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园行动
2021-03-04周红玫
Foreword
前言
总策划:周红玫
“四十载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奋进”“走向新校园”——“新校园行动计划” 暨“8+1建筑联展”,向深圳特区四十周年致敬!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联合福田区发改局、教育局、建工署、住建局,以及各代建企业等,于2018 年1 月正式发起“新校园行动计划”,面对当下深圳城市发展的迫切问题,着力构建新型设计管理机制,以广邀优秀建筑师、教育家和社会各界多方互动的创新实践,积极回应城市中心高密度校园的爆发式需求。
“新校园行动计划”秉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特区精神,打破常规思维和惯性做法,采用一种“建筑实践展”的创新机制,邀请七位国内著名建筑师/ 学者组成策展委员会,在个案探索的基础上,推出“8+1建筑联展”。凭借策展人卓越的专业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保障联展的高水准和前瞻性,吸引了全国众多优秀建筑师参与并完成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校园设计方案。面对严苛的场地条件,在满足学校高容积率要求、提升教学空间品质,以及回应周边高密度城市环境诸多层面,以极具创造性的策略与路径做出了积极可贵的探索。相关设计成果、组织实施过程,以及后期的持续研究与评估,对未来中国城市高密度校园建设、教育改革、城市发展、社区建设以及设计产业也将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新校园行动计划”自发起以来,已产生巨大影响力,有数十家重要媒体做数百篇报道,通过百度搜索“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 建筑联展”有近500 万条搜索结果,并且“新校园行动计划”已经有百度百科专属词条;从2018 年年度启动至今,“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 建筑联展”先后被光明日报、光明网、人民网、中新网、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周刊、南方都市报、南方网、深圳商报、建筑学报等权威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追踪报道,影响力触及教育、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诸多领域,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校园建设倡议和建设思想平台。
“8+1 建筑联展”不仅仅汇聚了中国设计力量,同时也致力于公众参与,共谋、共建和共享,旨在快速建造过程中集聚智慧,以呈现校园设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着意鼓励使用者、社区居民及全社会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共同实现卓越的空间品质和高远的文化愿景,以制度创新对高品质公共建筑的遴选与实现提供持续性保障。
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新校园行动计划”已有丰硕的成果和不断的实施推进。“高密度校园创新样本”红岭实验小学于2019 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投入使用后迅速爆红,成为“现象级”校园。2018 年以梅丽小学为典范的三所校舍,开创崭新的“校舍腾挪模式”,为破解城市学校改扩建难题提供了全国首创的“福田样本”,腾挪校舍模式得以推广。“新校园行动计划”受到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全国各地校园建设主管单位的调研取经也络绎不绝。
本次展览是对“新校园行动计划”的首次完整记录和公开展示。我们以三个相关核心创新事件——红岭实验小学实践、“8+1 建筑联展”以及腾挪校舍为代表,向专业界及公众呈现出一幅新校园行动的全景图,展现参与建筑师如何以建筑学专业的智慧、热情和坚守,为以往效率至上而失却童趣的校园范式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想象。这些尝试早已超越单纯的功能和美学,它们重新定义了高密度校园、赋予教育以新的含义,更致力于在我们生活的超级城市中锚入与呵护一方方人文精神的场所。
诚然,我们的探索只是起步,新校园要走的路仍会充满艰辛。我们希望展览能引发更广泛的思考和讨论,推动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创新探索,以期为高密度城市中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及自然人文精神的新校园建设、可持续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及高效优质的设计管理提供改革创新的思路。
Program List
参展项目
?
