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
2021-03-07金海峰屠莉
金海峰 屠莉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江苏省江阴市 214405)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从国家层面首次提出“专业群”的概念。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高职按专业群建设200个左右。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组织全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指出:经过3~5年努力,建成100个左右省高水平专业群,形成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体系。鉴于此,本文分析了专业群组群逻辑设计的模型和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原则,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为例,介绍专业群的建设情况。
1 专业群组群逻辑设计
1.1 国内研究现状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指出:重点建成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首次提出专业群必须面向产业。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指出:专业群可以面向某一区域、行业、企业或者农村。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指出:高职高专专业群可以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全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指出:专业群必须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同时要求专业群组群逻辑清晰,群内专业资源共享度高、协同发展。
同时,业内学者对专业群组群逻辑设计也是众说纷纭,丁宗胜认为专业群的构建可以产业要素逻辑关系为依据,即以产业要素部门在产业链条上的地位和功能为依据,以关键部门对应的专业来整合其他部门对应的专业形成专业群[1]。杨勇认为高职专业群对接产业、岗位与社会需求,组建和优化专业群[2]。赵明威提出了“全流程产业链-创新链-岗位群-培养目标-课程群-专业群”的专业群组群逻辑方案[3]。
在政府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专业群的建构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专业群必须对应产业的岗位群,及时引入岗位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和新工艺。另外,专业群内的专业可以依据产业的技术链而组建。
1.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组群逻辑
1.2.1 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包含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四个专业。专业群立足江阴、根植并服务于江阴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涵盖数据通信、云计算、物联网、软件工程、大数据等领域,参照“云、管、端”技术链,并根据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的“四新”背景下区域产业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转型发展的趋势,着力聚焦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创新与人才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1.2.2 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聚焦江阴及周边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群,对接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物联网工程建设与运维、软件工程设计与开发,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视化应用等岗位(群),培养能够从事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云计算架构与运维、云计算开发、软件工程开发、Web前端开发、移动应用开发、物联网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项目应用软件开发,以及等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面工作,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2.3 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结合江阴及周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依据“云、管、端”的技术链,对专业群内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使整合后的专业群精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网络工程与云计算,培养网络工程、云计算架构与运维、数据存储与安全方向的人才;软件技术专业面向软件和大数据应用,培养云计算开发、软件工程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以及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方向的人才;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面向信息技术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作业,培养物联网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测试、维护、管理和服务,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物联网项目应用软件开发方面的人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面向UI、VR/AR设计与开发等行业,培养Web前端开发、VR/AR开发、数据可视化方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
2.1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构原则
2.1.1 “立德树人”的育人原则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职课堂,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同时还必须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始终牢记“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2.1.2 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所谓职业教育适应性,其根本就是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专业群的建构必须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将国家、区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提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不能用过时的技术教育未来的从业者,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从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出发[4]。
高职专业群必须走产教融合的道路,加强与区域重点产业,尤其是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建立有效的产教融合机制,鼓励行业和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建设,为专业群建设提供政策依据,把握建设方向。
2.1.3 与1+X证书技能体系有效融合
2019年4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管局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首次提出1+X证书制度,要求院校有序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1+X证书制度是一种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其代表了国家层面产业布局、行业规范和岗位需求。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必须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并结合院校发展特色,合理选择适合的1+X证书,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有效实现课证融通。
2.1.4 坚持“底层基础+中层模块+高层方向”的原则
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加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指出:面向产业链与岗位群需求,重构“底层基础+中层模块+高层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底层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用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中层模块课程即专业模块课程,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习惯的养成。高层方向即专业群拓展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向岗位、职业迁移的能力。一部分同时可以在原有专业模块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深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同时,也打开了另一部分学生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或者增长见识、拓宽就业渠道的通道。
2.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
江阴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对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应对市场现实需求,有机融入云计算、Web前端、物联网等1+X证书技能体系,跨专业整合资源,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通专业人才向多专业融合性人才转变的通道,形成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参照产业、行业标准和规范,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将真实的企业项目和职业情境进行迁移,优化“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型项目化模块课程,开发创新型拓展课程,构建了仿真职业情境下“2+4+8”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2+4+8”课程体系设计
“2”即2个平台,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包括:思想政治、劳动教育、公共英语、体育、军事理论等。平台课程包括:信息素养、程序设计基础、Web前端、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等。底层课程由各专业共同建设、应用共享。
“4”即专业群涵盖的四个专业:网络、软件、应用、物联网。每个专业至少设置2-3个专业方向。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包含网络工程、云计算、网站制作与运维方向,三个专业方向学习难度不一,学习路径有交叉但不尽相同,便于专业内的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学习能力,按需选择自身发展的岗位目标,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分层分类的教学理念[5]。与此同时,专业群内专业有机融入了1+X证书技能体系,以专业群整合资源,促进技能人才与多专业技术人才的融合发展。
“8”即8学分的拓展课程。专业群内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岗位目标、职业方向,在专业群内任意选择3-4门拓展课程,之前修满8个学分。
3 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坚持产教融合,与知名IT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构建专业群,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劳动教育,以及1+X证书技能体系,有效实现了产业链与专业对接、岗位与课程对接,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