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友参与模式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影响简析

2021-03-05汪炳叔温翠莲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校友导师

梁 滢 ,汪炳叔,温翠莲

(福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此份文件中关于研究生教育部分重点提及,国家需要深化和扩大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近年来各大高校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能适用于实际生产、工作情境的应用研究型人才有巨大需求量。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中生产、工作情境更加密不可分,为提高其培养目标与社会生产、工作需求的契合度,许多高校都在思考如何引导更多校外资源去协助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健全与发展。[2]而校外资源中有一类资源与高校自身关系密切,它脱胎于高校,又可以反向影响高校,甚至成为高校的评价指标之一,这便是校友资源。目前,国家大力提倡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努力向国际一流高校看齐。许多国际公认的一流高校在维护、开发校友资源方面一直都有着良好而悠久的传统,这些校友既是高校本身的口碑证明,也常常乐于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推动母校的发展。在校友的推动下,这类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与各类实际生产、工作情境密切接触,也使得这些一流高校在培养应用型研究人才方面得心应手。[3]在我国,许多高校在维护和开发校友资源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亟待进一步提高。现代高校都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合理维护和开发校友资源,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动式发展,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更多实际生产、工作情境下进行。而后再通过完善培养过程,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促进高校自身的校友资源不断增多、增强,最后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校友资源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如何相互作用、相关补强,达到推动高校自身发展的目的,是目前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回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其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大变革。第一次是在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指导下,为了弥补学术型研究生偏重理论和研究,服务领域局限大等方面的不足,新增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满足社会各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4]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明显晚于学术型。

专业学位教育设立之初,以招收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为主,他们自身的工作就能带来充足的专业实践机会,其在校所学也能快速在工作中应用。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实践,学生完全能自行完成,无需校方进行安排,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仅停留在课内传授知识的层面。同时由于学生不脱离岗位,在校学习时间有限,校方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长期弱于学术型。

但随着近年来各行业对专业学位人才需要量日渐增大,教育部在2009年面向全国推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此吸引了大量优质生源,特别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来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5]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的培养质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就业层面的认可度,教育部在2016年以后取消工程硕士十月联考,在职研究生考试并入1月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不再招收单证硕士。[6]

这两项改革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源发生了重大改变,但近20年的轻视禁锢了高校的思维,使得他们对于此类研究生的培养态度和方式,还未及时转变和调整,因此,有三个问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尤为突出。

1.实践类学习机会缺乏。近几年,在各大高校中在职研究生入学人数大幅下降。[7]在国家相应政策的鼓励下,各高校中攻读全日制脱产专业学位的人数不断扩大。这一吸一推,必然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中缺乏工作实践经验的人数比例不断攀升,大量专业学位在校研究生很难通过自身能力找到实际生产、工作情境,将自身当下所学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内容很大程度依赖高校的安排。

而许多高校对待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还停留在随机就近寻找企业,让企业为学生提供短期的参观与观摩的模式。这使得学生常常没有机会参与真正的专业实践,专业知识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有的甚至抱着游玩的态度进厂。这样短期的参观与观摩不仅未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生产进程,导致企业不愿接纳学生进厂,学生能进行真正专业实践的机会越发减少,产生了恶性循环。

2.高校导师存在认识偏差。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学生的第一责任人是校内导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步晚于学术型研究生,且现阶段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来源和入学方式十分相似,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许多高校导师常会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实践重视程度不足。此类学生没有工作单位、工作经验,专业实践的内容多依赖于校内导师的安排。一旦校内导师个人的研究方向偏重于学术研究,或是与企业未进行相关合作,就容易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旧滞留在校内实验室从事学术研究,专业实践仅是走过场,流于形式。

因此,高校更应该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高校教师走出校门与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对接。这不仅能引导导师们的研究课题向实际应用方向倾斜,更能加强导师与企业、相关部门的合作。

3.社会认可度有限。如果说希望研究生在校期间培养过程讲究“因材施教”,那么当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开始就业时,就应该讲究“人尽其才”,就是希望自己的学历、学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很好地应用在工作上。

在职专业学位硕士毕业后,大多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并未进入就业市场。而全日制工程硕士发展时间较短,社会层面甚至研究生自身对专业学位硕士这种身份的认同度不如学术型研究生,常常导致部分研究生从事与其专业领域相关度不高的岗位,自身所学没有完全施展,又反向降低了社会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认可度。

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明确不同学位层次的培养要求,改革培养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近年来,许多研究都提出应引入企业或相关应用部门协助高校进行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与企业间还存在一些看不见的壁垒,企业注重实际效益,高校注重人才培养,双方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何通过第三方的介入促进高校与企业对接,提高高校与企业间的信任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校友参与模式对培养过程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近年来的技术创新和新型财富积累模式造就了一批技术型企业家。目前的财富新贵,大多受到过良好的大学教育,高等教育对于其财富的积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相较于老一辈的企业家,他们当中普遍对于自己的母校有更深厚的感情,也知道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引入这类校友资源,高校与企业间的信任感将大幅提高,容易促成高校与企业的对接。稍后再加以合作改进,还会形成良性循环模式。