Outline
概要
1.行动历程
•“8+1”前奏
2018年8月9日:红岭实验小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2019年2月1日:石厦小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2019年6月24日:梅丽小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8+1”建筑联展
2017年7月26日:“安托山小学(现更名:红岭实验小学)设计提案评审&集约土地下的学校设计模式探索工作坊”举行
2017年11月:石厦小学、梅丽小学完成设计工作坊竞赛
2017年末:开始策划“新校园行动计划”
2018年1月中:“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策展委员会成立
2018年1月28日:确定了“8+1”建筑联展关于校园设计的七点倡导原则,并确定了简案提交要求
2018年1月31日:“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公告正式发布,报名征集开始
2018年1月:红岭实验小学动工
2018年2月7日:“8+1”建筑联展报名结束,89家设计机构的报名
2018年2月9日:“8+1”建筑联展资格预审阶段(第一批和第二批学校)结束,24家机构入围
2018年3月9-11日:“8+1”建筑联展首次评审会议举行,6家机构入围福田中学项目;第一批四所学校决出入选机构进行深化方案设计
2018年3月30-31日:“8+1”建筑联展第二次评审会议举行,第二批四校决出入选机构;福田中学进行第一次简案评审,从6 家入围机构中选出3 家作为入选机构进行深化方案设计
2018年4月25-26日:“8+1”建筑联展第三次评审会议举行,最终从福田中学的3个深化方案中选出最终入选机构,至此,所有参与 “8+1”建筑联展的校园均确定了最终入选机构
2018年8月:福田贝赛思双语学校竞赛举行
2018年8月11日:新沙小学动工拆除
2018年8月20日:新洲小学动工拆除
2018年10月:石厦小学动工
2018年12月30日:梅丽小学动工拆除,现已完成结构部分施工
2019年1月1日:福田机关二幼《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2019年3月19日:新沙小学、新洲小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2019年4月22日:景龙小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2019年9月:红岭实验小学竣工
2019年11月:景龙小学动工
2019年12月12日:红岭中学初中部动工
2020年6月5日:红岭中学石厦校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2020年7月:人民小学、红岭中学高中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2020年8月28日:新洲小学整体移交
2020年9月:福田中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贝赛思双语学校发方案审查意见书
2020年10月:石厦小学建设完成
2020年10月30日:“走向新校园: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8+1建筑联展”开幕
2021年4月:预计梅丽小学建设完成
•校舍腾挪
2018年1月8日:校舍腾挪计划启动
2018年1月12日:建设及腾挪计划沟通商议
2018年2月:腾挪校舍用地方案和空间计划草案通过
2018年4月:由深圳元远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梅丽小学腾挪校舍开始建设
2018年底:梅丽小学腾挪校舍、石厦小学腾挪校舍等三所校舍相继落成,开创崭新的“校舍腾挪模式”
•“8+1”延伸板块
2018年1月30日:深国交新校区动工
2018年10月23日:福田外国语小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2018年12月13日:深国交新校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2019年6月19日:福田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动工,正在施工中,至主体二层
2019年8月20日:福强小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
2020年8月:深国交新校区建成
2.“新校园行动计划”特倡导以下设计原则:
1)致力于以环境激发学习和交流
2)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境
3)将场所发展为师长、伙伴外的第三教师
4)呈现社区记忆,拓展地方历史
5)促进校园自治、开放与共享
6)强化空间的灵活自主与多样性
7)建造安全舒适、真实自然的建筑
Challenge
难题
1.移民都市
福田作为深圳首善之区,同样也是最大的移民之区。
2.人口规模
深圳非户籍人口大约是户籍人口的3倍。
3.年龄结构
福田区人口中,20-34岁年龄段比例最大,也是为人父母、最需要教育配套的人群。
2020年,深圳的基础教育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10月10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央视的《对话》节目访谈中说:“未来的五年,深圳会新建、新提供74万个学位,要投入4000、5000亿,把新来的或者是在深圳出生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做好”。
王伟中在访谈中还表示,“深圳学位供给压力较大,最近3年已投入约2200多亿元规划建设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学校”,“目前已大致解决了孩子的入学问题,将进一步研究如何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4.学校之缺
深圳福田区正处在新一轮的中小学校建设高潮中。2017年,根据教育局和规划局福田管理局数据,教育局当年即计划拟申报改扩建学校38所,拟申报新建学校10所。而为实施“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建成全民小康社会”的十三五计划目标,全市提出了“74万新学位”的工作要求。如果按照每间3000学生的容量,大约需要新建247间学校。这惊人的数量需要在5年内完成。
5.发展之踵
6.指导全国的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亦称“建筑设计标准规范”,它是各类工程设计基本依据。它主要由地处北京的各部门协调制定,对全国各地的建设都有着指导。工程建设中的技术管理以及设计标准化深受它的影响。
7.深圳地理及发展的特殊性
岭南地区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导致了不同于北方地区的十分独特的建成环境。地方性的建设活动时常与全国性的规范产生冲突。近年大湾区人口飞速膨胀,所产生的高密度城市环境,更加剧了这一冲突。
8.容积率还可以再高吗?
