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
2021-03-06吴锋褚玉晶曲晶蔡晗沈韦辰
吴锋, 褚玉晶, 曲晶, 蔡晗, 沈韦辰
在智慧医疗全民健康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已成为医疗行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而卫生人才培养是涉及到多政策部门、多社会层次、多学科领域的系统性工程。科学规划、培养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卫生人才梯队,健全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进一步提升我国卫生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因此该领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尚未检索到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卫生人才培养领域所进行的定性定量研究。因此,本文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00—2019年与我国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相关的高水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高级检索项中选择“期刊”,以主题为“卫生+人才培养” “医疗+人才培养” “医院+人才培养”,时间选取“2000-201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512篇高水平文献,经逐条筛选,剔除相关消息或报道26篇、征稿启事18篇以及其他与主题相关性不强如会议综述等文章,共获有效文献364篇。
1.2 分析方法与工具
本文主要借助SAT I3.2、Ucinet 6.0、CiteSpa-ce V等软件,采用文献计量法及内容分析法,特征性描述相关文献,同时对关键词进行数据整合,构建分析可视化网络结构及时序图谱,探寻人才培养领域的热点话题和发展方向。
2 结果
2.1 发文年份及阶段统计
根据普莱斯学说[1]及“文献累计数” “文献累计率”等文献统计相关指标[2],将2000—2019年每年发文量进行统计,2006年之前年度发文3~10篇,文献累计总量仅有40篇,文献累计率波动幅度较大。2007年的文献累计率上升到27.50%,随后每年期刊发布都在10篇以上,但总量仍然较小。2011年之后每年刊文量稳步提升,2019年刊文量上升至41篇,文献累计率更趋稳定。见图1。
图1 2000-2019年卫生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数
2.2 发文作者统计
经统计,364篇文献的第一作者共涉及343位学者。根据普莱斯定律[3]可得作为第一作者发文在2篇以上可视为核心作者。目前仅有谭燕泉学者发表了3篇相关论文,肖智勇、谭工、庞文云等13位学者分别发表了2篇相关论文,其中大多数学者关注点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不同专业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见表1。
表1 医疗人才培养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发文量
2.3 发文机构和地域分布
统计本文364篇文献的第一作者单位,提示一共来自346家单位,其中20家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医学会等专业机构。102家单位为各地不同级别医院,所占比例为29.48%,研究领域多与人才的社会成长实践和管理经验相关。224家单位为高校机构,所占比例为64.74%,内容多为卫生人才培养高教创新体系、政策战略研究等。在对研究机构地域分析可知,共分布在2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江苏、上海三省市机构论文数量30篇以上,分别占总文献数量的12.64%、11.26%、9.07%,呈现相对集中的态势。见表2。
表2 医疗人才培养研究论文的地区与机构分布(部分)
2.4 关键词可视化图谱结果
经统计,364篇文献中关键词共964个,根据Donohue[4]高低频词分界公式,将词频数≥4的47个关键词生成共现矩阵,利用Ucinet软件及Netdraw绘制社会网络图谱,并通过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两个指标量化该网格结构。其中人才培养方框形态最大,且该节点经过的路径最多,经过指标量化其点度中心度为0.816,中介中心度为367.3。提示该关键词位于网络结构的中心位置,且对资源掌控最大。人才管理、产学研合作模式等关键词在网络结构中方框面积较大,点度中心度较高,提示这几个方向关注度较高。同时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等关键词节点路径数量较密集,中介中心度均位于前列,提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关键词在整个研究领域中起着网络结构的支撑、衔接作用。见图2。
图2 2000-2019年我国卫生人才培养文献关键词知识图谱
2.5 聚类状况
将964个关键词通过CiteSpaceV绘制效果合理显著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初步得到“培养模式” “人才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 “人才梯队” “高等教育” “全科医生”等16个聚类主题,经二次梳理聚类主题,最终归纳为4大热点主题为卫生人才培养的政策内涵研究、培养路径模式研究、评价体系研究及其激励保障机制研究。
2.6 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 V得到人才培养领域时序图谱,直观展现了我国卫生人才培养领域研究热点演变趋势。从最初高校教育-继续教育研究逐步扩展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从局限某一专业人才延伸至全科医生、农村医生等培养研究。逐步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概念落实具体人才评价体系、激励措施等细节点。
3 讨论
3.1 我国卫生人才培养研究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医疗机构对该方面研究较少
经过文献梳理,目前国内关于卫生人才培养的研究经历了从缓慢发展到快速增长的三个时期。发文机构及作者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东部发达城市高校学者,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十一五”期间,国家层面加强人才的关注和支持,有部分学者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和分析,探讨我国卫生人才培养领域的瓶颈障碍,但发文量及文献累计量均较小,处于萌芽阶段。之后卫生部颁布《关于加强“十一五”期间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规划性文件,为卫生人才培养广泛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2007年进入积累阶段。2011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强化“基层医疗、公共卫生人才、紧缺专门人才、高层次人才”等建设,此后十年间每年刊文量稳步提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且上升速度明显加快,表明该领域研究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卫生人才”政策指导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同时对于医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如何鼓励其成长为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完善医疗机构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甚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领域在实践导向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深度挖掘。建议更多的医疗机构管理者关注和研究卫生人才的成长,结合大健康、信息化社会背景,开展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及团队培养研究。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强研究机构、高校、医疗机构之间多学科交叉研究,协同育人,真正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3.2 国内卫生人才培养研究维度呈多元化,培养路径模式与人才评价体系研究关注度最高
