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
2021-03-06杨鹏陈国菊
杨鹏,陈国菊
733200 甘肃省天祝县人民医院(陈国菊)
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慢性胃炎属胃黏膜慢性炎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明确,高危因素包括饮食不当、胃食管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治疗难度较大。在慢性胃炎治疗中,服用抗菌药物、改善饮食结构可对胃黏膜进行保护,但其存在较高的复发率,若服药、饮食不规律,会导致机体耐药性增加,还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安全性欠佳[1]。慢性胃炎在中医学理论中属“胃脘痛”范畴,脾胃虚寒型是其典型证型,病理机制是阳气素虚、寒邪入侵,治疗时消除虚寒十分必要。有学者指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黄芪建中汤在脾胃虚寒型慢性肾炎治疗中效果较好,可温中补虚、健脾和胃[2]。现观察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天祝县安远中心卫生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98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其中行西医药物治疗的49例设为常规组,行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49例设为联合组。联合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22~65(44.18±5.93)岁;病程0.7~14.0(7.01±1.84)年。常规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23~64(43.75±5.62)岁;病程0.5~13.5(6.28±1.41)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有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相关症状且经临床确诊;对研究所用药物无过敏史患者;知晓同意参与本研究者;服药依从性高者。排除标准:脏器功能受损患者;沟通障碍患者;意识不清晰患者;有精神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常规组:口服奥美拉唑胶囊(海南通用三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53021955)20 mg,每天2次;阿莫西林片(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国药准字H34020053)1 g口服,每天2次;甲硝唑片(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61020092)0.5 g口服,每天2次;胶体果胶铋(四川得恩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23308)0.3 g口服,每天3次,共治疗14 d。联合组:黄芪建中汤组方:饴糖30 g,炙甘草6 g,生姜9 g,黄芪9 g,白芍18 g,大枣9 g,桂枝9 g,用水煎煮取300 ml药汁,每天服用2次;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取制附子10 g,肉豆蔻30 g,肉桂30 g,吴茱萸10 g,花椒30 g,桂枝30 g,丁香30 g,补骨脂30 g,五味子30 g,药物研磨成粉,在姜汁中倒入粉末制成糊剂,贴敷在胃俞穴、中脘穴、脾俞穴、肾俞穴等穴位,贴敷时间为3 h,每天1次,共贴敷14 d。
2组治疗期间均保持清淡饮食,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习惯,每天躯体锻炼40 min。
1.4 观察指标 (1)治疗总有效率;(2)治疗前后胃功能指标,包括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GS)水平;(3)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症状包括上腹不适、饥不欲食、胃脘疼痛等,积分越低表明患者症状恢复越好。
1.5 疗效评定标准[3](1)痊愈:治疗后,患者胃黏膜炎性反应、胃脘痛症状全部消失,中医症状积分降低幅度>95%;(2)显效:治疗后,患者胃黏膜炎性反应、胃脘痛症状较轻微,中医症状积分降低幅度在70%~95%;(3)有效:治疗后,患者胃黏膜炎性反应、胃脘痛症状有所缓解,中医症状积分降低幅度在30%~69%;(4)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4 d,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84%,高于常规组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0,P=0.029)。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PGⅠ、PGⅡ、G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2组PGⅠ、PGⅡ、GS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或P<0.05),且联合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功能指标比较
2.3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联合组上腹不适、饥不欲食、胃脘疼痛积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3 讨 论
既往慢性胃炎多行胃酸抑制、炎性反应抑制、胃黏膜保护治疗,可改善患者胃部不适症状,但疗效较差,且存在较高的疾病复发率,患者接受度低。从中医学角度出发,慢性胃炎是饮食不节、温阳不足、劳倦过度所致,常伴随脾胃功能障碍、脾运化水谷功能受损等,会造成脾胃虚寒症状,损伤胃黏膜的再生能力,因此临床治疗需补虚固本、兼顾虚实。黄芪建中汤最早被张仲景提出,其功效是缓急止痛、补虚温中,饴糖作为君药,可止痛缓急、补益脾胃[4];生姜可散寒温胃;黄芪能健脾益气,与饴糖共为君药;白芍则能平肝益阳、止痛柔肝,达到缓解腹痛之效;大枣能益气补脾;桂枝能助化阳气、温经通络;炙甘草能调和多种药物,发挥健脾胃、生血益气的作用。此外,黄芪建中汤能抑制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的活性,可有效增强机体防御能力及抵抗能力,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强临床疗效[5]。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则是在穴位处贴敷药物,对经络进行刺激,在其贴敷药物方剂中,制附子性辛热、可发挥散寒止痛之效;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可温肾暖脾;肉桂、桂枝能驱寒温中;花椒、丁香能温中止痛[6]。各种药材制成糊剂后贴敷在肾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等穴位能温运中焦、健脾和胃;贴附在中脘穴能止痛理气,健运脾胃[7-8]。相关研究发现,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使药物在皮肤处直接发挥作用,在热力作用下可扩张局部血管,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会刺激周围淋巴组织及神经组织,提升局部药物浓度。在穴位贴敷过程中对穴位进行刺激,依据经络传导作用,对患处经络气血运行进行改善,且药物经穴位后存在一定的放大作用,可加速相关器官对药物的吸收[9]。此外,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经皮肤逐渐渗透药物至血液,可避免口服引起的首过效应,还能避免消化酶分解药物有效成分,在减少不良反应的基础上提升了治疗有效性[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后上腹不适积分(1.08±0.22)分、饥不欲食积分(1.28±0.14)分、胃脘疼痛感积分(1.41±0.32)分均低于常规组。说明联合治疗下,患者症状缓解显著,同时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也更高。王建岩[12]在其研究中也指出,黄芪建中汤+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用于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治疗,患者腹不适积分(1.12±0.23)分、饥不欲食积分(1.3±0.4)分、胃脘疼痛感积分(1.4±0.3)分低于常规组,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论证观点基本一致,仅存在较小的数据差异,考虑与病例数差异相关。中医治疗该疾病效果采取对症用药,有效根除病因。而常规西药治疗则不良反应较多,且经临床检验,疾病的复发率较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诉,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行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及症状积分,还能提升治疗有效性,建议临床借鉴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