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1-03-04温璧君
温璧君
比较式阅读就是将两篇或多篇课文加以比较,寻找其中的相似或者相异之处,使学生获得更多有益的信息。比较式阅读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跳出文本,通过比较不同文本的结构,发散思维,掌握题材、体裁、素材的综合运用规律。
一、题目比较
文章的题目常常被当成文眼,足见题目对一篇文章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学生在阅读时第一眼就可以通过题目来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于用于比较的两篇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从中找到两者之间的异同。在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花的学校》这两篇课文时,学生就可以先比较两篇课文的题目。它们的相同点很明显,两个题目都指向了学校这一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所,可以说是从对象或者地点的角度来拟题的,由此能够大致确定两篇课文在内容上应该都与学生学习有关。当然,我们进一步比较题目就会发现,两篇课文的题目存在明显的差别:一是学校前面的定语不一样,前一篇“大青树下”清楚地体现学校的标志物——大青树;后一篇“花的”修饰语让人有十分新奇的感觉,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小朋友,“花的学校”里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花呢,除了花还有什么……再继续比较的话,还有更深入的区别,“大青树下的小学”里都是一群怎样的孩子来学习呢,在这样的小学里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呢,这些学生与大青树有没有关系呢;“花的学校”里有没有琅琅的读书声,可不可以来一场球赛……这些都是由题目比较引起的一系列思考,能够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文本。更重要的是,这两篇课文的题目,还可以给学生以启发——模仿题目拟题,开展习作练习活动,如《小河边的小学》《半山腰的小学》《树的学校》等,让人一下子就能够看出题目所指向的写作对象,能够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眼球。
二、结构比较
如果只看一篇文章,有时候看不出很明显的结构特色,如果将两篇以上的文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文本在结构上的特色就显示得很清楚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两篇童话故事,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将两篇童话的结构进行對比,学生很快就能够发现:《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连续擦燃火柴时产生的不同幻觉,每一次都能够体现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但那只能是一次次幻想的破灭,悲剧就发生在这种美好的幻想之中,给人强烈的内心冲击力;《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每次老屋说“我要倒下”时总有前来求助的人,让老屋再坚持一段时间不要倒下,老屋总是满足对方的要求,就这样,老屋在一次次帮助别人的同时,似乎也忘记了自己想要倒下的事情,这就是爱心的力量所在。经过比较,学生看出了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实际上就是一种反复结构。这种结构在童话故事中经常运用,目的是用来表现童话的丰富想象,使最终的结果更有感染力。
三、列表比较
进行比较式阅读教学的时候,有时候学生很难一下子就看出两篇文章内容上的异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相关内容、表达方法等方面列表格比较。如《跳水》和《“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两篇小说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前者是俄国的托尔斯泰,后者是法国的雨果,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都是船长,而且都有关键情节——船长在关键时刻提出“开枪”。很明显,这是阅读的过程中值得比较的内容。但是,教师如果只是泛泛地让学生借助阅读进行比较,学生可能难以抓住重点进行比较。对此,教师可围绕“船长开枪”,从相关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方面设计表格,供学生在阅读中参考。这样一来,学生通过集中研读两篇课文中与开枪有关的内容,将表格填写好之后,再进行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比较,逐渐弄明白了两篇课文以相似的关键情节来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下令开枪,枪口对着的将是不守纪律的人员,目的是保持救援秩序,争取时间救出船上的所有人,体现的不仅是镇定,更是威严和信心;《跳水》中船长开枪对准的是自己的闹出危险的儿子,目的是逼迫儿子按照自己的要求跳进海里以达到救命的目的,体现的是急中生智。
应该说,用来开展比较式阅读的方法还有不少,关键是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需要善于挖掘不同文本中可用于比较的内容,让学生在比较中对阅读对象获得更清晰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