容积率是指建设红线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与净用地面积的比率,是衡量建设用地强度的重要指标。在城市核心区域寸土寸金,容积率动辄接近10,集聚的人口数量惊人。而城市中小学、幼儿园用地容积率仅为X,如果无法合理突破,便意味着需要提供非常之多的中心区域土地用于学校建设。
9.运动场只有固定形状占用地面吗?
田径与足球场往往占据校园最主要的室外空间。它们不仅是体育运动区,还常是学校的公共交往和绿化空间,更是紧急避难场地。规范对体育场的大小、朝向都有要求。但运动场只有一种标准形态吗?它的功能能否被分开、分散布置呢?它能够悬置么?
10.课室不能超过4或5楼吗?
如课间小学生攀爬超过4层,中学生超过5层,身体的疲劳将会使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教学效果。以二者为界,规范确定了校园建筑层数的上限以及校园建筑高度上限。但如果学生能够就近于平台活动,层数上限以及建筑高度上限能否被突破?
11.各种后退间距可否重新讨论?
规范从噪音和日照的角度对建筑排布密度作出了限制。普通教室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应少于2h,这导致了行列式的格局。为减少噪声,各类教室与教学用房或室外运动场地的距离不应小于25m。这些都使得高密度校园布局难上加难。城市道路所要求的消防退让更加使得宝贵周圈土地大量损失。这些退让能合理减小么?
12.深圳土地现状
深圳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土地空间不足。深圳的全市面积为1990多平方公里。同为一线城市,上海面积6300多平方公里,北京是16800多平方公里。拥有1300多万人口的深圳,陆地面积在中国38个大中城市里倒数第二。这使得深圳人口密度高达6522人/平方公里,是上海的2倍、广州的3倍、北京的5倍。
13.供地优先产业
深圳地形狭长,境内多山,农田稀少,增加土地供应要么需要破壞自然環境,要么需要影响原有使用者,土地的增加也优先投放于产业、商业与居住。在未建成区日益稀少时,增加供应十分不易。
14.土地价值分化
相比较于社会服务性质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与居住开发用地的短期回报较难与长期的价值相平衡。
15.福田土地困境
福田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56平方公里,非建设用地约为22.6平方公里,其中:交通占比30%,居住占比约26%,绿地广场占比14%,公共管理与服务占比13%。以深圳市建设用地供给方式为依据,供应方式以存量为主,且逐年增加。
16.公共设施市多区少
与深圳市各区相比,福田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居于首位,占13.1%;从各类设施的占比情况来看,行政管理设施、文体设施用地比例在全区相对靠前,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地位凸显。由于较多用地贡献予市级中心,福田区教育设施用地相对靠后。
17.建成区相对已满
福田人口密度、建成度也居全市之首,在人口不断增加和建设用地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现状人均设施用地仅为4.89平方米/人,低于《国标》。
18.千校一面
学校设计的僵化,有几个关键的问题环节:
1.不合理、过时的建筑规范(25米间距、教室需四层以下、南北向、日照时间要求...…);
2.教育行政人员和设计单位普遍的以管理和规范角度出发,对校园建筑环境质量与人本学习空间的认识与承诺不足;
3.高密度学校有限的地面无法应付户外活动空间需求,现有规范缺乏三维空间的视野;
4.密度牺牲了大树与自然生态,剥夺了儿童与自然一起学习成长的机会。
——香港大学王维仁教授
19.设计选拔机制封闭
20.教育的本质
学校开始于一棵树下,一个不自觉为老师的人与一些不自觉为学生的人讨论着他们对事物的领悟……于是,空间被建造起来,第一所学校因此产生……最好让心灵回到初始的起点去思考,因为,任何成型组织的活动,在开始的时候,它总是最美好的。
——路易斯·康
21.场所的意义
教育孩子应是一种身教。学习环境就是老师及同伴之外的”第三位教师“。好的空间会成为场所,会激发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它应该在一天的学习过程中变换,允许不同的学习活动出现,并且是可以让每个人留下印记的。
22.能否不一样?
