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无症状携带者的疫情防控措施计算模拟
2021-03-07单英骥邵鹏
单英骥,邵鹏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49;2.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8)
0 引言
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官方名称为COVID-19。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专家于2020年1月中下旬指出,COVID-19病毒可以人传人且潜伏期也具传染性。自COVID-19病例在武汉发现以来,已有很多病毒学、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出现[1]。在有关COVID-19的研究论文中,一些论文使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和预测病毒传播[2-4],如来自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对中国COVID-19流行病的初期阶段进行了评估[5]。本研究考虑了新型冠状病毒所具有的无症状传播特征构建了SEIRD模型,通过计算实验方法开展研究,旨在揭示当前三种防控措施的作用,包括感染者隔离措施、限制个体移动措施和提高救治能力措施。
1 模型
在SEIR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COVID-19存在无症状携带者、存在死亡病例、个体具有流动性三种特征,构建了SEIRD模型。SEIRD模型包括易感状态(S)、无症状携带状态(E)、感染状态(I)、恢复状态(R)和死亡状态(D)。在SEIRD模型中,E态代表无症状携带者,即那些无症状但具有传染性的人。
SEIRD模型中的个体具有以下四种转换路径。第一,易感染个体(S)接触到感染个体(I)或无症状携带者(E)后,会以一定的概率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E)。第二,无症状携带者(E)在潜伏期过后,可能会转化为感染状态(I)。第三,感染个体(I)会以一定概率被隔离救治,从而转变为R态。第四,感染态个体(I)在一段时间未得到有效救治,可能会转变为死亡状态(D)。
在COVID-19扩散过程中,感染者和无症状携带者的移动导致病毒在不同社区空间中扩散。因此,在COVID-19扩散建模中,应考虑由个体在不同社区流动造成的病毒扩散。假设在NC个社区中有NU位成员。初始阶段,NU位成员随机且均匀地分布在NC个社区中。对于位于二维空间中的个体,在每个时间步(可以理解为每天),个体以DM的概率前往相邻社区。因此,在SEIRD模型模拟中的每个时间步,个体可能会做出状态改变和空间移动两种行为。
2 实验设计
基于计算实验方法研究三种防控措施对病毒扩散的影响,包括感染者隔离措施、限制个体移动措施和提高救治能力措施。基于MATLAB R2017a,在一个人口规模为NU的二维空间内进行计算实验模拟,参数设置见表1。初始阶段,NU位个体随机且均匀分布在NC个社区,即每个社区有NU/NC人,随机选取位于中心社区的1位个体为第一个感染者(I态)。程序运行200个时间步,每个时间步(可以理解为每天),个体可能会发生空间移动和状态改变。每个社区中的个体基于SEIRD模型规则改变状态或保持原有状态。每个时间步模型输出每个社区中五种状态个体的比例。
表1 参数设置
3 模拟
3.1 感染者隔离措施
模拟两个时间点(TI=10,TI=40)实施感染者隔离措施对E态和I态个体百分比的影响(图1)。可以发现,在两个时间点实施隔离措施,E态个体百分比并没有明显区别(图1a)。尽管感染个体已被隔离,但在病毒潜伏期中仍有许多无症状携带者(E态)也具有传染性。这也可以解释政府要求曾与感染者共同乘坐公共汽车,飞机或火车的人进行自我隔离,这些接触者可能已经成为了无症状携带者。图1b可以发现,感染者隔离措施实施的越早,感染态个体的百分比就越低。如在TI=10时感染态个体比例的峰值为10%,在TI=40时感染态个体比例的峰值为95%。感染者隔离措施结果表明,该措施实施的越早,则人群中感染态个体比例越低,而人群中无症状携带者比例没有明显区别。
