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沟通原则在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实践
2021-03-06毛阿燕孟月莉杨玉洁赵敏捷邱五七
都 率,毛阿燕,王 坤,孟月莉,杨玉洁,赵敏捷,邱五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公共卫生战略情报研究室,北京 100020)
风险沟通(Risk Communication)起源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上应对传染病大流行威胁时所应具备的基本核心能力之一[1]。它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沟通和双向互动,彼此达成共识、取得互信,以便采取统一的保护和预防措施,从而有效管理风险[2,3]。我国在MERS、H1N1、H7N9等传染病疫情防控中,遵照建立信任、准确及时公布信息、保持信息透明、提前制定预案、注重公众参与和人文关怀等世界卫生组织(WHO)风险沟通原则,并付诸于实践运用,极大地减轻了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4-6]。本文对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风险沟通原则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应对新发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建立并维护民众对政府及卫生医疗机构等的信任
信任是沟通的基础,由于决策者、专家、大众所具备的文化知识各不相同,风险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很容易导致在沟通过程中产生对信息、对政府的不信任[7]。因此为了克服沟通障碍,需要建立政府、媒体及公众间的多方互信,提升风险信息来源的权威性、科学性以及传达的准确性、通俗性。建立并加强公众的信任有利于快速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工作的有效性[8,9]。
2019年12月武汉出现新冠病毒发病病例[10];12月31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相关病例情况通报,并从当日起,武汉市卫健委依法发布疫情信息。在疫情最初,武汉当地政府并没有第一时间正确、主动公开事件的相关信息,加之武汉“封城”,各种虚假信息涌现,使得民众陷入恐慌。后续为有效稳定公众情绪,帮助公众用理性思维对待风险,国家以政府、专业机构、专家等为消息来源,借助电视、互联网、新闻发布会、专家访谈、电话连线采访等作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全面、客观公开疫情情况,普及该病的防范应对措施[1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及各地政府多次、不间断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通报疫情和防控工作并及时回应社会关注;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权威专家多次接受央视新闻采访,向社会传达准确信息,使公众、媒体能够及时掌握最新动态信息;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和进展,政府组织专家撰写诊疗及防控方案并动态更新,截至2020年12月31日,已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12,13];同时发布不同公共场所、不同人群及工作人员防护要求、指引或指南等规范性文件,科普新冠知识。借助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专家的学术权威,使得科学、通俗的信息得以及时传递,极大地平复了社会恐慌,赢得公众的信任,使政府提出的建议、措施得以快速、有效实施。
2 信息及时公开透明的发布和沟通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突然且缺乏规律,极易产生谣言。在疫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诊疗方案尚不明确的前提下,广大群众会倾向于相信权威机构所公布的信息,但也很可能存在盲目从众,这就要求信息的传递不仅要及时、准确,还要公开、透明[14]。当今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很快就会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谣言也会迅速扩散,严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15]。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措施的有序执行与风险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相关,公开透明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公共卫生机构应急工作的开展和经济社会的恢复[16]。
新冠疫情发生后,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第一时间进驻武汉;中央政府从2020年1月20日起实行病例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自2020年1月21日起,国家卫健委每日在其官方网站、政务新媒体平台发布全国各省份疫情情况;自2020年2月3日起,英文网站同步发布。2020年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此后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根据疫情进展,开始日常化、规律性召开新闻发布会[17];2020年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瞒报漏报疫情将严肃处理[18]。除全国疫情一日一报制度外,其他省市及地区及时公布确诊病例居住、工作地址及活动轨迹,各大官方网络平台针对当日流传于网络的疫情零次信息进行辟谣并每日汇总,减少了民众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恐慌,遏制了非正式渠道信息的传播。在国际信息发布与沟通机制方面,我国第一时间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分享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信息,并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 ,GISAID)发布;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疫情信息,并积极释放关于疫情防控举措的权威消息[19]。此外,在接到有关国家相关病例的通报后,我国高度重视通过多边渠道与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做好在华外籍病患救治和外籍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并为确诊的外籍患者进行全额补贴,中国疫情应对处置工作获得了WHO的充分肯定。通过电视新闻、政府官方网站、权威科研机构官方公众号以及其他网络媒介使风险事件的实际情况得以及时公布,将真实的消息公开透明的传递给公众,帮助公众识别谣言和错误信息,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3 提前制定沟通预案