通过词频图谱研究及聚类分析,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卫生人才培养的政策内涵、培养路径模式、人才评价体系及其激励保障机制等4个维度。其中培养路径模式与人才评价体系2个维度包含的关键词最多。
卫生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主要从院校医学生和“社会人”两方面探索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的最优模式。高等教育是医学生获取医学知识的基础阶段,研究者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院校人才的培养。鉴于医学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直接性和实践性。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工学结合、医教协同为主要形式,多主体参与、多系统协作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成为众多高校学者所认可的培养模式[5-6]。医疗机构方面,大多数学者是从各自单位的经验出发,从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社区基层人员等不同方面采用思辨和实证分析方法提出继续教育、项目载体等培养模式,例如太原市中医医院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跟名师、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7]。程莎妮等[8]通过回顾性总结,探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百人”队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搭建培育平台,支撑人才项目等精准化、个性化服务体系。但目前跨机构、跨领域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建议学者加强关注政策文献与学术文献之间的协同关系,建立政府-高校-医疗机构多主体合作机制、调查-规划-论证的人才培养机制、多层次-多样化-动态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机制,进而为人才培养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为政策真正的实施和落实提供参考依据。
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可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9]。我国卫生人才评价机制起步较晚,国家卫健委多次重申根据各类卫生人才的工作特性和能力要求,建立健全卫生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理论基础缺乏、评价维度不充分、评价标准主观单一、指标权重分配待完善等问题。如何构建全方位评价指标和评价策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理论上,洪净等[10]认为,应基于第三方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基于动态性、过程性特征的专业教育质量评价。刘江斌等[11]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信息化分析手段引入科学可量化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上,田维珍等[12]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得出了高职中医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找出了影响高职中医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范业鑫等[13]通过半结构访谈和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针对医疗机构中不同岗位人员构建了涵盖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等不同评价维度,并赋予不同权重的评价体系。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卫生人才评价体系逐渐从“四唯”评价向能力评价转变,从身份评价向实际创新成果评价转换,从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评价制度、评价目标等理论研究逐步延伸应用到人才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完善的实证分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建议学者继续顺应卫生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政府、社会、高校、市场供应关系,聚焦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创新人才评价模式,坚持分类评价原则,采用社会化、市场化、系统化的人才评价思维,完善我国卫生人才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3.3 我国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逐渐趋向细节化、具体化
经关键词时序图谱研究分析显示,我国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逐渐趋向岗位胜任力、激励措施等具体细节化的手段及创新方式。在卫生人才培养研究摸索阶段,高等院校教育、在职继续教育是最主要人才培养途径,对于医学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创新能力培养成为重点探讨话题[14]。2006年国务院发布《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及之后“健康中国” “智慧医疗”等的政策提出,对医工、医理、医信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培养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众多学者通过探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具体实现路径等,充分印证了产学研医紧密结合的优势,既扩宽了人才培养发展路径,又增强了人才发展创新能力。十三五期间,中共中央重点提出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众多学者通过构建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人才的岗位胜任力模型,揭示深层次的人才成长规律,指导卫生人才的培养与考核。研究符合卫生人才特点的薪酬管理策略,研究建立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营造荣誉褒扬、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建议学者们今后应以政策为导向,进一步具体化、细节化人才培养中的重点问题,如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总结成功经验,以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