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影像诊断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

2021-03-04张丽娜王丽君刘爱连张维升刘铁利康建蕴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3期
关键词:医学影像影像学医学

张丽娜,王丽君△,刘爱连,张维升,殷 路,刘铁利,康建蕴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2.大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 SCRIVEN于1967年提出,与总结性评价以提供最终分数来评价教学质量不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最终达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其核心要点是“反馈、鼓励、指导”[1]。目前形成性评价在我国已经有应用于系统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内科护理学、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和外科实习等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在影像学教学中参与较少[2-6]。医学影像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学生在理论授课之后进入的实践教学阶段是其未来迈入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的重要过渡阶段,因此有必要结合形成性评价和医学影像学教育的特点,探讨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应用价值。

1 医学影像诊断实习教学评价现状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学科。医学影像学实习阶段的实践教学是对其多门学科的理论教学(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内外妇儿等多门学科)与医学影像诊断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是未来进入真正临床影像诊断的关键时期和必经之路,既是既往学习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学生医德医风、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培训的重要阶段[5]。

长期以来,终结性评价主导着医学教学,这类评价只是对教学效果的结论性评价,无法指出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为今后的教学指出方向,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提高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存在欠缺。目前,传统影像诊断实践教学对岗位胜任力等的评价不足,严重滞后于目前临床影像诊断快速发展及对具有综合性影像人才需求的现状[5-6]。单一的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的“讲课-实践-考试”教学及总结性评价模式,缺乏灵活多变的多样教学方式,对分析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欠缺,使学生实践中兴趣、动力不足,因此,应对医学影像诊断医学生以培养临床思维为核心,提高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考核[7-8]。

2 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影像诊断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教与学而进行的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改进,强调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旨在通过经常性的测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形成性评价中不仅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线上、线下的方式),评价的主体也多样化,如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等。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特点,也是形成性评价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即通过不断找到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反馈,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9-13]。

2.1形成性评价体系具体内容 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实习教学的目标及任务,结合本教研室自身情况并发挥科室优势,评价设定内容包括平时实习报告书写评价(包括数量、质量)、学习笔记总结、阶段性测试、实习阶段理论课培训表现、出科理论考试,以上内容分别占评价体系一定比例,合计100分。考核内容主要涵盖学生平时早会诊和讲课活动出勤情况,日常工作情况(包括出勤、工作态度、沟通能力等)、影像诊断及临床知识掌握及综合运用情况、影像诊断分析与逻辑思维等。其中增加的形成性评价比例为50%,包括学生互评占5%,实习导师及指导教师评分占10%,学生网络制作小笔记占5%,阶段性考核占10%,工作量占20%;出科前的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各占25%。

2.2形成性评价具体实施步骤 (1)学生实习期间按照轮转影像科的时间,分成小组,设置组导师,负责日常及实习工作、学习的指导教师。(2)小组学生完成影像科轮转实习后,在出科前填写实习小组互评表。(3)实习导师和轮转期间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日常表现给予综合评定。(4)科室定期组织对影像诊断实习学生进行授课,着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以临床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小组合作学习(TBL)为主,并适时结合讨论、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完成实习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记录学生参与情况评分,学生对教师打分、反馈。(5)学生日常完成小笔记,组导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笔记讨论,并把笔记书写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6)定期(第4周)学生填写教师(包括组导师)评价表,把学生反馈情况及时与相应教师沟通。(7)实习中期进行网上病例考核,具体情况反馈给相应导师,导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调整。(8)所有学生完成实习后,统一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主要为阅片考核,考查学生实际读片及报告能力。

2.3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改进和完善 融入PBL、CBL、TBL及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及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微信等网络技术平台的应用,将学生进行分组,预先布置讨论病例,课上以学生为中心采取问题剖析、案例分析的形式丰富培训课堂内容。设立实习小组组导师制,建立微信群,保证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受限制,发挥“导师制”作用,有助于“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充分利用基于微信平台的阶段性测试平台,实习中期对学生通过病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考核,利用网络平台要求学生完成小笔记,并与大家分享,教师需及时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科学合理地分析、改进并在下一阶段实施,形成“反馈-分析整改-实施-再反馈”良性循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改进和完善,在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下,逐步探索简便、科学、有效的影像实习教学模式及评估方式,如在学生初写影像报告时,教师作为审核医师应全程跟踪评价并及时指导反馈,通过“一对一、一对四”等“小班授课”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意见反馈实时结合,促使学生自我提高,通过不断优化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目的。面向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影像诊断学生,指导教师可参考临床科室采用的SOAP评价量表进行指标上的修改和补充,以期更好地完成形成性评价的考核。

2.4形成性评价的效果检验 利用形成性评价体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正确认识自己,既能学习影像诊断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获得培养融入团队意识、医德医风等岗位胜任力的能力,为今后的继续深造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又可以促进教师及时了解在教学中的不足,实时改进调整,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最终,通过师生间良性互动建立有效的反馈和激励机制,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主动性,对学生的培养达到真正的“授之以渔”,从而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近5年本教研室在保留了既往部分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指标基础上,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性评价指标和方案,完成了对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本科实习阶段在本科室的学习评价,历届学生的整体实习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

3 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影像诊断实习教学中的思考与前景

在形成性评价的运用过程中,作者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评价方法和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去伪存真”,确保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2)需要提高师资力量和激发教学热情。形成性评价是学习过程的评价,“反馈、鼓励、指导”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支持,实习教学的指导教师主要为临床一线医生,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要完成带教工作,势必额外付出精力和时间,对教师实习带教工作的鼓励和奖惩制度也需要完善和改进。(3)重视学生的反馈和学情分析,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和掌握的知识体系不同,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不一,通过形成性评价希望达到“鼓励”和“扬长避短”的效果,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难题。

在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通过引入形成性评价,打破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可充分实现临床实践中综合理论知识的能力考察,同时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过程中,注重和谐人格等全面的素质教育,能够充分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为岗位胜任力等全面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医学影像影像学医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出版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正式出版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