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诊改探索*
2021-03-05吴晟
吴 晟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一直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学要贴近社会需求,就要改革创新。教师要研讨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剖析自己的课程,突出课程改革面向产教融合[1],着力解决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制约性环节,实现课程建设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激发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并结合区位优势、学校发展方向,提出有明确发展目标的课程规划,突出鲜明特色的教学计划,整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形成常态化的诊改运行机制。
课程教育要体现立德树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2],通过培养坚定的思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提高学生爱国、爱岗的情操,把职业素质目标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在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贯穿素质教育,把敬业精神、实干作风、学习习惯、团队合作、岗位忠诚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教学中始终坚持德育优先,将提高素质和理论、实践教学相融合[3]。
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环境的设计,成为影响教育教学水平的核心要素[4]。当前高校学生手机、电脑普及率高,网络直播、抖音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使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不感兴趣,同时,还存在实践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如果教师继续因循守旧,不寻求变革,则很难做到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围绕信息化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文章从课程设置、课程改革、课程整改成效与举措三个方面分析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的诊改过程,希望能为其他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共同推动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地位
《有机化学》是面向药学、中药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三门专业课程服务。
校内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该课程确立为核心课程之一,分配理论课时占比83%,主要考虑到高职文理兼招,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定位模糊,充足的理论课时有利于保证知识点的讲授、讨论和分析,确保与高中教育的有效衔接,不至于晦涩难懂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难以形成专业认同感,又能让教师在教学中穿插目标教学、头脑风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做好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过渡,从简单理解向发散思维过渡,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实验教学强调规范性,注重对基本操作的掌握,通过反复训练、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手段加深对操作流程的理解,主动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养成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1.2 课程目标
围绕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掌握化合物的结构、性质是基础,具备标准化的实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具备创新思维是力争达到的技能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的意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则是更高层次的素质目标。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技能,并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个人职业素质、家国情怀。
2 课程改革现状与问题
2.1 课程改革现状
2.1.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序化
深入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对标行业标准及国内标杆院校的课程建设特色找差距,在突出本校中医药传统特色上找亮点;深入研究教材,通过多轮教学实践,确定使用业内认可度高的职业教育的国家规划教材;深入研究专业需求和学生需求,专业需求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与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要求相衔接,针对专业课程知识点是基础课程知识点应用和延伸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做合理取舍;学生需求则主要通过网络、手机定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反映较多的共性问题加以解决,并借助网络开展个性化教学[5-6]。教学过程中有意融入对当前国际国内化学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形势的分析,中医药发展的悠久历史、理化性质研究进展等人文教育,突出文化自信,培养职业自豪感。
2.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法为主,纵向的章节教学目的是保证知识脉络的条理性,创新使用PBL 教学法和翻转课堂,强化相似重难点之间的横向比较及引导分析知识点在中医药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初步了解行业特点。针对传统教学法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完善教学细节,包括细化知识点和健全评价模式,细化的知识点逐个录屏,手机APP 增加形成性评价的频率。编制PBL 教学案例,对问题的设计强调和专业课程的联系。翻转课堂则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复习三个时段的教学,将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指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2.1.3 考核评价
利用手机APP 提高理论考核中形成性评价的占比,用收集的数据描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将反思整改作为自我评价的中心内容[7],分值低的学生设置红线预警,平时多督促,分值高的学生鼓励一对一帮扶,额外加分,通过以点带面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实验评价设置动手操作考核,教师团队拟定考核项目并讨论制订细化的标准,学生考前抽题盲测。推动以赛促学,每年举办面向全校的综合实训技能大赛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结合多方评价数据筛选出的学生重点培养,择优参加省级技能大赛。
2.2 存在问题
缺乏从职业高度推行素质教育理念。教学和思政融合不够,除了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外,没有形成与其交织并行的培养职业素质的内容体系,仅从社会热点、中医药传统等局部的点、线等角度展开教学,还没有做到从价值观、人生观这种宏观角度进行教学的全覆盖。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没有完全体现职业差异和个体差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占评价体系中的比重还不够,评价指标涉及的范围较窄,评分随意性大。教学形式和手段还未能完全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拓展更多除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教学途径。
3 整改思路
3.1 提倡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思政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融入德育和职业认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倡职业素质教育。坚持将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融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遵循教育规律,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去适应科技快速变革的需要,也培养他们为国家奉献青春的自我担当,“构建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8],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要重视第二、三课堂的影响,抢占新媒体教育的阵地,培育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校园文化等。
