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水稻主产区农户熟制选择行为分析
——基于上饶市万年县农户调查的研究
2021-03-03唐海鹰郑琴刘英麻巧迎梁效贵黄国勤
唐海鹰 郑琴 刘英 麻巧迎 梁效贵 黄国勤*
(1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330045;2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湖南 娄底417000;3 江西省万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西 万年335500;第一作者:39661026@qq.com;*通讯作者:hgqjxes@sina. com)
江西是我国双季稻优势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我国长江经济带的黄金水稻种植区,其水稻生产具有起源早、历史久、产量高、贡献大、条件优、潜力大等特征[1-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水稻产区的稻田种植模式经历了单季到双季,然后又从双季稻转向单季稻的反复变化过程[3]。上世纪50 年代初期,原农业部提出“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籼稻改粳稻”的“三改”政策,江西省亦进行了“单季变双季、中稻变早稻、旱地变水田”的“三变”政策,对江西省的熟制配置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上世纪80 年代,“单季变双季”,即由单季晚杂变为早晚双季杂交稻,使江西省水稻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4]。近40 年来,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呈现正反“W”型变化特点(图1),双季稻表现为先减后增再减的特点,而单季稻则表现出持续增加的特点。水稻总种植面积波动较大,在1998 年和2003 年出现2 次低谷[5],分别为290.1 万hm2、268.5 万hm2。2003 年是江西省稻田播种面积变化的分水岭,2004 年国家种粮补贴政策的实施,取消农业税等惠农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此后早晚稻种植面积先升后降,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中稻播种面积小幅下降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图1)。由于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大面积的“双改单”必然会影响国家粮食供应,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深入探讨农户熟制选择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图1 江西省近40 年水稻种植面积变化
图2 江西省万年县2006—2019 水稻种植面积变化
表1 2019 万年县粮食及主要稻田冬季作物统计数据
国内外学者从地理气候因素、比较收益、劳动力因素以及生产要素[6-10]等诸方面对农户熟制选择行为进行了较多的研究。陈风波[11]利用单位概率模型对江汉平原水稻种植模式变化的因素分析发现,非农活动增加引起的劳动力缺乏是该地区“双改单”的主要原因。钟甫宁[12]研究认为,水稻种植模式的改变是由于其生产效益不如替代种植产品。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条件下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缺乏是农户熟制选择变化的直接原因,非农收入的增加、水稻生产相对于替代作物净收益差异加剧了“双改单”的进程。
前人已经从宏观的政策、经济、社会因素对“双改单”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但较少针对江西双季稻县域主产区开展微观研究,尤其缺乏对三熟制种植变化的研究。万年县农耕历史悠久,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古时为贡米之乡,也是长江中游典型的三熟制水稻主产区。万年县与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有着相似的规律(图1、图2),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在调查万年县水稻熟制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方面深入探讨了影响冬作种植、熟制变化及农户熟制选择的原因,以为保障江西水稻种植面积稳定提出合理性建议。同时,倡导发展冬季作物面积,以促进区域农业持续、协调和稳定发展。
1 研究区概况
万年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28°30′15″~28°54′5″、东经116°46′48″~117°15′10″之间,是鄱阳湖区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万年县土地总面积为113 970 hm2,其中耕地2 128 hm2,占总面积的18.67%;万年县属亚热带季风区,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非常适合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是江西省主要的双季稻产区之一。万年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水稻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99.7%。万年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万年稻作文化还被世界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 研究方法与样本分析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选择城郊陈营镇、一季稻区裴梅镇和双季稻产区滨湖地区湖云乡3 个区域为研究对象,分区域开展实地调查,每个镇选取50 个农户,采取调查问卷和入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研,共计发放问卷150 份、回收150份,最终有效统计问卷150 份,采用率占100%。为了验证数据的真实可靠,随后在所在区域的农业部门开展调研,核对相关数据,采取对比法进行比较。
