘先生又新编辑了《党议小业书》来进一步介绍孙中山先生的党义。

“革命故事”栏目从326期起到348期止,持续了22期。主要编者达年君将“革命故事”的时间线放在“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时期,先是追溯了武汉起义前的各种起义活动,又讲述了中华民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后来又叙述了各军阀间祸国殃民的种种恶行,在此过程中也讲述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做的努力。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在民族危亡逐步加重的情况下,培养儿童的爱国热情和国民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结语

有利于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从而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期间,大力宣扬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但是却忘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在大肆宣扬西方文化之后,将文化的关注重点转移到如何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上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小朋友》杂志则回答了这一问题。这对于儿童文化观的发展以及对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国民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儿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培养,帮助儿童树立科学的思维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要让儿童真正地认识到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同时也要他们认清国家的未来需要他们的觉醒。

《小朋友》杂志时时调整读物的相关内容来加强同社会的联系。在弘扬传统文化中,也会选择适合该时期、该年龄段的儿童美德进行传颂;在普及西方科学知识方面也是要求儿童从小处做起,从行为习惯着手;在刊登时事方面,也是有所取舍,重点突出不忘国耻的部分,而这些正是当时对儿童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儿童教育向更深处发展。

猜你喜欢

小朋友杂志儿童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找茬儿
留守儿童
海边玩一夏
六一儿童
Let’s DIY Poster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