国内外的领先校园设计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室兴起,图书馆正在成为一种复合型的学习空间,分散化、主题性、参与性成为运动空间的特征,校园灰空间赋能于学习,立体式校园丰盛研学环境。学校如生命系统,总是在适应和进化,并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动态关系。深圳新校园应将这种关系以求真求美的方式重组,去实现未来的学习模式?
Mechanism Innovation
机制创新
1.展览即开放
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建设与设计决策的透明度,打破以往仅由小部分政府精英影响项目建设的局面。经过各个阶段的展示,各种人群的参与,达到集思、集智以及集能的目的。经历广泛的讨论与比较,民众也会更加支持设计领域的创新活动。
2.竞赛即文化事件
1)方案精简提交:联展贯彻“精简”的精神,反对目前招标所采用的华而不实的商业性效果图,反对和与设计无关的意象图堆砌,简案成果只包括10张A3尺寸的简册,演示文件鼓励简洁量体模型。通过提倡专业性的图纸表述,强调回归建筑学本体。
2)专业能力呈现:竞赛要求设计师注重复杂问题的清晰解决策略:集中讨论城市关系,注重城市设计策略,具体平、立、剖图以表达清楚为主要诉求。通过审阅专业性的图纸表述,委员会不仅筛选出更优秀的专业设计者,同时也向设计界传递核心价值。
3)方案历时评议:个别项目经历多阶段评审。而入选方案建筑师进行方案深化发展时,需要结合策展委员会的意见,并广泛听取利益相关方建议。过程中策展委员会联合有关部门及使用方再评议,这避免了常规评标“一评了之”、实施“大打折扣”的现象,也保障高品质设计落地。
4)第一名 中标:针对近年来“评定分离”现象,策展委员会一开始就鲜明提出“评审第一名将获得本项目的方案设计任务”。这弘扬建筑学专业公信力和公共价值观,联展因此成为优秀建筑师理想的着陆点和守护神。尽管后期因此还出现诸多纷争,但多数主创建筑师的设计权未再被撼动。
3.联合策展人
顾大庆(香港,建筑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策展委员会联合主席),黄居正(北京,建筑学者、《建筑学报》杂志执行主编、策展委员会联合主席),王维仁(香港,建筑学者、建筑师、香港大学教授),朱荣远(深圳,建筑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策展委员会联合主席),朱竞翔(香港,建筑学者、建筑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孟岩(深圳,建筑师、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曾群(上海 ,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4.工作坊
建筑师扮演设计驱动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需要串接大量专业人士与步骤,并克服诸多困难阻碍。各种专业工作坊在项目的前中期举办,以帮助项目的策划,明晰创新点,也帮助设计师捍卫技术权利。
5.建筑师负责制
建筑师从早期的由业主直接聘任,转变为由代建公司聘任,或者由工程建设公司聘任。这使得设计工作被管理工作或者建造工作边缘化。需要重头确立建筑师的核心地位与权利。
6.从个案到范式
独特的问题可以激发独创的答案。优秀的设计者具备宏观的类型学视界,能以个案带来普适性的影响力,甚至提供新的范式。而采用联展形式,以“8+1”建筑竞赛,摆脱传统审批“一事一议”的制约,既为福田区提供8所中小学和1所幼儿园项目设计,又梳理建立新校园共同理念。智慧的设计者与有远见的管理者互相借力,激发能量,将能创立从设计到组织到管理的一系列范式。
7.巩固成果 快速迭代
