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假单胞菌)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1-03-06莫杏鸾
莫杏鸾
疱疹性咽峡炎为儿科常见呼吸道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1]。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而且还会导致患儿家长对医疗机构产生质疑而使得医患关系紧张。临床上对于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干预,其中干扰素具有抗病毒作用,儿科临床用药经验和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干扰素对儿童病毒感染的治疗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雾化吸入治疗,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具有靶向性强、疗效高、安全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已得到临床医师共识[2-3]。为进一步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用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价值,选取医院收治的小儿疱疹性咽峡炎44例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假单胞菌)喷雾剂进行口腔局部喷雾,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分析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11月忻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89例,按照入院前后顺序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7个月~6.5岁,平均年龄(5.54±2.10)岁;体温38.5~40.1 ℃。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7个月~6.8岁,平均年龄(5.60±2.11)岁;体温38.5~40.1 ℃。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基线资料,在性别、年龄及体温等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1)患儿年龄7个月~7岁;(2)患儿均经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3)患儿临床资料完整;(4)患儿家长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自愿参与书。
1.2.2 排除标准:(1)病情严重需转诊至上级医院患儿;(2)合并其他系统器质性疾病患儿;(3)对研究使用药物过敏患儿;(4)存在其他禁忌证者及拒绝参与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采取退热、补充维生素及补液等相关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上述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假单胞菌)(天津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30028)局部喷雾抗病毒治疗,1~2喷喷于口腔患处,每天3~4次,疗程5~7 d。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3467)抗病毒治疗,每天10~15 mg/kg,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5~7 d。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症状、体征消失即统计2组退热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1 d内,患儿的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饮食恢复正常,治疗3 d后咽部溃疡和疱疹症状消失;有效:治疗1~2 d内,患儿的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饮食恢复正常,治疗5 d后咽部的溃疡和疱疹症状消失;无效:治疗2 d内患儿的体温和饮食均未恢复正常,治疗5 d后咽部的溃疡和疱疹等状未未消失。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5~7 d,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5.45%,高于对照组的77.78%(χ2=5.959,P=0.015)。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疱疹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P<0.01)。见表2。
表2 2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白细胞较少1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 论
疱疹性咽峡炎为儿科多发疾病,好发生于夏秋季,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起病急,患儿表现为发热、咽痛,同时咽部会有充血现象,在软腭、腭垂及咽腭弓的黏膜有诸多且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疱疹存在,并伴有周围红晕,破溃后可形成小溃疡[4]。患儿一旦患上此病,咽痛明显,哭闹不休,食欲不振,有合并病毒性脑炎、心肌炎的危险,给患儿及父母带来巨大痛苦。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可选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利巴韦林为临床一线广谱抗病毒药物,通常需全身静脉给药,此外具有抑制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但不改变病毒吸附、侵入和脱壳,也不诱导干扰素的产生,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太强,易产生耐药,因此疗效不佳,且有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需全身静脉用药,患儿依从性不高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张翼菲等[5]在研究将100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抗病毒、对症及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额外给予肌内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治疗的研究组,结果显示,研究组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总有效率也由对照组的72.00%显著提高至观察组的90.00%。虽然上述研究可充分肯定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的有效性,但不足之处在于给药方式上是肌内注射。对于患儿而言,其治疗依从性不高,而且肌内注射的疼痛感及药剂用量的一定限制,使得疗程相对较长,故需寻求更为科学有效的给药方案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6]。程春华等[7]在研究中对确诊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分别采用了利巴韦林治疗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剂治疗,结果显示,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剂治疗者不仅总有效率由利巴韦林治疗患者的74.19%显著提高至93.55%,而且患儿疱疹消失时间与退热时间也大幅度缩短。该研究不仅再次证实了重组人干扰素α2b在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效果,而且还将给药方式更改为喷剂,降低了患儿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提高了治疗依从性。
本研究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疱疹消失时间及退热时间较对照组的(5.11±1.24)d和(4.30±1.15)d缩短至(3.69±1.31)d和(2.25±1.12)d;而马琼[8]在研究中也证实在利用黄栀花口服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过程中,通过联合重组人干扰素a2b喷雾剂进行局部外用,结果联合用药组不仅病程、热退时间、口腔疱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单纯应用口服液组,而且总有效率也由75.6%(34/45)显著提高至95.6%(43/45)。进一步分析原因:干扰素不但有高效抗病毒生物活性物质存在,其活性成分中有一种淋巴因子的存在,该淋巴因子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待其结合细胞表面受体,会诱导细胞形成多种抗病毒蛋白,以达到抑制病毒细胞内复制,且会因免疫调节功能来增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特异细胞毒作用有效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9]。国外研究证实,干扰素α对几乎所有病毒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尤其对RNA病毒有效,在感染起初阶段,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产生作用前,外源性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干扰素α2b喷雾剂口腔内局部喷雾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效果较好,患儿疱疹消失及退热时间快,这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具有广谱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相关。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膜受体相结合而产生上述作用。
王艳等[10]在研究中为进一步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1b不同给药途径的差异,将临床确诊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135例分为对照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肌内注射治疗组和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治疗组3组,结果发现重组人干扰素α1b肌内注射组,雾化吸入组与对照组在缩短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热持续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及疱疹愈合时间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肌内注射组、雾化吸入组分别与对照组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热程有差异,而肌内注射组与雾化吸入组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热程差异不明显,且3组在恢复进食时间、疱疹愈合时间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雾化吸入组、肌内注射组、对照组。分析原因:干扰素α2b喷雾剂局部口腔内喷雾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可增加口腔局部药物浓度,而干扰素一旦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便可启动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内过程,其中包括对某些酶的诱导。相关研究认为,这一过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干扰素的各种细胞反应,包括抑制病毒感染和细胞中病毒的复制、抑制细胞增殖及一系列免疫调节作用,如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天然杀伤细胞的功能[11]。干扰素的治疗作用可能涉及以上某种或全部作用机制。本研究还发现利用干扰素α2b喷雾剂不仅疗效显著,同时还具有使用方便简单、患儿易接受、雾化药物易于吸收、疗效好等特点,因此本研究中观察组患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45%,高于对照组的77.78%;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白细胞较少1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由于研究例数偏少,未见明显的组间差异,但说明喷雾剂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可减轻全身用药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假单胞菌)治疗小儿疱疹性咽炎的临床效果优于利巴韦林,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且使用方便、患儿治疗依从性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