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约《积极设计:塑造步行体验》导则解读及启示

2021-03-05皇甫苗华

重庆建筑 2021年2期
关键词:步道山城导则

皇甫苗华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0 引言

公共健康即“公众”的健康[1],其主要威胁已由过去的传染性疾病,转向如心血管类疾病、肥胖症等慢性病[2]。长时间伏案工作缺乏体力活动、依赖机动车出行等现代化生活方式是产生慢性病的直接原因之一[3]。对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使人们更愿意步行,从而增加人们的体力活动量,促进身体健康。这表明,人行道空间不仅要满足通行需求,还要承担促进居民步行健身、提高社会公共健康水平的职能。

但是,关于如何通过人行道空间的设计和改善来提高市民健康水平的研究还较少[4]。作为美国《积极设计导则:通过设计促进体力活动和健康》[5]续篇的《积极设计:塑造步行体验》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正是基于公共健康研究实践领域中人行道空间设计的总结,其致力于通过主动设计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本文着重介绍这一导则针对的健康问题及其编制特色、主要内容,同时,探讨该导则对我国山城步道设计与建设的启示。

1 健康问题与编制特色

1.1 健康问题

人行道最开始是作为行人专门的步行空间而存在,不仅保障了行人安全,还激发了积极的体力活动,促进了人际交往[6]。但20世纪后,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人行道被视为车辆通行的障碍,逐渐被忽视,从而导致人们日常体力活动的严重缺乏。在美国市民死因排名中,肥胖位列第二,仅次于烟草,缺乏运动排第五。且缺乏运动也是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糖产生的第二大、第三大、第四大原因[7]。有报告指出,“骑车和步行水平越高,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水平就越低。”[8]且步行作为一种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以帮助人们达到每周150min中等强度(或75min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健康要求[9],而承担步行活动的主要载体就是人行道。现在,已有很多城市和乡镇政府在努力改善人行道环境,并取得了成效。为此,纽约市政府组织制定了《积极设计:塑造步行体验》导则,旨在为人行道空间的设计提供指导,使城市更加适合步行,公民更加健康。

1.2 编制特色——多方合作

《积极设计:塑造步行体验》的制定有三大特色:其一是该导则是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多方合作成果,由纽约市政府牵头,纽约市城市规划部、设计与建造部、健康与心理卫生部、交通部联合制定,还得到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帮助、纽约公共卫生基金会的资助;其二是政府组织成立了专门的“积极设计:塑造步行体验”项目团队,研究人员在详细观察、测量和绘制六个不同城市的数百条人行道,并调查全国各地政策的基础上形成该导则;其三是该导则以政府导则的形式呈现,鼓励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认识到其做的每个设计都影响着人们在人行道的步行体验,强调了他们在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4]。

2 主要内容

2.1 步行体验的关键影响因素

步行体验团队从行人视角观察和感知人行道空间,发现了影响步行体验的六个关键因素:(1)连通性。人行道网络应连接良好,有众多的交叉点,没有死胡同,能为人们出行提供多条有效路径。(2)包容性。无论规模大小,人行道都应能容纳广泛的用户群体和合适的行人数量,不仅要满足不同年龄段用户的需求,还要满足他们的偏好,让每一个用户都感到舒适。(3)安全性。只有在使用者感到安全的情况下,步行体验才是愉快的。人行道的照明应足够,保证24h都能安全使用,且其坡度、使用的铺装材料应符合规范[6]。(4)人体尺度和复合性。考虑人的视觉范围,通过对建筑细部、透明度、入口等多种要素的设计,使建筑物底层空间混合多样[6]。 (5)连续变化性。 一是关注步行速度(4~5km/h),设计出足够丰富的细节,使行人保持步行的兴趣;二是关注活动,在不同的时间人行道都能为不同的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空间。(6)可持续性和弹性。人行道的设计应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能够应对暴雨、大雪和酷热等气候的变化。

