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路径探析

2021-03-03

铜陵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专业英语文科英语课程

范 慧 冯 溪

(1.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61;2.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8)

一、新文科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英语课程的困境反思

专业英语涉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与英语专业的方法技巧,相较于单一的专业课程教学难度更胜一筹。新文科教学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本理念的教学目标、多元化与特色共融的教学内容以及内生型能力培育的互嵌式教学逻辑。然而,传统课程建设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局限性因素愈发凸显,直接制约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水平,严重影响教学成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一)人本视角缺乏,教学目标偏离新文科理念

教学目标是决定课程设计及产出走向的核心所在,亦是学生专业与课程融入的根本动力。新文科教学尤其强调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围绕学习“痛点”为指南和方向,明确教学目标。相较于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理论及方法等课程,社会工作专业英语在培养体系中仍处于边缘化地位,其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模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数学生将专业英语学习视为本科阶段普通英语学习的拓展,教师教学应该以传授英语读写知识为主。这些认知偏差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兴趣的缺乏。这一问题的存在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工作急需明确专业英语的学科定位和教学标准。

(二)特色设计缺位,教学内容迟滞新文科改革

教学课程内容设计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新文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鉴于专业英语课程体系尚未明确,故在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仍倾向于对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的“英语化”传授。基于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相对有限,专业英语相关课程设计多偏向对传统或经典社会工作理论、视角及模式介绍,较少涉及社会工作领域前沿方法和研究热点的介绍。同时,目前学界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专业英语教育通用词汇及大纲标准,对社会工作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安排较为匮乏。部分学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有所安排,但缺乏标准化课程评估体系,无法及时估量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育的教学效果。事实上,这种“包容性”的课程内容设计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输入,而相对忽略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方面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社会工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三)能力培育瓶颈,教学方式制约新文科发展

内生性能力培育是新文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工作专业独特的实践性特征对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要求较高,而以课堂传授式为本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能力提升迟滞。除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外,教学方法也是提升学生学业动机,赋能学生引导其内化专业价值,强化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受限于课程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考核要求,当前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学仍偏重于单向面、轻问题导向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教师阅读和翻译原文、讲解专业概念和复杂语句为主,把专业英语课程变成了变相的专业课或翻译课。课程评估的办法主要以试卷考试为主,辅以作业练习,集中在对专业名词的翻译能力测试,较少涉及学生听说读写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不能有效引领学生开始自主学习与探究。近年来,学界陆续将“翻转课堂”、“服务学习”理念引入课堂,以期增强社会工作专业培育人才的能力产出。此方式在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呈现出一定积极效果,但在专业英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引入此类方法仍然有限。事实上,其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进益多于对学生能力成长培育。

二、新文科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定位

我国学界对社会工作的科研和教学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其中专业英语的课程探讨仍较为鲜见。文章以新文科背景下教学课程的目标认知、专业能力和实践需求等维度为依托框架,展开新文科建设与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适切性的探讨,能够为该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明晰的改进方向。

(一)专业英语契合新文科理念的目标认知功能

新文科建设,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清晰明确专业内该课程设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只有清楚认知该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对课程学习产生高度认同,并开展积极深入的探索与学习。尤其英语作为语言工具,与社会工作专业性知识进行有效跨专业融合,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必须树立的认知目标。格林伍德在《专业的属性》中指出构成专业性的五个要素包括:专业权威、系统理论、社会认可、伦理守则和专业文化。专业语言及其所代表文化系统是专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构建文化专业背景下信息沟通和互动的核心工具。专业英语又称为科技英语,是基于基本学科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对所涉及学科的相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研究范式的独特文本及话语结构方式。它的主要功能是阐释专业理论知识、专业信息、介绍新专业探索和学科发展前沿及研究成果对已有理论、专业方法的补充、修正、完善和否定等。英语是当前学术界通用性语言,能够为信息有效传递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尤其专业英语更是为研究者建立了在相对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开放式学术交流氛围和场域。因而,高校教师和学生须秉持专业英语为社会工作专业基础教程地位的理念和认知,才能有效践行新文科对学科间融合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目标。

(二)专业英语弥合新文科建设的能力培育功能

伴随全球化信息交流频次不断加速,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在国际化大背景下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亦是如此。新文科建设尤其强调对本土化知识与国际化经验的双向推动,争取话语权,预防“孤岛化”趋势[1]。一是社会工作发源于英美,其重要理论及服务实践模式都根植于西方文化和社会生活。专业英语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内涵和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反观本土情境中的社会工作实践,实现更有效地“学习—实践—反思—内化”的认知建构到能力内化的学习过程。二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不仅是将西方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引进来”,更需要能让我国特色本土化理念和方法“走出去”,有效的国际合作和良性互动交流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驱动力和推动力。三是全球化风潮和现代性发展导致社会风险的广泛趋同,需要各国社会工作者共同努力,开展合作研究规避风险。没有统一的语言交流,这些目标则无法实现。统一标准化语言能够最小化减少不同文化语言带来的文化偏差和理解错位,丰富国际资源共享和加强学术交流,为我国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领域发展搭建国际化、效能化的平台。

