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扩张纷纷折戟,该反思了
2021-03-03万喆
万喆
苏宁这两天站在了风口浪尖。3月1日开始,中超联赛的卫冕冠军、苏宁旗下的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停止运营。像苏宁这样近年出现危机的企业不在少数,而且大都是过去的巨头。无论是几经挣扎最后还是申请破产重整的海航,还是曾因断臂求生而轰动一时的万达,以及去年陷入“真假求救信”旋涡的恒大,它们都是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风头一时无两,却突然传出财务上的不利消息,几经“辟谣”,又大多被坐实。
究其根本,这些企业有一些共同特点。运营初期,它们一般都是应时而起,从地方性的实体生意做起,在改革开放和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分享改革红利,成为业界翘楚。应当说,无论是企业还是企业家,能够脱颖而出,都有过人之处。
但是,接下来,一些企业的雄心开始膨胀,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国家进行了一轮“大放水”,为了对冲全球经济危机和美联储大水漫灌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也拿出四万亿工程,并附以相应配套。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引领的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地位、行业份额等都不断提高。同时,国内一些地方开始搞GDP竞赛,资产泡沫涌起,不少企业都积极转向第三产业,脱实向虚的势头变得明显。
这些企业正是在这种顺周期+泡沫期的大背景下,开始了快速扩张之路。一方面,它们大多靠各种金融手段来花样提高负债,以做大规模,同时借大水漫灌的时机不断寻求用新概念等进行融资,以此保持账面上的收支平衡。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开始追求大而全,它们逐渐脱离自己擅长的行业,进入到更多热门行业中。比如,一些企业从零售业、矿业等领域跨界进入到房地产业、金融业等。
后来,互联网行业炙手可热,不少企业就纷纷进入到“互联网+”模式。在全产业链效应走俏后,它们又将触角伸向上下游,摊子铺得越来越大。这段时间,为了提高知名度,有企业投身于足球事业。它们认为,这个行业虽然很“烧钱”,但靠着足球带来的人气和名气,方便在资本市场圈钱,在地方圈地。还有一些企业,试图肤浅地追着国家战略和大政策跑,国家提倡什么,它们就要做什么。过去毫无相应技术基础、或者行业基本不沾边的某些企业也发下宏愿要研制新能源汽车、搞芯片……
在急速扩张的时候,赶上经济发展从顺周期走向逆周期,尤其是去年又暴发疫情,企业的负债终不能负,融资难以抵扣利息,运营遇到困难甚至举步维艰,就是可以想见的结果了。在3月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金融杠杆率明显下降,但房地产的金融化、泡沫化倾向还比较强,会进一步采取措施逐步把问题解决好。这其实和近些年一些巨型企业遇到的市场和监管变化是一致的。
当然,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也都经历过风风雨雨,苏宁能够走到今天,不会没有经历过艰难时刻。而优秀的企业,必须是在艰难时刻也能够做出果敢、正确战略抉择的企业。据报道,大年初八是苏宁全员开工的第一天,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提出,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苏宁将坚持聚焦零售赛道的优势业务,不在零售主赛道的就要主动做减法。应该说,巨型企业的“降杠杆”“防风险”攻坚战进入到关键时期,如何稳扎稳打化解风险,实现平稳过渡,“集中赛道”“做减法”或是必要选择。▲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