2.2 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由表2 可知,江西省万年县农业劳动力主要以40~60 岁的劳动力为主,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位于城郊的陈营镇虽然农户数目最少,但由于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业规模经营较大、农业经济活跃,农户纯收入最高。而位于山区的裴梅镇,虽然有着悠久的稻作历史,但由于自然条件差,冷浸田、低产田面积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户规模经营面积小,农户整体收入较低。位于滨湖地区的湖云乡,由于湖区土质肥沃、肥力水平较高、光温水热资源丰富、地势平坦,非常适合双季稻种植,农户规模经营效益突出,农户平均收入较高。
2.3 农户水稻种植模式现状
从表3 可以看出,陈营镇、裴梅镇、湖云乡冬季种植作物比例都很低。冬季种植受政策驱动的影响较大,由于裴梅镇是万年县的贡米生产地,高标准的有机种植和对应的良种、有机肥补贴使得该区域的冬季绿肥种植得以保持。而其他两个乡镇冬季作物基本为油菜,种植面积非常小。单季稻种植面积占比依次为:裴梅镇(48%)>陈营镇(39%)>湖云乡(12%)。只种植双季稻(含冬季作物-双季稻)面积占比依次为:湖云乡(68%)>裴梅镇(32%)>陈营镇(29%);早中晚均种植的面积占比依次为:陈营镇(44%)>裴梅镇(30%)>湖云乡(21%)。之所以出现如此分布特点,主要原因在于:陈营镇地处城郊,地块较为平坦,交通便利,但劳动力缺乏,所以该区域早中晚稻种植面积较为平均。而裴梅镇主要以丘陵为主,离城区较远,田块肥力不均,所以主要以单季稻种植面积相对较高。而地处滨湖地区的湖云乡土地肥沃,是江西省高标准农田重点建设之地,机械化程度高,农户主要以双季稻种植为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块特征、机械化程度和政策导向是影响农民熟制选择的基本因素。
表2 调查样点基本情况
表3 农户水稻熟制模式选择
表4 不同熟制栽培模式的投入比较 (单位:元/667 m2)
3 农户熟制选择行为因子分析
3.1 不同熟制农户投入行为比较
从表4 可以看出,不同熟制栽培模式投入成本次序为:冬季作物-双季稻(2 061 元/667 m2)>双季稻(1 895 元/667 m2>冬季作物-单季稻(1 186 元/667 m2)>一季稻(1 170 元/667 m2>晚稻(1 075 元/667 m2>早稻(820 元/667 m2>冬季作物(116 元/6667 m2。农户主要的投入在肥料、地租和人工上,其中早稻普遍采用直播技术,人工成本较低,由于机械移栽技术在该区域还得不到广泛应用,中、晚稻需要人工移栽,这使得人工成本大大增加,且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成本仍有上涨的趋势。冬季油菜、绿肥和早稻由于采用直播技术,所以其人工成本较晚稻和一季稻低。同时由于冬季作物基本都是由农户自己栽种收割,其成本较低,但由于冬季作物生育时间长,需要精细田间管理,且收割未能实现机械化,所以冬季种植未受到农民青睐,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一季稻较双季稻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成本节约38.26%,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一季稻种植模式。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资金和劳动力投入是影响农民水稻熟制选择的重要因素。推进机械化种收将为双季稻种植和冬作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表5 不同熟制种植模式生产成本收益比较
表6 不同熟制种植模式农户选择影响因素
3.2 不同熟制收益比较
农户熟制选择的直接原因为收益的高低。从表5可见,中稻纯收入、产投比和利润率高。早稻纯收入和利润率较高,但晚稻生产的高成本、低产投比和低利润率,使得双季稻总收入虽然较高,但产投比和利润率均较低。虽然冬季作物-单季稻和冬季作物-双季稻模式有着高纯收入、高产投比及高利润率,但这些均建立在冬作期间农户自己劳动的基础之上。如果加上冬作期间的劳动工时投入,其成本必然大大提高。因此,在冬季作物生产管理没实现机械化的前提下,冬种各种模式并不为农户所青睐。鉴于一季中稻较高的产投比和利润率,以及农村劳动力的缺乏,一季中稻的种植面积有扩大趋势。而双季稻有着较高的纯收入,加上现代的直播技术,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双季稻的种植面积能够得到保证。
3.3 农户熟制选择行为影响因素
从表6 可以看出,经济效益和政策因素是农户水稻熟制选择的主要原因,而绿肥种植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引导。其次,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生产技术也是农户熟制选择的两大因素。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与近40 年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呈现正反“W”型变化特点相似,万年县双季稻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特点,而单季稻总体呈现出持续增加的特点。
