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房子》:让儿童在苦难与温情中成长

2021-03-07姜音竹

文化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油麻桑桑草房子

姜音竹

《草房子》是著名现代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作品,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出版于1997年。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该长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丽的油麻地中五个小孩——桑桑、秃鹤、纸月、细马和杜小康的成长经历,记录了他们在小学期间所经历的人生百态,这些故事当中既有痛苦与难过,也有开心和喜悦,而这些经历都是使他们得以成长的“催化剂”,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一、在苦难与挫折中成长

“成长”既包括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童年时期,孩子总要或多或少经历一些苦难才得以成长。受苦是人生中常有之事,我们不应该对孩子隐瞒这世界上的苦难,而是应该让他们知道,即使面对苦难也要勇敢面对人生、保持风度。因此,在作品《草房子》中,作者使四个孩子——秃鹤、杜小康、细马和桑桑,各自经历了人生中不同的磨难。

秃鹤所面对的苦难是尊严的受损。例如,他本来叫作陆鹤,油麻地小学的同学嘲笑他“寸草不生”的脑袋,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作秃鹤。渐渐成长的孩子有了自尊的心理,而同学们的嘲笑使他感到自尊心遭受打击,不光同学如此,就连老师也区别对待。基于报复心理,秃鹤在一次学校汇演当中搞砸了班级的演出比赛。此后,大家越来越厌恶秃鹤,他也能感觉到同学对他的疏远。于是,被人孤立的秃鹤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此后学会主动帮助别人,在班级组织演出的时候挺身而出,为班级赢得了荣誉,从此他也能正视自己的秃头,便不再在乎这些了。这时的秃鹤在经历了同学的嘲笑、排挤后,最终实现了心理和精神上的成长。他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不再因为自己的缺陷而感到羞耻,并且还能主动帮助他人,最后得以重新融入了集体。

杜小康面对的是尊严和生存的双重挑战。作品中说,杜小康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1]136当油麻地小学的同学都用绳子作为腰带时,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一条皮带。但因家里突生变故,所有的钱都赔了进去,杜小康也因此辍学了。此后父亲的生意再次失败,使杜小康重回学校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家里的“大红门”也让人摘了去。最后,杜小康来到了学校门口卖东西,对于一个小孩儿来说,这不仅是生活的变迁,更多的是尊严的丢失,但是他相信一切都会好的。经历了家道中落的杜小康最终实现了精神上的“成长”。在芦苇荡和父亲放鸭子的那几个月里,他经历了孤独、忧伤、寒冷、饥饿,他已经不再惧怕什么了,无论生活怎样艰难,他的心里依然充满希望,就像鸭子被暴风雨吹散,最终也还是会被找到一样,他也不再害怕在学校门口卖东西可能会遭受他人异样的目光,因为他知道,他成了家里唯一的希望。

细马面对的是生存的苦难。他是从邱二爷亲戚那里过继过来的,在家里并不受待见,邱二妈时常有赶走他的念头。在学校,他也时常受人排挤,在无奈之下,家里人同意了细马辍学。在邱二爷准备将细马送回去时,村子的一场暴雨冲毁了邱二妈家的房屋,邱二爷此时又患上了非常严重的病。被送走的细马又回到了油麻地,回到了邱二爷家里,从此,每天去河边刨柳树须子,原因就是听说柳树须子可以治好邱二爷的病。但是邱二爷还是去世了,留下疯疯癫癫的邱二妈,细马从此成了家里唯一的“男人”,承担起了家里的重任。到了这时,他已经不再是刚刚来到油麻地时只知道放羊、找玩伴的细马了。

桑桑所面对的病魔也许是成年人都无法从容面对的。桑桑家里不及杜小康以前家里那样富裕,总还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脖子上的肿块时刻威胁着他的生命,桑桑也知道,自己可能要去另一个世界了。而此时,除了生理上的折磨,更多的是对一个孩子心理上的考验。在生病的情况下,他却拖着虚弱的身体背着妹妹走到了城墙,那时的桑桑面对死亡是如此从容和勇敢,他再也不是那个遇事只会大哭的小孩儿了。当所有人都认为桑桑没有生还希望的时候,偶然的一次机会得知治病的药方竟治好了桑桑的病,重获新生的桑桑也变得更加成熟懂事。“桑桑虽然没有死,但桑桑觉得他已死过一回了。”[1]287而这次“生与死”的历程也使一个孩子得到了空前的成长。

作者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了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有时,别人的经历也影响着儿童的成长。比如《草房子》中多次出现“生病”和“死亡”的主题,虽然并未明确说出“死亡”这个词,但是委婉地表达了这一情节。而这些“死亡”也成为儿童成长当中的一部分。例如,邱二爷的离世使细马承担了家庭的责任,有了成年人的担当;杜雍和的生病,同样使得杜小康懂得了生活的艰难,从以前那个骑着自行车戴着皮带的小男孩儿成长为懂得挣钱养家的少年;秦大奶奶的离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灵成长,使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美好的“乌托邦”,而是现实的世界,它包含着生离死别,悲伤与痛苦,这是无法逃离和避免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文学中的死亡描写,不但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生存的关怀和对个体尊严的张扬,而且也是作家内心对生命、生存、苦难和死亡本身的一种理解和情感表达。”[2]

