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共患布鲁氏菌病的危害与防治
2021-03-05蒙晓雷1崔捷2
蒙晓雷,1崔 捷2
(1.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天津300402;2.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天津300061)
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微生物引起,在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的疾病称为人畜共患病,这类疾病中,多数是由动物作为传染源引起的,故也称动物源性疾病。其中布鲁氏菌病是较为常见的、危害比较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患病的人和动物表现为生殖器官和胎膜炎症,导致流产、不孕、关节炎、睾丸炎等,布鲁氏菌病不仅危害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介绍了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危害、临床症状以及综合防治,以供参考。
1 病原学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为布鲁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呈短杆状。布鲁氏菌属可以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但该细菌对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差,阳光直射0.5~4h内即会灭活,干燥环境中存活不超过5d,在腐败的尸体中也会很快死亡。一般的消毒药对该菌均有杀灭作用,如1%来苏尔、2%福尔马林、2%的克辽林、5%生石灰乳等均能够杀灭布鲁氏菌。
2 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能够感染很多家畜,牛、羊、猪等多种家畜均能被感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动物感染布鲁氏菌病后,其组织和脏器中均会有大量的病原菌,这些病原菌能够随着精液、脓汁、母畜娩出的胎儿、胎衣、羊水、阴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健康动物或饲养管理人员接触到这部分含有病原菌的物质后就容易造成感染。也有的人是通过屠宰过程接触到了内脏和肉而受到威胁。
3 危 害
3.1 对畜牧业的危害 动物患有布鲁氏菌病时会出现不孕、流产、死胎,公牛患病后会出现精液质量下降等,这会直接影响患病动物的生产性能,造成养殖场较大的经济损失。
3.2 对人类的危害 人是布鲁氏菌病的终末宿主,动物源性的布鲁氏菌病可以通过被污染的空气、水源等将病原传染给人类,从而威胁人类健康。据研究表明,每年有1700万人由于传染病发生死亡,其中有20%~30%是由于布鲁氏菌病感染而发生死亡。
3.3 对食品安全的危害 牛、羊、猪等家畜的肉制品、奶制品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如果有患有布鲁氏菌病或携带有布鲁氏杆菌的动物产品进入到消费市场,人们购买食用后,则会造成人类健康受到威胁。
3.4 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危害 很多群众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农村有很多人畜共处一室的现象,这些群众对疾病的认识不全面,也不认为动物的疾病会威胁到人类安全,动物之间的防控措施不科学,则会导致人类的疫病传播,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影响社会稳定。
4 临床症状
4.1 人类感染后临床表现为感染后一周至两周出现“波状热”,白天体温正常,夜间体温升高,当体温下降后,患者会感觉到肌肉、关节的疼痛加剧,出汗量较大。体重减轻,肝脏、脾脏肿大。也有部分患者会发生附睾炎、睾丸炎、胸膜炎、流产、神经炎和脑炎等症状。
4.2 母牛感染后会在妊娠6~8个月时出现流产,也有的临近预产期而产出弱胎或死胎,流产或分娩后会排出灰色、棕色的恶露,也有的牛会有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子宫积脓等,流产后的母牛不易再孕。公牛患病后主要表现为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肿胀、剪影,有较为严重的坏死,鞘膜腔有积液。
4.3 母羊感染后流产率在40%~90%,乳房可形成硬块,有的会有关节炎、滑液囊炎,出现跛行的症状。公羊会出现睾丸炎。也有部分羊会出现支气管炎和乳房炎的症状。
5 防治措施
该病的治疗效果不佳,发现患病动物,不论是公畜还是母畜都应当进行扑杀和淘汰,并对其尸体和分泌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患病动物污染过的环境都应当用20%的生石灰彻底消毒,所使用的器具要经过煮沸消毒。对受威胁的动物应当接种疫苗,常用的疫苗有猪2号疫苗、羊5号疫苗、牛19号疫苗等,这些疫苗在接种时应当注意母畜的状态,应在配种前接种,以防流产。
各个养殖场应当坚持自繁自养,如果必须从外地引入时,应当在非疫区进行引入,新引入的动物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隔离期根据不同动物对该病的潜伏期而定,隔离期结束后,动物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且检疫后呈阴性则可以与其他动物混群饲养。进行合理的免疫接种是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主要措施,检疫后的健康畜群(乳用和种用除外),均应当进行免疫。另外,要注意养殖场的环境卫生,避免动物接触到布鲁氏菌,定期对圈舍、运动场、生产器具进行消毒,因为可以减少动物患病,从而保障人民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