目前江西省万年县双季稻总产量、市场收益高于单季稻,但产投比、利润率不高。而一季中稻由于较高的纯收益、产投比和利润率,该种植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所采用,一季稻种植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 个不同的区域熟制选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熟制选择受地块特征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城郊和滨湖平原地区的双季稻面积占绝对优势,而丘陵地区的单季稻种植面积在进一步扩大。尽管气候条件接近,但不同地区的种植模式及其变化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裴梅镇,双季稻的种植比例相对较低,而且呈现快速降低的趋势,而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的湖云乡和陈营镇,双季稻种植面积相对较高,双季稻改单季稻的趋势不太明显。
单、双季稻生产效益上的差异和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是水稻种植模式区域性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湖云乡双季稻种植比例较高的原因在于双季稻的纯收益要高于单季稻,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得该区域的机械化程度高于其他两个乡镇,该区域农户更喜欢种植双季稻。在机械化程度较低的丘陵地区,考虑劳动力投入成本,中稻的生产效益要高于早晚稻,所以农民更愿意种植单季稻。
经济效益和政策因素是农户水稻熟制选择的主要原因,而绿肥种植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引导。其次,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生产技术也是农户熟制选择的两大因素。
4.2 政策建议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在水稻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水稻种植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这一背景,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适时发展冬季作物面积,以促进区域农业持续、协调和稳定发展。加大冬闲田的开发利用,恢复绿肥生产,提高土地复种指数,稳步提高双季稻种植面积。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极度缺乏,绿肥面积日益缩小,耕地肥力下降严重,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耕地总体质量持续下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需要改变高化肥投入的生产模式,恢复绿肥生产,用地养地相结合,发展绿色农业。另一方面,由于水稻生产投入成本过高、农村丘陵地区双季稻改单季稻的趋势明显,水稻生产形势严峻。因此,需要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发展多熟高效种植,加强丘陵地区及山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推广劳动节约型耕作技术。改进农业技术应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培训懂技术懂科学的现代农民来缓解农村劳动力的不足。在湖滨平原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水稻生产主要依托双季稻高产农田为主,早稻直播技术的普遍应用,大大节约了劳动力,但晚稻移栽过程中的机械化率还非常低。在城郊和滨湖地区,稻田耕整和机械收获使用率已经较高,而在丘陵地区,由于机耕路的缺乏,依然有大量耕地只能使用人力和畜力操作,极大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急需加强机耕路的修建,推广插秧机和适合丘陵地区的小型机械。除了机械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抛秧、免耕和直播等劳动节约型耕作技术。
(3)稳步推进土地流转,探索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农民收益。促进土地流转,改变原先粗放、产出率低的种植方式,探索适度规模化,引导大户科学绿色种植,挖掘增产潜力;发展家庭农场,优化劳动力利用水平。
(4)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保险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大对山地丘陵、不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政策性收入。对不同区域提出有针对性和差异性的水稻补贴政策,进一步提高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补贴水平以提高水稻生产比较收益,鼓励发展种粮大户,落实按种植面积进行补贴和水稻种植者获得补贴的政策。
(5)继续深化滨湖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农业机械的推广,发展大型机械化农业种植模式,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该区域的双季稻主导地位。针对山区丘陵地区耕地资源缺乏、劳动力不足这一现状,可平整土地、碎田归整、开发小型机械化耕种、发展节约型劳动技术、发展特色有机种植。适当扩大有机水稻种植,加大万年贡米的宣传力度,开拓销售市场,让农民种植有信心、政策有保障、经营有效益。
总之,要加强冬闲田的开发利用,恢复绿肥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努力做到土地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因地制宜调整作物结构、优化种植模式,引导农户以“绿色协调发展”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进行合理的熟制配置,以此构建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