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莉:冰雪中拍照,先给自己充好电
2021-03-04高益涵
高益涵
有人说,摄影记者是“体力活儿”,劳累辛苦可想而知,那体育摄影记者可以说是“重体力活儿”了,女性体育摄影记者寥寥无几。新华社体育摄影记者王丽莉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她看来,在热爱的事业面前,以性别来区分摄影师是不恰当的,“我们不会因性别限制自己,而是以职业来要求自身”
王丽莉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新闻摄影方向,同年进入新华社摄影部体育照片采编室工作。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任伦敦分社摄影记者。参加过夏奥会、冬奥会、世界杯、亚运会等大型综合赛事和足球世界杯,田径、游泳、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单项世锦赛,温网、澳网和法网等大满贯赛的摄影报道工作,是新华社也是国内第一位有资格全权采访报道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英超)的摄影记者。荣获“全球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称号、中国新闻奖、人民摄影“金镜头”等奖项。
对话王丽莉
你都拍摄过多少种冰雪类的体育项目?
王丽莉: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冰壶、冬季两项(由越野滑雪和射击结合在一起的竞赛项目——编者注)、越野滑雪、单板滑雪,等等。
你在拍照前会做哪些准备?
王丽莉:硬件上要准备好相机、镜头、电池、其他拍摄辅助配件、稿件传输相关设备、网络、通讯工具; 也要自己做功课,确认赛事、项目、运动员、重要人物、拍摄新闻点、场馆场地踏勘、拍摄位置、稿件说明预制、与编辑部沟通发稿方式与节奏,等等。
请为我们介绍一下拍摄一场冰上体育比赛的工作流程。
王丽莉:每一场比赛由于发稿模式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工作流程。准备工作是其中基础的第一步。
就以2019年3月21日在日本埼玉县举办的花样滑冰世锦赛双人滑决赛为例。在这场比赛中,没有现场编辑和即拍即传设备。由于之前已经有一些场次和热身备战的拍攝,我对场馆光线、拍摄位置的选定、发稿网络等都提前了解。相机和镜头的选择也会有判断和取舍。在拍摄前,摄影记者要深入了解所有进入决赛选手资料、夺冠热门和所有中国选手实力、节目情况等。这一场决赛,中国选手隋文静和韩聪是夺冠大热门。在拍摄前,还要与编辑部进行发稿节点的沟通,由于日本与北京时差一小时,抢发稿件是关键。按照比赛进展,边拍摄边选片,适机传稿。
拍摄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的注意事项?
王丽莉:我觉得除了要注意安全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技术上色温、拍摄光线的把握,以及自身体能的维系、身体保暖、相机保暖与保护等。
你在拍摄中都遇到过哪些困难?你都是怎么克服的?
王丽莉:或许我是那种吃完苦也就忘了的人吧,印象稍微较深的是体能问题。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拍摄冬季两项,由于场地遥远,头一天拍摄花样滑冰结束较晚,返回宿舍,可能睡了不到两个小时,再出发赶去冬季两项的场地,坐三次班车,再坐缆车然后再转坐班车抵达赛场,但由于天气不佳无法比赛,等待了8 个多小时,晚上才开始比赛。这期间很疲惫,对于体能的要求和见缝插针睡觉的能力要求较高。
请与我们分享一次难忘的拍摄经历。
王丽莉:每一次都值得纪念,都有收获。或许上面那个经历,由于过于折腾所以印象较深。
你在拍摄中会用哪些器材?会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吗?
王丽莉:全套佳能。会用Photoshop进行符合规定的简单处理。
你希望你的照片给观众带来什么感觉?
王丽莉:希望通过图片记录下的这些瞬间都是有(新闻)价值的,能偶尔给观众带去感动就很好了。其他并不敢奢望很多。不可回避的是,拍照确实是个人化行为。“相由心生”希望观者能通过照片感觉拍摄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会参加到冬奥会的拍摄,你觉得自己还有哪方面不足?
王丽莉:继续锻炼体能。参加冰雪运动。有机会能多拍雪上项目。
对于拍摄冰雪比赛的摄影爱好者有什么建议或者忠告?
王丽莉:当然是安全第一,先了解规则与常识再进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