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治愈地球的创伤

2021-03-06瞿涤张文宏陈力卢洪洲王洪海

微生物与感染 2021年1期
关键词:抗击病死率抗疫

瞿涤,张文宏,陈力,卢洪洲,王洪海

2020年“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暴发,给人类健康和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危害。COVID-19的大流行影响了全球发展、世界格局乃至每一个人的生活。回顾2020年本刊新年寄语 “恐慌与激情过后,以理性与科学性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文中提及“中国已经迈过至暗时刻,但是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了全球大流行状态。我国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风险,不得不严阵以待,迎接‘二次过草地’的挑战。按照当前全球的抗疫情况,本场疫情在今年夏天结束基本无望,如果疫情继续向纵深演化,那么跨年度的风险越来越大”。

抗疫一年多,COVID-19疫情至今没有离我们远去,病毒仍在试图突破我们的防疫体系。虽然中国在抗击疫情中采取了强有力措施,控制了COVID-19的蔓延,并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但离最后胜利还有距离。目前我国局部地区仍有散发病例和社区流行,不时出现的输入性病例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对于COVID-19,我们仍应以理性应对,科学防疫: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环节着手,有的放矢地采取防控措施。回顾一年来抗击疫情的行动,不难发现科技是抗疫的核心,特别是现场检测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有效地控制COVID-19疫情、降低病死率,全球医学科技界迅速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及抗病毒化学药物、生物药物(抗体、多肽等)的研发,有些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或获得紧急授权,但相关循证医学依据仍需不断补充。中国专家总结出了临床综合治疗COVID-19的经验并形成专家共识,对用药进行了规范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从而避免医源性伤害,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减少重症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纵观全球COVID-19的救治,目前确实仍无明确、有效的治疗药物,但我们相信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曙光或许就在眼前。而随着医务人员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在充分利用各种救治手段后,病死率也将持续下降。

在长达一年的抗击COVID-19疫情中,中国民众普遍接受了控制疾病流行的主要控制措施:保持社交距离,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戴口罩,勤洗手,但某些地区仍需加强宣贯。这些措施可在短期内控制疾病的蔓延,但从长远来看接种疫苗以建立免疫屏障被寄予厚望。然而疫苗是否可以提供长期的保护,病毒变异对于疫苗保护的逃避,接种后不良反应的改善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动态清零”将是今明两年我国COVID-19防控的主旋律; 分层分级的核酸检测方案可以有效抑制新发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从重点易感人群开始的分批免疫,将在实现重点人群保护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全人群保护。“一刀切”式的核酸检测和不分重点的免疫方案都不符合卫生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COVID-19的全球暴发流行提出了许多科学问题,有待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共同探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原学及病毒变异、流行病学及宿主动物的易感性及传播力、发病机制和稳定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抗病毒药物及药物的研发和评价体系、快速且可靠的病毒检测方法建立和评估系统、疾病防治等相关科学问题的基础性研究都将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COVID-19疫情推动了我国生物安全法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20年10月17日通过,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该法中的“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威胁,生物技术能够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生物领域具备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法的出台将规范科学家的行为,在科研工作中科学家必须考虑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新年致辞中呼吁人类携手和睦相处并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同应对气候危机,遏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让2021年成为治愈创伤的一年。让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治愈地球的创伤”。

猜你喜欢

抗击病死率抗疫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抗击疫情 我们在一起
齐心人定胜天
——为团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作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