福田规划局组织多轮建筑师、学者、教育家等跨界专家研讨。通过对福田区中小学校和建设相关主管部门较为详尽的实地调研,在编制空间规划指引的同时,梳理相关的管理审批、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存在的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推出一系列新尝试与测试,开启了高密度校园设计创新的常态。
8.多方参与 新路共谋
传统公共建设决策方式否定了空间生产在众多环节上的群体协作性质。过于条块切割的项目组织模式又排除了多方协作的可能性,这使得城市发展现实日益逼仄,不同利益群体冲突不休。“新校园行动计划” 邀请两岸三地建筑学者、建筑师、教育家、校方代表、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代建企业共同参与讨论,以公共利益为感召,凝聚成“学术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共同参与到缔造新城市文化的事业当中来。
8+1 Prelude
"8+1" 前奏
发轫——高密度校园类型的前期探索
2017 年开始,福田区加大了普通中小学的建造力度,以应对本区学位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在面对城市土地稀缺的严峻现实情况下,众多学校不得不在原本有限的校园用地内通过加密、拆建进行大幅升级改造。2017 年7 月初,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在审批红岭实验小学(原名安托山小学)的初始报建方案时,很快意识到在学位压力和现行规范的双重制约下,这一量变引发的高密度改造热潮即将在城市中心催生又一批平庸和低品质的校园,而更尖锐的矛盾则来自于教育部门所申报的规划指标对现行规范的巨大挑战。
红岭实验小学超过3.0 的容积率首次昭示了这类项目面临的高密度压力,该项目总建筑面积是传统学校的3 至4 倍,达到设计规范控制的2 倍,几乎难以逾越。对于规划审批部门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这绝不是孤例,深圳大量接踵而至的改扩建项目及未来校园的设计都将面临相同的挑战。“高密度”校园的爆发式需求呼唤全方位的创新实践。
2017 年7 月26 日,以红岭实验小学个案为契机,福田规划局展开了一场由两岸三地建筑学者、建筑师、教育家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创新工作坊,期冀与各界探讨集约土地下的高密度校园范式,共谋高密度校园的类型建构和空间创新之路。
经过十天时间密集的工作,试图探赜索隐的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在三家设计机构中脱颖而出,为红岭实验小学递交了新颖而有前瞻性的方案。定案过程通过高水准的专家工作坊和不同建筑师的方案比选,将各方诉求清晰地空间化、具体化,从而遴选出最合理、最有创造性的方案,适时加以论证及校核指标,寻求具体项目的最优解,动态地化解了规划指标和建筑品质诉求的可能冲突。
在红岭实验小学以及随后的石厦小学、新沙小学等一系列高密度新校园个案的创新设计实践基础上,统观深圳福田区校园建设总形势,福田中小学建设遇到的复杂现实问题,真实映射出高密度增量之下的深圳城市发展的独特性。新一轮中小学校拆建大潮已经来临,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新时期的城市发展、生育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家长和社会各界对下一代成长的新理念和新愿景,都对校园的规模和品质提出了极高要求。这成为福田区全面提升校园建设水平、提升校园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珍贵历史契机。本着“观念先行+制度设计”,福田规划局尝试将个案探索编织成更加完整的行动计划,意图构建出一个公共平台,借助整体的话语效应激发出更多创新能量。
至此,在前期三所学校的成功经验总结之上,更加规模化、系统化地从“个案”到“范式”的尝试呼之欲出。
8+1 Architectural Collective Exhibition