在危机发生前,针对不同类型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应制定周密的风险沟通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联动机制,以便在危机发生时有序开展风险沟通工作[20]。有效的风险沟通预案需要理顺各相关部门协作沟通机制,明确沟通对象和沟通内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目标人群易于接受的方式或渠道来双向传递信息[4]。
近年来SARS、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H7N9禽流感和COVID-19等危害公众生命健康事件的发生使我国卫生应急体系经历了重重考验,也促使我国逐渐开始重视风险沟通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21]。2007年,原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联合中美专家开发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风险沟通指南》,意在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健全信息沟通渠道以及提高系统内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及时性[22]。在此次疫情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中的防控措施也明确提及了宣传教育与风险沟通的重要性[23]。新冠疫情初期,国家及时建立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联动,落实属地责任,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间以及与WHO、有关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客观地发布与传播。国内疫情趋于平稳时,国家根据疫情应对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各地根据可能发生的疫情事件,制定相应的内部、外部沟通措施,即明确各方职责,做好疫情和舆情监测,执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同时向本地区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并公布疫情进展和应对措施解读,向公众普及防护知识等。以上体现了风险沟通预案在控制国内疫情的进一步传播、蔓延的重要性,有助于防止突发事件发生或降低负面影响。
4 社区和公众广泛参与
风险沟通是多方参与,信息互动的过程,有效的风险沟通需要动员社区和公众参与其中[24]。社区往往处于卫生应急响应措施的中心位置,而公众作为突发事件的直接当事者,是风险沟通的重要对象,这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危机的效率,决定风险沟通的有效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公众自身灵活性、广泛性的优势,有序推进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促进突发事件的快速解决[25,26]。公众拥有较高的风险感知也为相关防控策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更好地指导改进后续的风险沟通工作。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时且透明地公开信息,并定期接受公众反馈和监督,了解公众对疫情风险认知的程度和所持的态度,动员公众参与。城乡社区作为防控一线,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分类管控、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的原则,利用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宣传并执行政府防治举措,提高公众的政策感知,及时安抚公众焦虑、抵触情绪。如天津利用“滨海平台”实现社区线上疫情科普、疫情咨询和家庭医生服务;义乌各社区为外籍人员提供“联合国”健康服务;杭州长庆潮鸣社区的“走亲连心三服务”等。依托社区,促使群众自觉配合相关部门在特殊时期采取的强制措施,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防控管理程序层层细化,大大提高了基层的安全管控能力[27]。同时民众或医务工作者组成志愿者队伍,自愿开展相关的志愿活动,如承担疫情防控宣传、公共场所消杀、代购代送物资、核酸采样等服务工作,尽己所能为防控疫情做出贡献。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公众对疾病和疫情的风险认知有了大幅提高,公众得以自觉采取正确的保护和预防措施,控制流动、主动排查并做好自我防护,如河北石家庄12个村超2万人整体前往异地隔离点集中隔离、各地民众自觉就地过年等,确保了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整体性、组织性和计划性。
5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公众的风险认知和危机时的心理问题是影响风险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不同人群承受着自身难以化解的思想和精神压力。移情和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帮助病患治疗疾病、缓解其病痛,还体现在给予公众更多的同情和关心,包括心理上的帮助和疏导[28]。
2020年1月27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要求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干预重点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始,逐步扩展[29]。疫情初期,注重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调整;针对重点人群,如一线防疫人员、因疫情去世人员亲属、居家隔离人员、返岗工作人员、特殊人群等常见的心理现象及问题,给予科学的防护方法和路径,编制心理调适指南和心理健康实例手册[30]。当国内疫情趋于平稳,新增病例以境外输入为主时,则重点关注入境人员自我心理保健和社会工作服务,引导其获悉健康知识,积极配合防范措施;制定新冠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促进治愈患者心理全面康复[31,32]。通过疏导社会情绪,调整社会心态改善公众情绪,减少其焦虑、害怕和担忧,对增强政府权威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6 总结
在新冠肺炎全球性大流行的背景下,我国在较短时间内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并取得了湖北、武汉保卫战和北京新发地等多起局部聚集性疫情歼灭战的胜利。在抗疫过程中,有效的风险沟通对于控制传染病疫情以及增强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部门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树立民众对政府和有关卫生机构的信任是消除公众恐慌和谣言的必要条件。同时,各级政府制定应对未知风险的应急预案,动员公众参与,并为公众提供心理咨询、注重人文关怀等也在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此次疫情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也为今后重视风险沟通建设、提高国家风险治理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