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治疗后子宫体积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1-03-06李惠萍马益敏朱莹莹
李惠萍 马益敏 朱莹莹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相对较高,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且发病人群有低龄化、年轻化趋势[1,2]。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激素分泌紊乱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临床症状以疼痛、不孕不育等为主,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3,4]。手术是当前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手段,可及时切除病灶,缓解病情,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同时期子宫体积大小不同,且有无妊娠流产史也会使子宫体积存在差异。本次研究纳入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旨在研究其手术治疗后子宫体积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12月至2019 年7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纳入研究组,年龄19~49岁,平均(34.52±4.57)岁;体重38~74 kg,平均(56.85±6.58)kg;病程1~6 年,平均(3.52±2.14)年;美国生殖医学协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Ⅲ期23例、Ⅳ期27例;其中29例处于子宫内膜增殖期、21例处于子宫内膜分泌期;19例有妊娠流产史、31例无妊娠流产史。纳入标准为:①均满足《2015 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专家解读》[5]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标准;②生命体征稳定;③均存在不同程度痛经、性交痛、月经紊乱、盆腔疼痛等症状;④均满足手术指征。排除标准为: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者;④哺乳、妊娠期女性;⑤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⑥近3个月存在腹部手术史者;⑦存在认知、心理、精神障碍者;⑧合并重大感染性疾病者。并将同期本院门诊接诊的49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年龄23~48岁,平均(35.05±4.47)岁;体重46~92 kg,平均(69.62±5.46)kg。两组年龄、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研究组患者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协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评估盆腔粘连情况,在脐下做一切口,长约1 cm,建立CO2气腹,在麦氏点做2个穿刺点,长约0.5 cm,置入腹腔镜,详细探查腹腔镜具体情况,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直肠凹陷等,确认病灶级别以及位置后,实施相应手术治疗。如果病灶在骶韧带或腹膜处,则采用多极或单极电凝直接灼烧破坏病灶组织,对于合并不孕症的患者,则实施美兰通液试验,如果输卵管异常,则实施输卵管造口术,术后采用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冲洗盆腔,将残余组织及血液彻底清除,而后缝合止血。
1.2.2 子宫体积测量 研究组在术前、术后测量子宫体积,采用Philips EOIQ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腔内探头,频率5.0~7.0 MHz 测量子宫a(长)、b(宽)、c(厚)。对照组在门诊体检时测量子宫体积。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6.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子宫体积比较 研究组术前子宫体积为(78.37±4.17)cm3,术后的子宫体积为(69.25±3.25)cm3,对照组为(54.01±1.28)cm3,研究组术后子宫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t=30.62,P<0.05)。
2.2 研究组患者不同临床特征术后子宫体积比较见表1
表1 研究组患者不同临床特征术后子宫体积比较/cm3
由表1 可见,研究组有受孕史、有分娩史、有痛经史的患者子宫体积明显大于无受孕史、无分娩史、无痛经史患者子宫体积(t分别=9.20、11.00、4.39,P均<0.05)。研究组Ⅳ期患者子宫体积明显大于Ⅲ期患者子宫体积(t=15.32,P<0.05)。
3 讨论
近年来,在我国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不断变化之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显著增高[7]。据调查显示,将近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合并不孕症[8]。Riiskjaer 等[9]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体腔上皮化生学说、静脉播散学说、免疫学说、子宫内膜种植学说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中以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最为常见[10,1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性交痛等症状,往往降低了患者性生活质量,对其心理、生理均造成了沉重打击[12]。保守治疗药物有孕三烯酮、米非司酮等,通过调节激素起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目的,但保守治疗仅仅针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取得一定成效,但综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有受孕史、有分娩史、有痛经史、美国生殖医学协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Ⅳ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体积明显大于无受孕史、无分娩史、无痛经史、美国生殖医学协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Ⅲ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体积(P<0.05)。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体积增大与是否有受孕史以及疾病分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由于长期高雌激素水平的刺激,芳香酶异常表达,促进子宫肌层肥厚、增生,导致子宫体积不断增大。药物因素、外源性雌激素、卵巢排卵障碍、肥胖等均会导致机体雌激素水平升高,进而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14,15]。据调查显示,原发性痛经的患者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概率比无痛经人群高2.5 倍[16]。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子宫肌层的收缩力较强,这也是引发痛经的一个重要原因。子宫体积增加,还会引发不孕,这也是子宫腺肌症的前兆,应当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术后子宫体积比术前小,但研究组术后子宫体积比对照组大(P<0.05)。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子宫体积缩小,但与健康人群相比,仍然相对较大。分析如下:异位内膜在子宫肌层中不以弥漫性生长,导致子宫体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在临床中又被称为“弥漫性子宫腺肌病”,子宫体积增加会引发月经过多、痛经等症状,容易引发不孕,给患者精神以及身体造成巨大伤害。经过手术治疗后,子宫体积异位消失,子宫体积明显缩小,但术后部分患者仍然有复发的可能,或发生子宫内膜炎等并发症,故术后子宫体积相对比健康人群大。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子宫体积要明显大于健康人群,且有受孕史、分娩史以及痛经史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体积较大,子宫体积大小与疾病分期呈正相关性,应当引起临床重视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