“8+1 建筑联展”——“新校园计划”2018 年首批实施项目
2018 年初,福田区亟待开展设计的8 所中小学和1 所幼儿园项目以输出“新校园计划”的共同理念为诉求,作为“8+1”建筑联展而推出。联展于2018 年1 月31 日发布公告后,集聚了国内外89 家设计单位报名参与。策展委员会在资格预审选择入围设计单位时,确定了如下遴选原则:
1)强调设计前瞻性与项目执行力并重;
2)在文化教育类建筑设计与建造方面有突出业绩;
3)尊重历史,能够在城市中文脉接续与创新;
4)期盼能够在高密度环境中创造新类型的人文环境;
5)有能力在高速变化的城市实践环境中有所建树;
6)新老并重,为新生代建筑师提供更多机会。
4 月26 日,联展最后一次评审,所有参与联展的9 所校园都确定了最终设计机构。作为始终走在中国改革前沿的深圳,“联展”大大提升了其作为“设计之都”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经过85 天不舍昼夜的辛勤工作,联展影响力持续发酵,建筑师参与热情高涨,他们分别通过极为不同的策略与路径,探讨了都市校园高密度发展、新时期的城市校园规范以及通过卓越设计对社会、环境等议题的广泛连接。在真实需求的挤压下,一个个创新的校园建筑脱模成型,深圳中小学设计类型的丰富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正如会议总结中所述:“策展委员会感谢所有设计师短时间内的巨大投入和非凡努力,认为递交的简案深度远超预期,反映了中国设计力量的巨大潜能、深圳设计之都的号召力、新校园建筑联展组织召集工作的卓越。策展委员会十分赞赏简案广泛而有深度的探索,其中涉及城市策略、教育场所、自然生态、社区融合、空间记忆、低能耗环境等议题。评委们一致认为本次联展必将对深圳的教育改革、城市发展、社区建设以及设计产业产生深远影响。策展委员会特别关注设计策略、技术手段与价值理念的连贯性和关联性,强调通过设计技巧一体化解决项目多重难题的能力,赞赏有丰富细腻的空间层次、尊重自然、接续文脉的空间提案。”
Campus Shift
校舍腾挪——“新校园计划”的新议题
2018 年1 月,“8+1”建筑联展正式推出之际,另一个崭新的建筑学议题也在前期困扰项目推进。这9 所学校多为原址改扩建,在长达2 到4 年的校园建设期内需要原地交叉腾挪以轮换施工,这将严重影响正常教学,并存在一系列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隐患,还将严重掣肘新校园空间布局思路。
为使联展不受校内交叉腾挪制约因素的影响,经过紧张多轮的调研和讨论,命名为“诺亚方舟计划”的“异地腾挪”策略横空出世,解决方向也逐渐清晰:利用城市暂时闲置而低效利用的土地或绿地,使用轻型建筑产品,轮动提供高品质的过渡校舍。这种临时的、可反复拆装、可重用的高品质新型轻量建筑系统,是应对突变、更短需求变化周期的最佳建筑类型。
从2018 年1 月8 日推出腾挪计划,2 月腾挪校舍用地方案和空间计划草案得到福田区重大项目教育指挥部的认可,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并赋权企业。2018 年底,以梅丽小学为典范的三所校舍相继落成,开创崭新的“校舍腾挪模式”,为破解城市学校改扩建难题提供了全国首创的“福田样本”。
腾挪校舍模式后续持续发酵,不仅模式得以推广,产品也通过多轮次的项目不断迭代优化。2019 年,深圳龙华区采用梅丽小学腾挪校舍的产品原型,仅4 个多月时间就将城市闲置用地转化为两所轻量易建校园,为该区提供数千新增学位。罗湖区选用该类型可反复拆装的建筑产品作为过渡安置学校,2020 年至少将有两所落成,福田区也计划建设10 所同类型的预制学校。
为更好地总结并推广“福田模式”,深圳市住建局牵头组织了临建项目审批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更具国际视野和前瞻性的政策研究,让行政端与技术端效率匹配,鼓励并帮助创新系统能更顺畅落地、更好地服务快速发展的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