(三)专业英语满足新文科要求的实践需要功能

新文科建设不是只将更迭教学手段作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模式,而是要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2]。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高度总结,并作出了具体的政策安排。在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相关政策背景的关照下,我国多数高校都已开设BSW(Bachelor of social work)和MSW(Master of Social work),大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涌现入社会服务领域。然而,经济、科技迅速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变迁及其相伴的民众需求的激增,暴露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同时,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丛生的社会问题使得基层社会工作者和培育专业化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多元化、国际化的服务对象、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要求、专业化和复杂化的服务问题,要求从事社会工作的工作者具有更为完备的综合素质和广泛知识体系。由此,社会工作专业英语对于推动新文科建设要求下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需要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新文科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学路径创新

新文科背景跨学科的课程改革并非将它们简单拼接,而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突破现有学科专业限制,促进学科间的深度融合[3]。新文科背景下,需要尝试消除社会工作专业与英语专业间的教学壁垒,寻找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专业英语课程发展方向。社会工作专业英语的课程改革应主动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应保持课程本身的人文性、实用性和前沿性,进一步完善专业理论、方法、技能等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能力、拓展学术视野。

(一)科学定位:提升价值认同,拓宽国际化视野

社会工作伴随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目标的明确,其专业地位和实务服务功能的作用愈发凸显。加之,国际化学术交流对专业深层次拓展的需要,提升社会工作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定位迫在眉睫。具体来看,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高校应从社会工作理论及实务教学等层面提升课程的价值认同,明确课程的重要地位。基于新文科建设要求,该课程应当立足社会工作专业问题导向,以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培育为课程建设目标,通过引入西方社会工作实务经典案例入手,将英语表达自然融入课程体系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社会工作专业英语的课程价值认同,提高学生国际化交流的水平和能力。

一是,植入社会工作专业与英语专业互融的教学理念,树立课程的价值认同。鉴于专业英语兼具专业性和语言性的双重课程属性,其教学目标的定位也需要结合社会工作和英语的双重专业特点。社会工作专业英语不是简单习得语言技能和交流词汇的通用英语素质培养式学习阶段,而应该是掌握社会工作学科及其相关专业英语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英语充当学生从基础语言认知上升到将语言和专业结合认知的桥梁,同时锻炼学生专业话语表达方式、提升词汇掌握程度及对专业认同感。同时,专业语言的学习要立足于帮助学生强化英语学习,确保学生能目标明确地进行相应英语沟通、写作、阅读等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通过案例、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逐渐掌握并灵活使用各种英语语言表达技巧和方式。二是,围绕国际热点问题,强化英语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实操能力的重要性。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和操作性极强,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需求愈加强调。如果忽视社会工作专业双语教学,在未来全球化背景下,外语交流能力将直接限制他们的就业广度与深度[4]。

(二)优化设计:对标热点议题,提升复合型专业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实现,必须依托科学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因而,社会工作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是该课程教学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工作作为具有高度实践属性的专业,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理论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笔者以《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Introducing social work》(Dominelli,Lena Polity)、《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等相关中英文参考文献作为基本教学参考内容,并参考部分期刊和网络文献资料(wikipedia,NASW)对“社会工作基本原理”部分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社会工作基本原理”部分做如下设计(见表1):

表1 基本教学安排图例

该课程设计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为导向,结合英文文献搜索,通过小组任务、案例分享、合作学习等方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专业理论和实务学习能力。如在课程介绍章节中,教师通过一人一分钟的课程认知的小活动,让学生用英语交流各自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和认知。在社会工作主要服务领域和功能的章节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国际疫情防控的热点话题,以社区防疫为主题,通过小组任务、案例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在课程交流国际社区抗疫的成功案例,将专业知识与英文文献能够有机结合。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章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授课与讨论分享的方式,将西方价值观的英文文献进行聚类,与学生讨论中西方价值观念的现实差异。在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发展史的章节中,教师鼓励学生收集西方社会福利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并以小组英语汇报的方式,进行思想交流等。

(三)行动研究:融合多元教学方式,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行动研究是社会工作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主要研究方式之一,强调实践者在行动中解决和反思自身问题。社会工作专业英语应在教学过程中,将行动研究方式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专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以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同时,鉴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特征,教学方式应强调问题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实践与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学的定位和社会工作专业相关教学要求,在具体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采用体验式和参与式学习为主的行动研究教学方式。其主要强调以生为本的教学思路,通过建立小组,营造合作学习氛围;使用案例式谈论、参与交互式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将学习、行动与反思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相结合,并逐步在学习实践中尝试运用、反思、总结、内化,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构建以学生需要、能力应用和思维创新为导向,价值认同、热点议题依托和行动研究方式相结合的多维教学体系,提升学生主动嵌入式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应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社会工作专业英语课程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和营造轻松积极的教学情境,引导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注重学生个体独特性,适当减低学习难度,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前发放预习资料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参加培训和自学、相互学术交流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师自身英语及专业学习水平,不断寻求两者结合的合适途径和方法;采取宣传和前期引导教育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课程认知,明确学生学习态度。此外,积极提请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和支持,为专业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更广阔的社会条件和资源支持。

猜你喜欢

专业英语文科英语课程
城市轨道交通员工专业英语素养构建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核心素养下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食品专业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