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美林业科技人
2021-03-03
朱晓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林业局一名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林业高级工程师,她将樟子松良种繁育和遗传改良看作是自己的毕生追求。从事种苗工作多年,她将青春与热血投入林木育种事业,始终以种质创新为使命,着力于林木种苗技术引进、推广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她说:“我是幸运的,赶上了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时代,也赶上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好时期。”
红花尔基被称作“樟子松的故乡”,是我国唯一的樟子松天然林种源基地,早在三北防护林建设时期,就为三北地区提供了大量优质种子。在国家林业生态亟需恢复的今天,樟子松作为最适合我国北方地区生态修复的主要造林树种,需求量也随之增加。2009年,红花尔基樟子松母树林种子,被国家审定为林木良种,基地晋升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承担起为国家林业产业建设提供良种和遗传改良的任务。
对于朱晓梅和她的团队来说,这是个全新的课题,更是巨大的挑战。为了顺利完成工作,她带领团队成员参加学习培训、查阅资料、请教咨询专家,通过专家指导和学习实践,从此与林业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逐渐成长为林业科技研究的骨干。
良种生产是良种基地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种子产量是衡量基地成效的重要指标,而影响樟子松种子产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球果象甲危害。为解决这个难题,红花尔基林业局联合东北林业大学开展了“樟子松球果象甲监测预报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为了精准掌握和研究球果象甲活动规律、生活史,朱晓梅和同事们在山上蹲点观察,每天剥树皮、找树缝,寻找球果象甲活动踪迹,常常是手磨破了皮,脚累得挪不动步。通过摸索,掌握了球果象甲在日均气温大于10℃时出来活动的规律,在最有效的防治时期,为了抢在清晨气温逆增时进行作业,凌晨3 点天还没亮,他们就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起来,奔赴山林,进行防治作业,解决了影响种子产量的问题。由于长年奔忙于莽莽林海、林间地头,经常错过家人的生日及亲友的相聚,但这丝毫没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
良种生产中,有个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种子调制。为了更好地研究掌握种子调制技术,朱晓梅带领同事们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含水量、排潮时间等条件下,进行反复试验。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他们还在试验,有时甚至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有一次,团队中一位同事由于过度劳累险些晕倒,大家都劝她回去休息,她起身却继续投入了工作。他们就是这样,相互鼓劲,相互支持,攻坚克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问题。朱晓梅经常和同事们说:“人活着,就要有点精气神,必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所有的工作她都事必躬亲,对于专业上的问题总要刨根问底、追根溯源,她认为作为林业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梦想、有精神、有担当,而且一定要有责任心、细心和耐心,更要亲力亲为,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取得成果。
2012年,国家要在2月底前调运种子。过一个阖家团圆的新春佳节,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深切期盼。农历大年三十,朱晓梅和同事们仍忙碌在生产现场,为了争时间、抢进度、保质量,只有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舍“小家”顾“大家”。忙完一天的工作,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各家各户吃完团圆饭,已在院内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一簇簇、一团团漂亮的礼花腾空而起,似乎在向他们致敬、为他们点赞,一天的辛苦顿时化作由衷的自豪和满满的信心。朱晓梅说:“我觉得做工作比较骄傲的地方,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术业有专攻,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
作为新时期的育种工作者,创新育种技术是工作的主要目标。为提升红花尔基樟子松母树林种子遗传增益,朱晓梅和同事们提出了遗传改良的设想,这在呼伦贝尔地区没有先例,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更大的难题是高世代育种材料,如果采用传统的建立初级园再改良到1.5 代、2 代种子园,最快也需要50年时间。
为了缩短改良周期,他们咨询请教专家,经过调研了解到陕西榆林、辽宁章古台、黑龙江等地曾在红花尔基引种樟子松,营建了种子园和子代林,经过跟踪访问,表现良好。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论证,红花尔基林业局决定从异地筛选樟子松高世代育种材料,技术层面的问题由朱晓梅来负责。她带领团队奔忙于陕西、黑龙江等地,多少个节假日,他们都是在野外度过的。记不清徒步走了多少里山路、丈量过多少亩土地,数不清爬过多少座大山、钻过多少片林子、倾注了多少心血,最终筛选出红花尔基樟子松高世代育种材料122 份,引进“插座”髓心形成层嫁接技术,进行无性繁殖,成功营建了红花尔基樟子松初级种子园、1.5代种子园、2代种子园,加快升级换代,缩短了樟子松育种的周期。这个成果是呼伦贝尔地区樟子松林木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创新突破,引领了地区樟子松林木育种的研究方向,也为其他树种缩短育种周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朱晓梅还记得他们在选初级种子园材料时,跋山涉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林区的三月,春寒料峭。遇有积雪之地,一脚踩下去,下边的雪水一直湿到裤腿,冻得人直打哆嗦。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脸吹得黝黑,眼熬得通红。渴了,饮一口冰凉的矿泉水;饿了,停下来背靠着树啃一个面包。为了选定一株优树,往往不知走多少里山路,但从未有人抱怨,一干就是二十多天。
最惊险的一次,是他们在韩家园收集种质资源,路上经过一个小桥,傍晚回来时,融雪已经冲毁了小桥。由于不熟悉路况,绕来绕去也找不到路,只好绕到别处过河。回来遇见当地人说:“这条河有的地方水特别深”,现在回想起来都令他们感觉后怕。
“事后回忆起这些经历,说不苦、不累、不怕,那是假话。但我觉得,必须有人去做最苦的差事。很多成果,都是在困境中、在枯燥中、在默默无闻中‘守’出来的。守初心,担使命。现在一提到红花尔基樟子松种子园,就能想到我和我的团队,这让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所有的辛苦与努力都是一种乐趣。”朱晓梅自豪而欣慰地说。
通过几十年的拼搏和努力,支撑到今天,从最初只生产种子到现在的遗传改良。朱晓梅认为,人就像爬坡似的,不往上走,就往下滑,你必须坚持到底,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我算了一笔账,按人的一生平均工作三十五年计算,睡觉用去三分之一,吃饭、休假、会友再去三分之一,再加上各种不可预见的事情,真正用来工作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那么二十几年,如果再不珍惜,真的会很遗憾。”
相比其他科研领域,林木育种工作是一项周期漫长、孤独寂寞的苦差事,一片种源试验林可能要在15年甚至20年以后才能得到对比结果。一个优良品种的育种周期甚至长达三四十年,需要两三代育种工作者的辛苦付出,更需要耐住寂寞、守住繁华。
樟子松林木育种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但是不管前面道路如何艰难,作为林业科技工作者,朱晓梅和她的团队会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守初心,担使命,立足基层林业科技工作,为实现“绿水青山”梦而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