3.2 推动实验实训标准化,培养严谨的职业态度
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推行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总结其内涵就是对产品的精雕细琢,质量至上。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必须要紧扣专业课,要推动实验基本操作的标准化,参照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相关赛项考核标准,拍摄实验视频,制订实验考核标准并实施;教师对实训课程要精心设计并认真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不仅会做,还要会想、会说。要保证技能训练的正规、系统、有效,保证完善的实验条件和准确的考核。工匠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动力源自他们对技艺的热爱,发自内心的热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练就过硬的本领,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9]。我们也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鼓励他们认真钻研技术,从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大军。
3.3 充分利用网络,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网络的发达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被极大拓宽,因此,单纯的知识讲授不再是当今职业教育的重点,而更应该侧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巨大改变,充分开展信息化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带动学生参与,促进他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独立或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强化师生交流。
3.4 拓展评价指标,体现个体差异
教育界一直要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职阶段尤其要避免通过几次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一刀切做法,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通过开展大量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来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数量和频率,培养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展现自我。教师要重视对数据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利用数据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解学生、影响学生。
3.5 能力培养融入教学过程,提升职业素质
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变革,同时也对产业工人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高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将这些能力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各项能力,使之与生产变革相适应,从而保证他们职业素质的稳步提升。
3.6 重视技能竞赛,取长补短
重视竞赛,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提高自我。目前,在我国的高职层面,教师的教学能力大赛和学生的技能大赛开展的非常普遍,院校要积极推动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竞赛去提高自身实力和职业教育水平,在竞赛过程中发现问题,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4 整改成效与举措
4.1 课程规划
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探索本课程与专业课程及生产实践的有效对接,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的是要体现教学效果。建设内涵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搭建并逐步完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梳理教材知识点、增加重难点讲解录屏、标准化实验操作视频的数量,提高质量。建设理念先进的教学队伍,鼓励教学团队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创新、技能大赛。取得可推广的教学成果,包括充实PBL 案例教学,推广使用手机应用软件,建立全方位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突出技能标准的实用性教材。
4.2 规划完成度
课程改革坚持为专业课服务的方向,教学团队先后有教师通过国家执业药师考试,逐步熟悉整个药学专业的知识体系,拓展本课程的教学深度;课程已申报并立项为省级精品开放课程,拥有政策及资金支持。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建立并完善网站内容,组织梳理并讨论教学重难点,完成部分知识点的录屏和实验的操作视频拍摄。团队教师参加省级信息化大赛获奖,组织学生开展校级实验操作技能大赛提升指导水平,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培训、教材编写等。团队已完成数个PBL 教学案例的设计并实施,尝试“翻转课堂”,统一使用云班课及学习通辅助教学,完全达到以章为单位进行理论考核并评价,实验部分在课程结束前组织实操考核,主要参与编写多部教材并投入使用。
课程标准建设主要做的工作是深入学习政策文件,领会精神。同时结合课程特点、教学实际,在编制课程标准时,注重和专业课程的衔接,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
从三个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建设。完善教案、课件、授课计划、试题库等基本内容;重视理论和实践创新,促进校级交流,推动教材建设;强调实验操作标准化,制订评分细则、着重考核,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操作技能。
课程资源建设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将教材的知识点细化,通过横向和同课程(本校及兄弟院校)老师讨论,纵向和专业课程老师讨论,研究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等将全书分解成188 个知识点;其次,是根据教学章节、教学重难点绘制思维导图,理清知识脉络,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重难点录屏,将其影像化帮助学生记忆,辅助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前及课后的碎片时间提升教学效果。探索PBL 教学案例,紧扣专业课程知识点设计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自主解决,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与实施采用迪克凯利的教学开发模型如图1 所示。教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展开对学习需要的分析,编写学习目标,探索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教学信息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大量形成性评价,利用手机APP 将考核内容做到小而精,及时分析反馈的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提高评价的整体效果。
图1 迪克凯利的教学开发模型
课前及课后实施“头脑风暴”“讨论”“学生互评”等教学手段,将绘制章节思维导图作为开放性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引导学生讨论及互评,教师适当总结评价,这种借助网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的教学,既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又能在付出较少工作量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级专利创新大赛并获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下一步将继续夯实基础性工作,完善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着重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设计要有深度和广度,避免为了信息化而流于形式;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教材编写、研讨会等,多听多看,着重参与;最后将素质教育进一步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有责任感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