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保温管理对急诊创伤危重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
2021-03-03何勇预
何勇预
宁乡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南宁乡 410600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急诊科室由重大交通事故或施工安全事故所导致的创伤危重患者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2]。 据相关数据记载,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发生近2 亿人次人身伤害事故,其中导致危重创伤的能够达到70 万人[3-4]。 在发生危重创伤后首要的并发症为患者体温过低,其发生率能够达到60%以上[5]。 患者一旦体温过低将对其带来较大危害,如:突发休克、脏器衰竭、凝血功能下降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影响[6-7]。分析导致患者创伤后体温过低可总结为以下几点:创伤后机体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异常;患者从入院到检查均暴露在常温环境下,导致体温持续下降; 在抢救过程中向患者输入常温血液或药物,促使患者体温进一步降低;辅助通气时,气体仍为常温,导致患者体温持续降低[8-10]。 基于上述几点常见因素,在急诊创伤危重患者中往往易被忽略,因此加强保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传统保温管理虽能对患者体温起到一定控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全程保温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其更全面且科学。为探究全程保温管理对于急诊危重创伤的患者的影响,该文对2019 年12 月—2020年12 月该院42 名急诊医务人员展开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42 名急诊科室医务人员。依据2019 年12 月—2020 年6 月和2020 年7—12 月两个时间段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医务人员年龄27~56 岁,平均(41.35±0.87)岁,其中包括本科37 名,硕士5 名。管理前后两组医务人员均未出现变动,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同时选择在该时间节点内,于该院急诊进行救治的92 例创伤危重患者,在对照组和观察组时间段内均纳入46 例。 对照组中患者年龄23~56 岁,平均年龄(40.15±1.62)岁;致伤原因中施工坠落19 例、重大交通事故24例和其他事故3 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24~58 岁, 平均(40.51±1.59)岁。 致伤原因中包括施工坠伤20 例、交通事故22 例、其他原因4 例。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保温管理,按照科室常规保温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工作流程。
观察组则采取全程保温管理。①由急诊科室主任为组长, 科室医务人员为组内成员构建全程保温管理小组。②完善全程保温管理方案,内容包括:核心温度评估监测方法、各项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全程保温管理关键点等。再次,组织开展急诊医务人员全程管理实操训练,强化管理技能, 避免在开展全程保温管理时存在疏忽,影响患者机体温度。③针对医务人员管理技能水平展开针对性考核工作,通过考核发现全程保温管理过程中有待提升并改进之处,不断提升全程保温管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①管理质量利用医院自制管理质量评估表由科室主任进行评测,具体包括综合能力、管理主动性、病情观察能力、沟通交流能力4 项指标,每项满分均为100 分,分值越低表示管理质量越差。
②管理满意度利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总分10 分,包括特别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评估标准:8~10 分为特别满意、6~8 分为基本满意,<6 分为不满意。
③管理效果以该院自制评分量表进行评定, 包括:有效制定保温管理方案、熟知各项设备操作规程、熟知保温管理关键点、高效落实科室管理工作4 项维度。 每项最低分为0 分,最高分为100 分,评分越高代表管理效果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对比采取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管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管理质量较对照组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务人员管理质量比较[(±s),分]
表1 两组医务人员管理质量比较[(±s),分]
组别综合能力管理主动性病情观察能力 交流沟通能力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87.56±1.64 93.76±1.88 16.105<0.001 86.93±2.21 94.73±2.19 16.247<0.001 85.84±1.22 94.36±1.14 33.068<0.001 82.75±2.43 92.78±2.25 19.627<0.001
2.2 两组管理满意度对比
相比于对照组管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管理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管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管理效果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管理效果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管理效果评分对比[(±s),分]
组别有效制定保温管理方案熟知各项设备操作规程熟知保温管理关键点 高效落实科室管理工作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82.51±1.31 93.57±1.32 38.542<0.001 83.67±2.29 95.41±2.28 23.544<0.001 84.72±3.51 92.86±3.53 10.597<0.001 81.31±3.34 90.24±3.39 12.160<0.001
3 讨论
当前虽然交通运输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为城市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由于交通事故和施工安全事故而导致的创伤危重患者数量在急诊科室就诊的数量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1-13]。患者一旦受到重大创伤,其机体体温将逐渐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只有在正常体温情况下,人们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各个器官才能处于正常水平,出现严重创伤后会伴随着血液的大量流失,机体温度随之迅速下降,甚至导致凝血功能降低、内脏器官衰竭、休克、死亡[14-16],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创伤危重患者治疗难度,可见,确保患者体温处于正常水平对于提升创伤危重患者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针对创伤危重患者往往采取常规保温管理,但由于缺乏针对性且保温管理方案未明确,致使管理效果并不明显[17]。 全程保温管理作为临床新兴的管理模式,首先通过构建管理小组,并明确管理方案,避免在实施临床温度管理时,医务人员由于未明确管理方案而影响管理效果[18-19]。 同时,为提升科室医务人员专业技能,提升管理技能熟练度,对其开展针对性培训工作指导,如:患者核心体温监测方法、输血加温仪及输液加温仪的设置方法、烤灯、复温仪以及气管导管湿热交换器的布置方法等,使其全程保温管理的综合能力水平得以明显提升。另外,通过定期的标准化考核,对医务人员管理工作质量展开评估,对于不足之处予以针对性提升。
近年来,随着临床急诊创伤危重患者数量基数越来越大,人们逐渐意识到低体温对于创伤危重患者的危害性。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全程保温管理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在该文所述研究中,观察组采取全程保温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保温管理,研究结果显示,管理质量方面,观察组评分得到明显提升,可见管理质量更优(P<0.05);管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97.83%高于对照组80.43%(P<0.05);管理效果方面,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全程保温管理作为新兴管理手段,对于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急诊创伤危重患者体温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病情恢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