图1 隔离措施下接触者和感染者百分比
识别具有感染能力的个体(E态和I态)是控制疫情扩散的关键,但死亡人数(D态)也是疫情防控效果的重要指标。设置在TI=40时开始实施感染者隔离措施,观察每个时间步各社区死亡态个体比例(图2)。在时间步为20时,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中间社区。在时间步为30时,死亡病例在较大范围的社区出现,但中央社区的死亡病例仍然最高。距中间社区距离越远,则死亡比例越低。在时间步为40时,中间社区的死亡率已达到80%。在时间步长为50时(演化进入稳定状态),很多社区的死亡率都高达80%。由于在TI=40开始采取感染者隔离措施,病毒扩散达到稳定状态,即所有社区不再有新增死亡病例。
图2 感染者隔离措施下的死亡态比例
3.2 限制个体移动措施
图3 展示了限制个体移动程度为0.1(去邻近社区的可能性为10%)和0.01(去邻近社区的可能性为1%,可视为社区封锁政策)时E态和I态个体百分比变化情况。其一,在实施限制个体移动措施后,E态个体的百分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较早实施该措施(MT=10)且控制程度越严格(MU=0.01),E态个体峰值越低(图3a,E态百分比的峰值为20%)。反之,如果这些控制措施实施的相对较晚(MT=20),则不同程度的控制措施对E态个体百分比影响差异并不明显(图3a和图3c)。因此,为了降低无症状携带者比例,应尽快实施限制个体移动的措施。如果限制个体移动措施实施较晚,即使完全实施社区封锁也难以起到显著成效(图3a,TM=20)。其二,在实施限制个体移动措施后,I态个体百分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较早实施限制措施(MT=10)且控制程度越严格(MU=0.01),I态个体峰值越低(图3b,I态峰值为60%)。反之,如果该措施实施得相对较晚(MT=20),则不同程度的控制措施对I态个体百分比值的影响差异并不大(图3b和图3d中,I态峰值均超过90%)。因此,为了降低感染态人数,应尽快严格限制人口流动。总体而言,较早实施限制个体移动措施且实施程度越严格,则有助于降低无症状携带者和感染者比例。
图3 限制移动措施下接触者和感染者百分比
图4 展示了限制个体移动措施下各社区死亡个体(D态)百分比,包括高措施(MU=0.01,MT=10)和低措施(MU=0.1,MT=20)两组。在时间步为50时,与低措施(几乎所有社区的死亡百分比都超过50%)相比,高措施组各社区死亡个体百分比在0-1之间分布。在时间步为30时,高措施组的死亡比例低于低措施组。这样的结果证实了越早实施限制个体移动措施且限制程度越严格,则该措施对疫情防控的效果就越好。
3.3 提高救治能力措施
提高救治能力措施模拟结果显示:其一,救治能力(DT)高低与措施实施时间(TT)早晚,对于E态个体百分比峰值没有显着影响(图5a和图5c)。由于仅对I态个体进行救治,E态个体无症状难以发现而没有得到救治,这使得人群中依然存在具有传染能力的E态个体。其二,救治能力高低对I态个体的峰值有着显著影响。具有较高救治能力(DT=0.7)和提高救治能力措施实施越早(TT=10),则人群中I态个体百分比较低,峰值出现较早。因此,越早开始救治感染态患者并提高救治能力,将有助于减少人群中感染态个体的比例。尽早提高治疗能力是防控疫情扩散的重要方法,这也验证了调动各省医疗资源支持武汉抗疫以及建造专门救治COVID-19病患医院的必要性。
图4 限制移动措施下不同时间点的死亡比例
图5 提高救治能力措施下接触者和感染者比例
4 结语
本研究验证了无症状携带者在COVID-19防控中的重要性,支持了我国疫情防控措施的合理性。研究发现:其一,感染者隔离措施实施越早,则人群中的感染态比例越低,但对无症状携带者比例没有显著影响。其二,较早实施限制个体移动措施且限制程度越严格,则会显著降低人群中无症状携带者比例和感染者比例。其三,较早开始救治感染者并提高救治能力,将有助于减少感染态个体比例。
本研究发现减少人口跨社区流动有助于疫情防控,但现实中封闭疫情严重区域可能会导致较高感染数与死亡数。由于有限医疗资源不足以救治疫情严重社区中的所有感染者,病毒可能会在封闭地区呈现爆发式增长。因此,未来研究应关注医疗资源有限情况下的疫情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