1.提供实践机会。近年来,技术创新浪潮不断涌现,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术变现,也带动了更多高学历人才投身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高学历创业者既是高校校友会的成员,也是企业的创办者或管理者。他们身处的企业大多处于发展初期,现代企业也大多从过去只要求数量和规模向重视质量和创新度的方向发展。正是由于技术门槛的不断拔高,使得此类企业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要十分旺盛,愿意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人才资源。

而他们身后的母校就有大量专业背景相似甚至相同的在校研究生,这些高学历学生都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此外,这些校友在母校生活过、学习过,对于其中的人和事物都较为熟悉,更愿意通过校友会这个媒介,与相关学院进行合作,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这种合作既能帮助其企业获得校方的技术支持,也能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挖掘潜在人才资源为日后所用。再者,校企双方合作科研,协助联合培养学生,既帮助校方发展,也满足了校友想要回馈母校的心理需求。因而,现代企业方校友很多都有强烈的通过校友会这个平台寻求与校方进行技术和人才等多层面的合作的意愿。

2.弥补校内导师短板。当校友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良好,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过其他校友的帮助,他们也更愿意积极地帮忙更多的学弟学妹。当企业接纳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专业实践后,企业也多会安排身处技术骨干岗位的母校校友担任企业协助导师。相似的学历背景让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和企业导师更容易也更快产生信任感。同时,校友型的企业导师对于联培学生的课程体系、知识架构等方面有天然的熟悉感,能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在专业实践上给予有效指导,弥补单纯高校内培养的不足。在论文写作方面,校友型企业导师还能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提供不同程度的辅助指导。

由于校友这层身份,企业方人员更愿意参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工作,校方与企业的联培合作,就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实践方面的指导。企业方还积极依据自身需要和实践需要参与联培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为联培研究生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修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条件,最终推动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达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3.提高用人方接纳度。曾经的师生关系,让企业方对校方导师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水平都有一定的了解。借由师生间原有的信任度,研究生导师也能较快与校友型企业家进行深入交流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双方便以此为契机开展横向项目合作,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其中,共同攻克企业生产过程的技术难关。这既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水平,也增加了导师研究项目的实用度,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企业对研究生能力的认可度。师生间的信任度还会促使企业与导师合作一些较为前沿但目前经济效益不太明显的课题,也会让校企合作关系更加稳固,更加长久。

此外,对于参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许多校友会的成员表示愿意在就业方面给予帮助。不仅愿意接纳研究生到他们企业工作,也愿意依据联培研究生在专业实践中的表现推荐到他们认识的单位。这些已经工作的校友希望自己能帮助到学弟学妹,同时也希望这些新进的校友们日后也能继续帮助其他成员。

4.改善校企生之间的关系模式。目前,大多数的校企关系模式比较单一。学校在学期间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就业,校企双方仅在就业环节产生交集。而且学生毕业后,与学校的连接度也会逐渐消失。此类关系模式呈现为直链状(见图1)。

图1 校企生直链状关系模式

但是将校友资源引入这个关系模式后,首先,校友情怀使得相关企业更愿意尝试与母校对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甚至能作为实践基地,与高校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其次,企业人员由于校友的身份使其愿意参与且有能力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改进,如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定期开设应用类知识讲座,实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与导师合作研究横向课题等。最后,校友企业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去向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既愿意接纳学生留在本企业工作,也愿意推荐学生去其他更适合的单位,甚至部分企业负责人愿意支持研究生继续深造。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潜在的优质校友资源,因此他们真心为这些学生提供帮助,因为未来这些学生也可能回馈母校,回馈校友会里的成员。学校、企业、学生、校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呈现出内循环模式(见图2)。

图2 四者之间内循环关系模式

三、校友参与模式对人才的优化

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角度看,这种模式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优点:

1.有利于学生清晰定位。校友作为企业导师能积极参与校外实践过程,且在其中能给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减少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的疏离感,帮助学生快速且有效地进行专业实践。而学生在校期间能切实地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有效实践,能从培养环节中体会到自身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并且,学生也能从校友从事的工作和给予的指导中,对自身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对自身的定位也能产生较为清晰的认识。

2.有利于增加社会认可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联培期间能通过校友情节,建立起与企业导师,乃至与整个企业的感情。毕业后,由于联培经历和校友情感的连接,学生更容易对企业文化产生认同感,企业也通过联培过程对学生有深入认识,更易接纳或推荐学生去相关单位工作。学生由于工作从事的研究内容与在校期间学习探索的内容相似,有人尽其才、学有所成的满足感,大大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自身学位的认同感。

3.有利于优质校友资源的产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得到的帮助与照顾,以及企业对他们的认同,将有利于其在毕业后产生回馈母校、服务企业的意愿。另外,由于工作内容与专业研究背景匹配度高,也使得研究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能走得更远。当这部分学生有能力后,自身也将成为优质校友资源的一部分。

四、结 论

校友参与模式通过校友资源让学生、企业、高校三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通过校友参与模式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容易通过校友推荐进入相应的企业。一旦这些人才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又会再次变为优质的校友资源回馈母校。因此,校友参与的培养模式对企业与高校间信任感的建立,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友资源维护与开发等三个方面都产生良性的促进作用。这一模式极大提高了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的融合度,为现代高校今后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校友导师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风采
V eraW an g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