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推动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流的环境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1-03-04吴道友蔡雪琪
吴道友 蔡雪琪 张 菊
(1.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言
据世界银行2021年报告显示,新冠疫情使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5.2%,而伴随着严重受损的经济状况,还有不断增加的失业风险,导致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就业环境愈加困难[1]。
在各国疲于应对新冠疫情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其显著优势,使得中国的经济恢复速度远超其他国家,保证了国内就业局势的稳定,并吸引了大批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归国。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回国求职的海外华人科技人才数量相较于去年暴增70%,人数突破80万。
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其中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人才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海外人才宝藏”。因此,抓住新冠疫情影响下国内外就业环境变化的契机,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流,对于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流的研究综述
科技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战略资源,是树立国际影响力的宝贵财富。据统计,海外华侨华人已有6000多万,分别在世界的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生活。其中,高端科技人才数量近400万,这是我国遗留在外的财富。根据研究目的,本文所指的华人既包括海外的华人华侨、也包括近年来到国外访学求学的访问学者及留学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流问题。
杜红亮等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海外华人高端科技人才回归意愿进行分析,认为其意愿产生主要受人才自身基本状况和精神因素等影响[2]。高子平认为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国发展的意愿较高,职业发展状况及与国内联系的紧密程度等因素是影响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流意愿的最主要变量[3]。鲍威等认为海外高端人才的归国意愿受双向推拉作用机制影响,海外国家和地区对华裔科研人员的排斥、国内学术纽带和亲情纽带等社会网络因素增强了他们的回国意愿;但国内学术发展环境和高校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是阻碍他们回国的重要因素[4]。
在国际移民理论中,推拉理论(Push-Pull)经常用来分析国际移民自身及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推拉理论认为,人才的流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原居地存在的各种消极因素所形成的推力把人才推出原居地;二是迁入地存在着的各种积极因素所形成的拉力把人才吸引过来。人才的流动正是这两股力量在起作用[5]。
由上可见,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流的动机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会从多方面权衡是否需要回国发展,但其与中国割裂不开的关系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就业环境的对比是影响其回流意愿的现实考量因素。
三、新冠疫情对国外就业环境的影响分析
目前,新冠疫情在国外仍未得到控制,对全球经济活动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抑制了全球范围的进出口贸易,诸多新兴制造产业的产业链遭受严重打击,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甚至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将出现新一轮的重新洗牌,导致我国海外华人科技人才的就业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
第一,国外人员流动陷入停滞。疫情对全球人才流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国防范疫情蔓延的举措使得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在国外的求职过程变得异常困难。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暂时性地关闭边境,暂停签发签证,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控制新冠疫情,同时导致全球人员流动几乎停滞。在此期间,海外华人科技人才求职申请流程变长,一些语言证书评估也无法正常进行,导致很多人才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并且,办理签证与购买跨国机票也困难重重,这就导致大量人才结束其在某国的工作后并不能前往下一国家继续工作,使大量人才的海外工作难以推进。
第二,国外就业机会急速减少。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发达经济体正面临严峻的失业危机。领英平台人才招聘数据显示,2020年4月在美国更新就职信息的会员急剧减少,与同年3月相比降低了24%,与上年同期环比减少了30%,提示人才流动活跃度大幅度下降。随着中美关系日益紧张,作为“留学大国”的美国出台了一系列对华限制性政策,使得海外华人科技人才的国外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美国采取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暂停受理外国公民赴美移民60天,以此来保护本国居民就业。此种限制性政策预计将被其他国家效仿,包括全球知名高校也通过限岗限薪、减少甚至取消教职员工招聘计划等手段来缓解此次危机[6]。而中国科技人才海外就业的首选之地正是这些发达经济体以及高校。由此可见,这一系列政策的限制将使科技人才在国外就业的机会大大减少。
第三,国外职业发展道路受阻。自2019年中美贸易争端以来,中美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但同时,中国科技人才海外留学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留学生申请最多的国家仍是美国。然而中美关系愈加不确定,美国的环境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科技人才的发展,美国学术职业系统也受到影响[7]。2018年,美国对中国科学家进行了密集性审查;2019年,美国又发布《对美国研究界的威胁:中国的人才招聘计划》报告,对中国科学家的就业和学术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我国科技人才在国外职业发展的道路受阻。
由上可见,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显著冲击,也改变了海外华人科技人才的国外就业环境,国外就业的机会大大减少,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在国外的职业发展道路也困难重重。
四、新冠疫情对国内就业环境的影响分析
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对各行业进行救助,国内局势相对稳定。并且,在海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同时,我国将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为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国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为海外华人科技人才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在各国因新冠疫情而陷入慌乱之时,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启动复工复产的国家。同时,新冠疫情下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序推进了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效果正逐步显现[8]。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1月至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183.3亿元,同比增长66.9%(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19年1月至6月份增长45.5%,两年平均增长20.6%(见图1)。中国经济实现稳步增长,为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国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
图1 2021年月至6月份累计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同比增速
第二,中国科技潜力巨大,为海外华人科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国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据我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4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0%,研发(R&D)经费平均每年支出增长均在10%以上。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不断攀升(见图2)。中国科技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正在带给人才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科技进步推动了新兴产业的诞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产业规模的扩大,不仅扩大了整个社会的就业面和就业量,也促进了新产业的发展及对科技人才的需求[9]。
图2 近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增长情况
第三,中国人才制度优势明显,为海外华人科技人才提供了超强的发展动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比以往更加重视人才工作,力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此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的改革。各个地区各个部门也正在积极地推动人才工作机制的改革,以政策突破为核心,带动机制创新,并且致力于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0]。眼下,中国的研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极其需要高端科技人才,国内就业形势大好。我国人才制度优势明显,人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国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五、推动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流的对策建议
新冠疫情暴发导致国外就业形势严峻,改变了海外华人科技人才的就业预期。而我国在经济、科技以及制度方面的显著优势,为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国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应把握机会,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引进机制,推动更多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国发展。
第一,加强系统规划。首先,要成立专门的统筹协调机构,定期召开关于培养与引进海外华人科技人才的联席会议。其次,各部门应当结合实际,有规划地制定海外人才的评估体系[11]。同时,系统地制定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引进发展规划,及时明确海外华人科技人才专业领域的需求重点以及保障政策等。此外,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应当在国家整体的海外科技人才引进规划的大框架下,形成合力,及时引进培养一大批能够突破核心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引领前沿科学发展的全球化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
第二,促进信息流动。一方面要搭建引进海外华人科技人才信息发布的平台和政策宣传平台,实时更新国内对海外华人科技人才的需求信息及相关政策,加大引进海外华人科技人才的信息宣传力度,争取打破信息壁垒,使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同国内相关行业联系的渠道更加通畅。另一方面要建立储存、沟通、发布、联络信息为一体的全球人才数据库,完善人才共享机制,搭建开放的人才信息交流平台,有利于各地区各部门有效对接。
第三,完善引进机制。首先,要使引才机制更加灵活,评价标准更加切合实际,在引进成果上更加务实,真正实现技术随人才归国,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将人才智慧成果灵活引入国内[12]。此外,激励用人单位对本地人才和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建立差异化考评、晋升体系,处理好本地人才与海外华人科技人才的关系。
第四,加强引才保障。首先,要建立并完善人才引进保护机制,减小人才回国的风险。在人才落户、居留签证、医疗保障和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13],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同时加大归侨身份认定的认可度,建立国际化的教育体系,鼓励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国际课程等,为人才回归优化柔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