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添光彩,贾家庄村蹚出新路子
2021-03-04于天歌
于天歌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提到山西,很多人脑海中都能响起《人说山西好风光》的优美旋律。但少有人知的是,这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创作于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烽、西戎、乔羽、孙谦等文艺工作者都曾来到贾家庄村采风,创作出众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为这座村子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更用深刻且持久的文化力量影响着这里的发展与变迁。
近年来,贾家庄村立足于自身文化资源,蹚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造林绿化千家村”“中国最美生态旅游村镇”“全国全民健身户外营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金字招牌收入囊中。如今,贾家庄村不仅建起了贾家庄益智图书苑、种子影院、新浪潮书店、文澜苑作家村等文化空间,还举办了86358电影短片交流周、吕梁文学季等文化活动,更在贾街、文创园、生态园等项目的助力下,将文化旅游发展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为贾家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增添了新的光彩。
贾家庄村的故事,拍出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贾家庄村位于“吕梁山东麓,汾河水西畔”,全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00人。初入贾家庄村,宽阔整洁的马路和鳞次栉比的楼房映入眼帘。身处这座现代化的美丽乡村,很难想象得到,这里曾是山西省最贫穷的村落之一。
在贾家庄村史馆中,记录着一首描写当年贫穷生活的民谣:村西湿泽村东干,村南村北碱荒滩。春天返碱白茫茫,夏天雨涝水汪汪。村中只有三件宝,甜苣柳芽芦苇草。
新中国成立前,贾家庄的4000多亩土地中,有2800亩是盐碱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大多数村民挣扎在饥饿线上。1954年,为了填饱肚子、不再挨饿,一场决定全村命运的改碱治水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贾家庄村“男女老少齐动员,白天黑夜连着干”,硬是用了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逐渐地逼退碱魔、拔掉穷根。1965年,贾家庄村平均亩产达到816斤,成为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产量跨长江的村庄,被树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贾家庄人用勤劳和智慧摆脱了贫穷,而这种“不信命、不认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驻村作家马烽。1959年,马烽以贾家庄村的故事为基础,创作了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这部影片由苏里执导、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讲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带领家乡父老乡亲开山引水,并在劳动中实现理想、增长知识、收获友谊和爱情的故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受欢迎的农村题材影片之一。片中主人公高占武的原型——贾家庄村村民武士雄至今健在。提及马烽,已经90多岁高龄的武士雄总有说不完的话,他回忆道:“老马在我们村里哪里像个大作家,就跟普通的农民一样,抬腿就能上炕盘坐,讲故事、拉家常,说话逗趣得很,大家从不把他当外人,村里有人吵架去找他评理,遇到难办的事情就找他出谋划策,村民都亲切称呼他为‘咱村老马。”
马烽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要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更是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其作品可以称为中国农村历史的风雨表。1952年,30岁的马烽来到贾家庄指导生产实践、体验生活,并将这里视为他一生的创作基地。马烽曾说“我不相信灵感,我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乡土滋养下,他创作了《孙老大单干》《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马烽去世后,贾家庄村民自发为“咱村老马”修建了纪念馆。纪念馆内,坐在藤椅上的马烽塑像,一只手轻靠扶手,另一只手悬在胸前,仿佛正与来者交谈。通过一张张黑白照片和一页页手稿,依旧可以领略到这位人民作家的创作热忱。
1959年,马烽邀请好友乔羽为正在拍摄的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创作插曲。接到邀请后,乔羽倍感压力,因为影片上集插曲《幸福不会从天降》由马烽亲自创作,“櫻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的旋律已广为传唱。来到贾家庄后,乔羽担心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眉头便没有舒展过。导演苏里知道后,特意停下剧组的拍摄工作,带乔羽在村里散心,和乡亲们在田间地头交谈。不出几天,乔羽有感而发,创作出至今传唱不衰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如今,在文澜苑作家村外,依旧可以看到乔羽亲笔书写的这句话:山西汾阳贾家庄,是我当年创作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的地方,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讲的正是当年贾家庄村的故事。
传唱 提到山西,很多人脑海中都能响起《人说山西好风光》的优美旋律,这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正是创作于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
