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提升纺织行业核心创新能力
2021-03-04吴迪
吴迪
过去的2020年,纺织行业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影响和外部环境压力,在复工复产转产中表现突出,保持了稳步回升的态势。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在多个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走向深化,在新形势下发挥了明显的引领优势,突显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信息化在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纺织工业无疑是一次综合考验。尤其是第一季度,一些纺织企业走在防控疫情第一线,口罩、防护服生产一直开足马力,全力投入。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复工复产逐步提上日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纺织企业采取的“机器换人”措施,为应对复工复产员工不足、劳动力短缺创造了条件;纺织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远程运维服务能力,即通过互联网开展远程故障诊断与咨询、专业维修等服务功能,有效缓解了人员出差不便的问题;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及时调整和重建因疫情出现问题的供应链,保证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可以正常运转。
新形势下,各级政府部门为深化落实产业政策,加快新动能引领,加大了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项目的支持力度,2020年纺织行业在多个领域获得了支持。
国家智能工厂技术改造项目共支持纺织行业项目23项,包括安徽华茂、江苏大生、山东康平纳、福建华宇、愉悦家纺等排头兵企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中,北自所、赛特环球、杭州开源、宁波圣瑞思等技术开发商入选;在工业互联网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平台招标中,纺织信息中心牵头的项目组中标;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评选结果公布,中纺协(北京)检测公司、上海七彩云等平台位列其中。
智能化在纺织各环节均有突出表现
近年来,棉纺织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尤其在智能化纺纱环节,在整个纺织信息化中表现突出,无锡一棉、山东华兴、江苏大生、安徽华茂、武汉裕大华等一批大型企业走在了行业前列。
2020年,魏桥集团与东华大学合作完成了智能纺纱工厂项目,分两期建设了智能化全流程纺纱生产线,构建了大数据平台,支撑先进的装备体系,创新开发了无缝化纤维区域物流系统、全流程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和智能化运行与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国内前期智能化纺纱系统,实现了智能纺紗工厂的示范。
同时,服装智能制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已初步形成了包含测体、设计、试衣、加工的自动化生产流程及检验、储运、信息追溯、门店管理等在内的信息化集成管理体系。
海澜之家的智能裁剪系统实现了面向服装个性化定制和团体定制的大规模二次精准裁剪方案,其中由智能化裁床、投影系统等辅助装置组成的数字化光影复合裁剪系统,根据投影角度和不同面料层厚模型对投影光进行补正,实现不同款式,不同批量订单的混合裁剪。系统满足了年产500万件的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对于提高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水平作用显著。
实际上,印染行业的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对于提高纺织品面料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提高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有着关键性作用,在此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常州宏大公司推出了新型智能在线克重仪,实现了克重实时在线精准测量,及落布门幅的在线检测,解决了行业内人工刻盘称重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确保产品质量,降低生产过程损耗,与密度检测自动超喂控制系统配套构建了闭环目标克重控制,可以支撑印染全流程实现智能制造;杭州开源公司牵头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项目“染整智能设备与制造系统间互联互通及互操作标准研究与试验验证”2020年10月通过验收。项目既能用于新印染厂建设,也能用于老厂改造。
强化智能制造“助推器”作用
2020年底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2019)》指出,预计到2025年,通信、轨道交通、输变电、纺织、家电五个行业将整体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成为技术创新的引导者。这也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纺织信息化的新目标,就是推动整个纺织工业核心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高端引领作用。
当下,智能制造在纺织行业已经形成许多试点示范,在降低人工依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配置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优势。新形势下,要重点培育试点示范企业,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加快服务型制造转型步伐,开展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的建设,推动企业的智能化升级。
一是大力研发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针对智能制造流程中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化车间/工厂、智能服务的开发和应用,突破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区块链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成重大科技成果,提高我国纺织智能制造自主创新水平。
二是着力提高面向各个行业的智能制造的产业化水平,推动装备、自动化、软件、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企业协同创新,推动纺织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逐步形成纺织各个领域龙头企业先行推进、一大批定位于细分领域的“专精特”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
同时,纺织行业2021年的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要面向重点领域打造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的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建设和完善工业互联网技术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