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旱小麦新麦39 的选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1-03-06赵良金王士坤王映红
赵良金 董 昀 王士坤 王映红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新乡453002)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约占全球小麦总产量的17%[1-2]。近年来,气候变化多样且危害性加大,伴随着“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不断加剧,全球气温逐渐升高变暖。自1900 年以来中国平均气温上升趋势为每 100 年(1.56±0.20)℃,明显大于全球大陆平均趋势每100 年上升1.0℃[3-5]。河南省作为小麦主产区,2017 年全省小麦总播种面积超过540 万hm2。小麦旱作区主要分布于洛阳、三门峡、南阳、郑州、平顶山、驻马店等地,旱地小麦播种面积达107 万 hm2,占全省麦播面积的 20%以上[6]。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选育高产稳产抗旱小麦新品种是有效抵御气候干旱的途径之一。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针对气候变化特点,有目的地调整育种目标,以期选育高产耐旱抗逆小麦新品种。通过多年抗逆性选择,培育出高产高抗旱小麦新品种新麦39,于2018 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80047)。因其分蘖力强,抗旱性好,广适性好,深受农民喜欢,审定以来在河南省累计推广面积达30 万亩。
1 新麦39 的遗传基础
新麦39 是2008 年以邯6172 为母本,自选半冬性强、抗倒高产组合周麦18/矮抗58 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选择法进行选育而成。母本邯6172 是半冬性高产品种,适应性好,落黄好;周麦18 是国家及河南省区试多年对照品种,稳产性好;矮抗58 是半冬性矮秆品种,3 个亲本都是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新麦 39 遗传了邯 6172 的适应性,周麦 18 的稳产性、矮抗58 的耐旱性,表现为分蘖力强,成穗数多,生长势强,抗病性好,在旱地条件下,能保证足够的成穗数,获得较高的产量。
2009 年由于F1代综合表现好,被确定为重点选育对象,F2代选择477 个单株进行种植,依据分蘖、成穗、籽粒、粒重、生长势、抗病抗逆、熟期等特性,终选 47 株单株;经 F3、F4、F5代株系进一步提纯筛选,于F4代择优系进行早代测产,F5代选出最优品系,于2012 年和2013 年进行新品系鉴定试验,2014 年参加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2 新麦39 性状表现
2.1 产量比较
新麦39 产量高,经3 年4 组旱地组品比、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比对照洛旱7 号增产6.95%。适应性广,平均增产点率为88.55%。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 32.7 万~36.9 万,穗粒数 34.5~35.8 粒,千粒重41.5~44.3 g,产量表现见表 1。
附图 新麦39 选育过程
2.2 新麦39 耐旱性比较
新麦 39 经过 2015-2016 年度和 2016-2017 年度的抗旱性鉴定,连续2 次达到3 级抗旱标准,为中等抗旱小麦品种。2015-2016 年度同组别参试品种12 个,3 个品种抗旱级别均为3,其余品种抗旱级别均为 4,2016-2017 年度同组别参试品种 15 个,6 个品种抗旱级别均为3,其余品种抗旱级别均为4。其抗旱鉴定指标见表2。
2.3 新麦39 表型特征
新麦39 属于半冬性品种,平均周年生育期为230.8~232.7 d,比对照品种洛旱 7 号早熟 0.2~1.2 d。幼苗呈半匍匐状,叶色青绿,叶片略宽,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早,抽穗较早。分蘖力强,亩成穗数较多。株高66.3~76.1 cm,抗倒伏能力较好。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熟相中等。穗纺锤型,白壳,长芒,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
表1 新麦39 产量表现
表2 新麦39 抗旱性鉴定
2.4 新麦39 品质表现
2016 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 蛋白质含量15.32%,容重785 g/L,湿面筋含量34.2%,降落数值364 s,每100 g吸水量65.6 mL,形成时间4.5 min,稳定时间4.6 min,弱化度84 F.U.,出粉率68.2%,硬度 69 HI,沉淀指数 60 mL,白度77.5%,恒定变形拉伸阻力185 E.U.,延伸性198 mm,最大拉伸阻力261 E.U.。
2017 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 蛋白质含量 14.9%,容重 807 g/L,湿面筋30.1%,降落数值438 s,沉淀指数60 mL,吸水量每 100 g 为 56.9 mL,形成时间 3.4 min,稳定时间2.3 min,弱化度 154 F.U.,延伸性 148 mm,最大拉伸阻力126 E.U.,硬度69 HI,出粉率68.5%。
3 新麦39 高产栽培技术
经过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连续5 年的栽培技术研究,新麦39 在高产栽培技术方面要注意以下3 点。
3.1 播期和播量
高寒山区为9月25~30日,浅山丘陵区为9月28日至 10月5日,旱塬地区为 10月1~10日。亩播量 8~10 kg,晚播应适当增加播量,每推迟 3 d 增加0.5 kg。
3.2 提高播种质量
要求精细整地,适时趁墒播种。采用机械播种,口墒不足时,可采用沟播机机播或免耕播种机播种。播种深度以3~5 cm 为宜。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沟播麦田要随播种沟镇压。
3.3 田间管理
播前一次性施足底肥,亩施有机肥3~4 m3、纯氮(N)9~11 kg、磷(P2O5)6~8 kg。推广平衡施肥,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60 mg/kg 的地块施7~10 kg 硫酸钾。及时进行查苗补缺,中耕镇压,冬春季可趁墒追施尿素5.0~7.5 kg。小麦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生长后期做好一喷三防,可用吡虫啉乳油10~15 mL+20%的三唑酮 (粉锈宁) 乳油50~70 mL+每亩用尿素1 kg 和磷酸二氢钾100 g 对水35~50 kg 进行叶面喷施,可有效防治蚜虫,同时起到防病防干热风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