2.2 人行道的物质空间

从社区、街道、行人三个不同尺度,剖析了人行道的物质空间要素。在社区这一尺度,土地利用影响着步行机会,相关部门在制定土地利用政策时,应重点考虑诸如学校、商场、公园等步行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鼓励城市规划设计者创造关键目的地间的理想路径;在街道这一尺度,最主要的物质空间因素是街道墙;在行人这一尺度,导则中提出了“人行道室”的概念,将人行道抽象化为一个有四个界面的空间,包含地面、靠路一侧的界面、天际界面、建筑立面,每个界面都有需要重点考虑的设计要素[6](表1)。

表1 人行道空间的界面类型及界面需考虑的要素

总的来看,人行道物质空间的要素主要有土地利用、宽度、铺装材料、绿化带、车行道路缘、建筑物、街道家具、摊贩、服务基础设施、其他设施10类。

2.3 物质空间要素的导控与管理

2.3.1 区划法规中的导控措施

美国通过区划法规来规范物质空间要素的设计,整理了多份手册和文件,其中涉及人行道物质空间要素的具体规定,都对塑造步行体验有积极作用。

(1)土地利用:鼓励土地扩大某些特殊用途,以增强社区特色,或允许土地混合使用。例如,鼓励在社区内创建艺术、娱乐或体育区;允许在商业中心城区开发新住宅,创建24h步行社区;在某些地区,规定建筑的底层用途。

(2)宽度:要求最低净宽。要求每个街区都有人行道,并且根据街道类型,土地利用以及学校、医院、公交站等目的地的位置[10],结合《美国残疾人法》和《包容性指南》规定最低净宽;要求不符合人行道最低宽度的社区扩宽人行道。

(3)铺装材料:创建材料库。创建一个人行道适宜所用材料的“材料库”,确保行人安全的同时,更易于维护;在具体社区的应用中材料可有所不同。

(4)绿化带:建议树种种类与规定设计细节。例如,根据气候特征、人行道种植带的尺寸和使用强度等,推荐使用树种;规定种植行道树的最少数量;树坑至少宽1.5m,为树木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

(5)车行道路缘:限制路缘,特殊情况下,制定路缘切口宽度与设计细节。例如,当人行道一侧有停车场出入口需切割道路时,规定路缘切口允许的最大宽度,并指定路缘切口的铺装材料、样式及坡度,确保行人通行优于车辆通行[10]。

(6)建筑物:限制建筑高度、界定入口位置、鼓励底层使用透明材料、管理建筑细节元素。例如,分区规定建筑的整体最高高度,建筑达到一定高度时需要退台;根据土地用途及街道类型,规定入口位置及入口间的间距;鼓励底层的商业店面采用透明度高的材料,使行人能看到室内的活动,提高人行道环境的活跃性;创建一个包括材料、纹理、颜色、平面变化、壁柱、飞檐等在内的建筑立面库。

(7)街道家具:制定指导方针。例如,建议户外座椅使用的类型,并根据耐磨性和可维护性等列出使用材料。

(8)摊贩:确保不会妨碍行人的行走。例如,规划部门和其他监管机构协商管理商贩,指定商贩位置。

(9)服务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减少对行人的阻碍。例如,建议消防栓等基础设施所在位置。

(10)其他设施:像檐篷、遮阳篷、防火梯和阳台等这一类设施建立设计参数;像标志、信号和路灯等推荐其位置、规模、高度、可见性和具体设计细节。

2.3.2 公共与私人团体的合作管理模式

许多公共和私人团体在塑造或调节人行道四个界面的物质元素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管理时,既要相互统一,又要权责分明。例如,租客被要求维护自家门前的人行道,确保没有垃圾;设计师和建筑师负责建筑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塑造;交通部门根据总体通行权调整人行道宽度;规划部门规定建筑的高度、后退距离、底层用途等;公园部门负责维护行道树;环卫部门负责垃圾回收;环保部门负责管理雨水;建筑部门监管界限,限制建筑等进入公共区域;交通部负责提供基础设施;残疾人部门确保残疾人需求在项目和政策中得以体现;地标机构负责识别和制定城市地标[10]。

