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探究
2021-03-06魏迎
魏迎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0 引言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就是“职教20条”,明确提出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4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鼓励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获取多种类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些政策的推出,标志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正式启动,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
2019年10月我院成为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之一。并于2019年12月组织学生参加了该证书的首考。为了保障本次考试顺利实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考前对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技能培训。通过考前培训、考试以及考后总结,加之,后续更多“1+X”证书的陆续推出,分析可知我院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差距较大。
1 存在问题
在组织学生参加1+X首考的过程中,发现现行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1) 学生对“1+X”证书的认识不足
目前,市面上关于计算机类的证书多种多样,以前,也有很多学生考取部分证书,但是在就业的过程中,企业的认可度不高,所以,现在学生对考证的热情度不高。在备考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首考中,经宣传,参加考前培训的学生本就不多,在培训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有些同学面对难度较大的项目产生退却的心理,这时,需要老师不断做思想工作,整个培训难度较大。
(2) 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
在现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基本以基本技能类课程为主,与 “1+X”[2]职业技能等级中所要求的技能点吻合度较低,且制定的技能目标重点强调基础技能,技能类型比较单一,限制了学生的技能发展空间,造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企业需求。“1+X”证书制度中的“X”完全是基于企业需求,强调的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因此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势必会影响“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3) 教材内容滞后
学院要求选择教材时,尽量选择近三年出版的国家或行业规划教材,但是这些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涉及的新技术等非常少,远跟不上企业需求。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很多是以说明文档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一些解决方案,不符合教材规范,学生使用的困难度较高。
中国应积极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引导中国环境会计 实践。通过建立环境会计研究小组,组织和研究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准则,汲取其适合中国国情的经验教训,并在操作方面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准则。同时,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为环境会计提供法律依据,使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统一的标准,可操作性和统一性 的实践得到加强。
(4)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师几乎都是硕士毕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由于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战经验。“1+X”认证中的技能等级标准都是企业中正在使用的技能或者岗位需求,与教师现有的实践能力差距较大,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参加“1+X”认证考试,选择了部分老师参加企业的师资培训,但是这种短期培训做到了“大而全”,少了“精而专”,因此能承担“1+X”证书培训的教师不多,不能满足“1+X”证书制度的实际需要。
(5) 实验实训条件不合理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实验实训条件要求比较高[3]。近年来,学院加大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基础性实验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逐年增多。但真实的企业项目是多种类型实验实训条件综合起来才能完成,学院的这些实践条件只能满足单纯的课程教学,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同时,在现有的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部达到了1∶1,但校内现有的实践条件无法承担新技术,新工艺的模拟,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更大的提升,拉大了学生入校与入企的差距。
2 探究方向
为响应国家号召,确保“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更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急需对现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探究更合适的,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
(1) 多种措施并举,激励学生积极获取“1+X”证书
“1+X”证书制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通道,提升自己就业创业能力。在“1+X”试行阶段,要为学生详细解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等政策精神。通过免考或者免修某些专业课程、实训课程,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1+X”考证。鼓励已经获取相关证书学生参与更高级别证书考试,增加就业自信,同时,让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交流进步的经验与乐趣,来影响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建立学生工作室,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进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创造能力。
通过统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的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或置换部分课程,或构建新的课程,将计算机类“1+X”证书规定的技能等级标准融合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中,将证书的技能点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技能目标进行知行合一,让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接受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做到入校即入企。
依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参加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1+X”证书首考,结合考前培训,考试总结等情况,计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通过置换课程来增加认证考试的初级技能点,在二年级的第二学期通过创建新的课程增加认证考试的中级技能点,在二年级的第三学期,通过建设新的课程或者制定培训计划来增加认证考试的高级技能点。在计算机同一个方向,可能有几个相似的证书,那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认证考试,而且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技能水平,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标。
(3) 选择或者开发“课证融合”教材
面对企业现有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市面上没有合适的教材,借助“1+X”证书制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1+X”证书教材[4]的开发。或者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组织教师分析计算机类“1+X”证书中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1+X”证书要求的技能点,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课证融合”教材。
(4) 打造“双元”育人的师资团队
教师是“1+X”证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教师对证书中技能的把握是学生通过“1+X”认证考试的关键。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的开发主体是“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他们参与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的开发,具有强大的技能评价能力,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而“双元”的育人机制就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
在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师队伍中,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相应企业师资培训,制定一些优惠措施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将企业文化带进课堂,培养既能当老师又能当师傅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吸引优秀的企业工程师专职或兼职参与教学。通过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有机结合这种“双元”育人机制,在教学中再现企业的技能要求和标准,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5) 建立符合企业生产标准的实验实训基地
在现有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或改造旧设备,或购置新设备,依据“1+X”证书职业技能标准建设能完成企业项目、符合企业生产标准的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在这样的实践环境中,学生能以企业新标准完成新技术,缩短课堂与企业的距离,同时可以圆满完成“1+X”认证培训工作,承担“1+X”考试,还可以协助企业完成社会培训。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自信。
(6)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双元”育人机制
借助“1+X”证书制度,加强与计算机类“1+X”证书相关企业的联系[5],引导这些企业协助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课程设置;通过激励措施,将企业项目、课题引入校内,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促进“双元”育人机制,鼓励企业接纳或者推荐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7) 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随着后续“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推出[6],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临多种“1+X”证书,有可能同一个方向就有多个证书,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能都设计相应的课程,或者某个证书可能只涉及到几个同学,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在这次1+X首考中,对于某些技能点,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后续的“1+X”认证培训中,可以阶段性的针对某些技能点采用微课、直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线上教学,或者线上答疑。借助“1+X”证书制度,强化课堂外对学生进行各项职业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
3 总结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7],深化职业院校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实现就业自信,提高就业质量,还可以打造一支强、专、精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