不止如此。孙谦在见证贾家庄村人团结一致、实现共同富裕的情景后,与马烽共同创作了“新时期农村电影三部曲”——《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姨们》。西戎曾在贾家庄村长期写作,创作了《纠纷》《一个年轻人》《丰产记》等广受赞誉的小说作品。一代文豪郭沫若来到贾家庄村,被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景象所感染,挥毫写下“杏花村外贾家庄,红旗高举在汾阳”的赞叹。著名作家谌容在青年时期深入贾家庄村体验生活,沉淀十年后创作了长篇小说《万年青》。
镜头捕捉了村民的喜怒哀乐,音符谱写了山河的美丽篇章,文字记录了村庄的光辉岁月。贾家庄村,由此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种子影院,看最热门的电影大片
1983年至1993年,贾家庄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创办了20多家企业,村集体企业固定资产由最初的50万元发展到5000万元。1995年,时任贾家庄村党总支书记邢利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殊荣的邢利民干劲十足,他想继续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与调研,邢利民提出要在村里建设年产10万吨的特种水泥厂,但村民们却认为这个项目投资大,风险也大。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邢利民在党员干部会上宣布:水泥厂如果办成了,全部归集体;如果失败了,一切债务由他承担。经过18个月的艰苦鏖战、拼搏建设,水泥厂正式投产,效益也很快显现。在工业的强劲拉动下,贾家庄村的集体经济迅速壮大,一跃成为老先进焕发新活力的典型。一时间,风景这边独好。
时间的指针从未停止,社会的发展也总会带来新思维与新理念。带领贾家庄村实现物质富足后,邢利民开始了新的思考:乡亲们富了,不愁吃不愁穿,接下来的日子又该怎么过?难道农民活一辈子就为了一张嘴吗?在反复思考这些问题后,村两委班子在2015年做出了全村人想不到、多数人想不通的决定/关停村里的支柱企业特种水泥厂。村干部们掏出心来向村民解释:“关掉水泥厂谁都心疼,可每天生活在有污染的环境里,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今后,咱们要转变思路,找回绿水青山,改善村容村貌,努力建设文化村、旅游村。”
之后的5年時间里,曾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贾家庄村,开始探索“乡村”与“文化”碰撞的无限可能。这座几乎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光彩夺目的村庄,再次推陈出新,蹚出了一条文化发展道路,成为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文化乡村范本。
走进种子影院,售票处陈列着《我和我的家乡》《夺冠》《姜子牙》《金刚川》等热映电影的海报。在绝大多数乡村仍旧没有电影院的今天,贾家庄村的村民即使不进城,也能看到时下最热门的电影。在老年活动中心,已经70多岁的村民贺宝英说:“几天前我们老同志们就去看了《八佰》,这部片子看得我很揪心。”村党委书记邢万里说:“最近我看了《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让我几次落泪,我打算组织广大村民免费观看。”
贾家庄村的村民不仅爱看电影,更爱聊电影,聊的还都是时下最热门的电影。正如“种子”这个词语所蕴含的美好寓意那样,种子影院在贾家庄村的土地中埋下了一粒文化的种子,不仅让电影融入乡村生活,成为村民触手可及的文化产品,更让电影文化在乡村的沃土中落地生根。金秋十月,走在贾家庄村的乡间小路上,电视剧版《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正在拍摄,贾家庄人不仅是镜头下的剧中人,更是美好生活的剧作者。
“乡村798”:水泥厂变身文创园
2017年,邢万里从老一辈贾家庄人的手中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成为贾家庄村党委书记。邢万里曾说道:“我的父辈们用农业的办法、工业的办法,带领全村人民走向了小康之路。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村里,感受到中国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所以我想带领村民走上文旅致富道路,既要‘鼓了口袋,也要‘富了脑袋。”在邢万里的带领下,贾家庄村的文旅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同年,贾家庄村将停工停产的水泥厂改建为文创园。轰鸣的工业器械成为装置艺术品,老旧的工业厂房变成文化空间。这座“乡村798”,妥善保护了曾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工业遗存。曾经的水泥厂工人任春花,如今转变身份,成了文创园的讲解员。已经60多岁的任春花,每天一大早就来到文创园,像打扫自己的房子一样,精心维护老厂房的卫生。如果有游客前来参观,她便立马打起精神,为游客讲述贾家庄人民大干18个月建起水泥厂,励精图治18年为村里积淀雄厚财富的动人故事。如今,将这座由煤磨车间改造的展览馆命名为“1818恒记”展览馆,意为“永恒的记忆”。曾经的水泥厂,承载了村民们劳动的记忆、致富的记忆;而如今的文创园,将承载乡村文化的记忆、美好生活的回忆。
村里有了文化空间,更要有文化活动。每年8月,86358电影短片交流周都会如约在文创园举办。短片周通过集中展示世界各地优质的华语电影短片作品,发掘、发现更多有创造力与潜力的青年电影工作者,也让观众寻找到活泼、新鲜的华人影像。2020年,共有1400多部影片参加了交流周,上千名电影人齐聚贾家庄村,在这里找到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
2019年,贾家庄举办了首届吕梁文学季活动,莫言、余华、苏童、韩少功等40多位作家从书中走了出来,探讨“从乡村出发的写作”。8天时间内,吕梁文学季举办了大家演讲、学术对话、校园日、写作工坊、诵读会、图书市集等35场文化艺术活动。在诵读会上,作家与村民一起重温了山西籍作家隽永的文字,包括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吕新的《下弦月》、葛永平的《白云生处》、田东照的《黄河在这儿转了个弯》,在诵读与聆听之间,文字流进了村民心中,文学走进了乡居生活。预计再过9个月,贾家庄村将建起新的文化地标——寄宿制民办学校令才腾飞实验学校和山西电影学院,它们的建成,将为贾家庄村的文化版图再添新的内容。
在文化的影响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会在农闲时走进新浪潮书店,通过阅读充实自己的头脑;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开始关注穿着打扮,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村里的老旧厂房变成文创园区,不能种庄稼的土地改建为休闲广场,贾家庄村带着新思维和新理念,走上了成为文化村、旅游村的道路。未来,贾家庄村将打出组合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发挥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