3 对山城步道研究及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积极设计:塑造步行体验》导则虽然是针对纽约存在的最大公共健康问题编制的行人空间设计指南,但对我国山城步道空间的研究及设计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1)重视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的影响

在我国,公共健康问题,尤其是与建成环境相关的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与纽约一样,重庆也面临着市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公共健康问题[4]。毛德强等人[11]通过对2013—2018年重庆市市民死因谱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慢性病是导致重庆市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前文提到缺乏体力活动、依赖机动车出行等现代化生活方式是产生慢性病的直接原因之一,可见市民缺乏锻炼导致相关疾病的问题在重庆也不可忽视,导则的提出为解决山城步道建设中相似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4]。

(2)注重山城步道日常生活空间的价值

以前,山城步道是山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伴随着城市多年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导的建设发展模式,山城步道逐渐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分离。在国家高度重视健康及日益城市化的当下,应重新审视山城步道的功能与作用,并对其场所性与交通性功能进行分解:一种作为场所,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聚集地;另一种是人和物的移动载体[12]。导则中将人行道视为鼓励人们日常活动的空间,并成立专门的体验团队,从真正使用人行道的主体——行人的角度出发,去感知他们的日常体验。这都启示我们在进行山城步道建设时,应注重其作为日常生活空间的价值,重视对其公共性的认知和开发利用。

(3)构建连续且成体系的步道网络

导则中指出“连通性”是影响步行体验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连通性的增强在于构建网络化的步道体系。首先,完善城市骨干步行通廊,串联起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学校、商业中心及景点等活力区域,形成一个步行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的体系[13]。其次,完善步道层级。在步行主干道的基础上,利用步行次干道整合和联络城市中的居住区等步行密集区域,利用步行支路联系各城市街坊内的各目的地。最后,加强步道与城市其他交通体系的连接,保障步行的通达。一是结合山地城市地形,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平接、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等立体相交的方式与城市车行道衔接;二是在步道入口与城市公共交通站点之间设置清晰明了的导向标识。

(4)创建精细化的设计工具箱

导则中针对与人行道相关的物质元素都提供了设计工具箱,对具体的设计内容进行了精细化的导控。在我国山城步道的建设中应借鉴导则中精细化设计的方式,对诸如建筑立面、地面材料、交叉口、坡度、视线范围内连续的梯坎数量等做出详细的设计指引,统筹协调好步道各构成元素及步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促进步道的有机持续生长,同时提升步道对居民的吸引力。

(5)建立“政府+”的管理模式

政府积极主动发挥其主导优势,建立“政府人员+公共部门+私人团体+公众”的管理维护体系,共同为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步行环境努力。在倡导多部门合作的同时又权责分明,细化管理内容。纽约市导则中就明确了与步道相关者的维护责任,如规划部门和其他监管机构协商管理商贩,指定商贩位置,确保不会妨碍步行;租客被要求维护自家门前的步道,确保没有垃圾等[10]。这对健全我国山城步道的维护管理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 结语

纽约《积极设计:塑造步行体验》导则是为提高市民运动量,建立活跃、健康的人行道,将体育活动融入市民日常而编制的实践指南。它由纽约市政府牵头,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合作编制。通过这一导则的引入和解读,有助于加强我国在山城步道研究设计时对公共健康的关注。现阶段,我们既要借鉴导则中好的经验,又要立足本土的实际情况,以健康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为目标,积极探索我国新时期需要的山城步道建设方法。

图表来源:

表 1:根据 Active Design:Shaping the Sidewalk Experience[R].2013.自绘。

猜你喜欢

步道山城导则
海南省健身步道现状调查研究①
鹅卵石
步道砖掩饰不住此路的由来(外一首)
千里机动“亮剑”山城
山城的人情味儿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一)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二)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八)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
愉快的歌声山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