二、在人情与温暖中成长

如果一个孩子的童年只有苦难和悲情,而完全没有温暖和爱,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大抵会留下或多或少的心理阴影,这对于儿童的成长是不利的。笔者认为,曹文轩是相信儿童的成长是需要爱和感动的。因此,《草房子》中包含的不仅是儿童成长的苦难经历,更展现了儿童成长经历当中所遇到的那些令人感动的事情。正如曹文轩所言:“我以我的方式描绘更多的是光明与鲜亮。”[3]

例如,桑桑为蒋一轮和白鸽传信。桑桑虽是个小孩子,但是他很渴望介入大人的世界,真心希望可以为他们做一些事情。桑桑很期盼蒋老师和白鸽能够走到一起,他不忍看见蒋一轮上课无精打采的样子,也不忍心看见白鸽被她的父亲束缚。因此,桑桑认为为他们传信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这也体现了一个孩子纯真而又美好的心理。油麻地的秦大奶奶刚开始被村子里的很多人厌恶,但是在桑桑的眼中,秦大奶奶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渐渐地,秦大奶奶与村里人的关系不再如以往那样水火不容。油麻地小学上课时,秦大奶奶还为上课的孩子赶走学校里的鸡鸭,刚开始反对秦大奶奶住在校园里的人,也纷纷帮助秦大奶奶盖房子,不愿让她离开。再如,杜小康家里破败后,他随父去放鸭子,不幸将鸭子也都赔了进去。但是,杜小康也没有忘记答应送桑桑鸭蛋的事情,跑去将最后仅剩的几个鸭蛋送给桑桑。桑桑最后生病时,温幼菊的关爱与安慰使桑桑在生病期间多了些勇敢与温暖。虽然温幼菊只是桑桑学校的一个老师,但却能在桑桑生病期间为他耐心熬药,陪伴他、安慰他。这些都是源于油麻地特有的那种人情美,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就像是未经尘世沾染的自然的产物,展现出了人性中美好、纯真、善良的一面,那种不以利益为出发点的帮助与关爱,也正是作者心之所向。作者深知爱与宽容是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来完成的,在曹文轩的《草房子》中,处处体现着伴随儿童成长的温情与美好,儿童也是在爱与苦难相交织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苦难使人变得勇敢、坚韧,温情使人懂得如何爱人,作者将苦难与温情结合起来,贯穿了孩子的童年成长历程,而童年的成长经历也影响着儿童日后的性格品质。这也是作者必须让儿童在苦难与温情中成长的原因之一。

《草房子》中,杜小康从一个油麻地的富家子弟沦为平民百姓,这看起来也许只是物质条件上的变化,实际上,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一物质上的落差也给杜小康的心理带来了自卑感。父亲东山再起的梦想破灭了,杜小康想重新回到学校上学的梦想也随之破灭。在彻底绝望后,杜小康实现了心理上的成长,从原来因辍学而感到自卑的孩子变为了一个可以在学校门口摆摊卖东西的“大人”,这一变故也使他更加坚强、自信。桑桑本是一个性格较为懦弱的孩子,桑桑和杜小康在草堆前玩火,不小心引发了火灾,在调查时杜小康挺身而出,与之对比,桑桑成了“丑陋的懦夫”。而此后,桑桑的心中便记恨了杜小康。但是,当看到纸月被欺负时,桑桑竟像个勇士一般直冲上去,没有表现出一丝怯懦,即便被打得头破血流,也不觉得委屈和恐惧,心里只想着帮助纸月。正是这种“爱”,使桑桑丢弃了原来的懦弱,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桑桑在得知自己生病时,也体现出了比成年人还坚强、勇敢的品质。此外,细马与杜小康的经历既相似又不同。邱二爷家生活也算不错,可是他们并未给细马好的生活,即使是这样,在邱二妈一无所有的时候,细马却选择留在了油麻地。他开始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像个“大人”一样去卖羊,连买家都说他“比大人还精明”。细马的选择也体现了他的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虽然邱二妈待他并不好,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挣钱治好邱二妈的病,为家里重新盖起了房子。又如秃鹤经历了别人的嘲笑,却铸造了助人为乐,友好团结的优秀品质。无论是桑桑、秃鹤、杜小康还是细马,他们的成长既离不开苦难的洗礼也离不开温情的滋润,作者表面是写油麻地的孩子经历的苦难生活,在这些苦难背后却隐藏着人世间最真挚而纯净的情感。作者笔下的油麻地充满诗意,他用文字描绘出油画一样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三、结语

儿童的成长不是为了完成目标匆匆长大的,而是缓慢的过程。儿童在成长的路上总是会好奇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一路上,他们也许看过令人悲伤的事,也许看过令人愉快的事,但无论悲欢与否,这些经历都是成长中宝贵的财富。刻骨铭心的记忆可以超越时间,将那一瞬间化为永恒。儿童成长时期也是人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童年的记忆和经历影响着成人后的性格,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因此,曹文轩在《草房子》中所展现的苦难与温情,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儿童成长观念。

猜你喜欢

油麻桑桑草房子
油麻花街
草房子(三)杜小康(上)
《草房子》第三章 白雀(七)
从《草房子》探讨儿童文学里“中国故事”的讲述
《草房子》第一章 秃鹤
暴风雨前夕
植物杀手
独有的精灵——读《草房子》有感
爱着草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