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突出问题与路径创新
——基于对厦门市的实地调查

2021-03-03集美大学法学院孙文中冷美鑫

福利中国 2021年4期
关键词:照料养老志愿者

• 集美大学法学院 孙文中 冷美鑫

互助养老是当前中国农村应对老龄化时代“未富先老”问题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目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如何?发展互助养老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促进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厦门农村互助养老调查为基础,对这些问题给予思考和分析。

—、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的现状

通过对厦门市集美区和同安区农村幸福院的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方面:

(一) 农村老人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调查显示,厦门市集美区农村老年人家庭子女数“1至2人”占比47.8%,“3至4人”占比42.6%,“5至6人”占比6.1%,“7人及以上”占比0.9%,“0人”占比2.6%。从“和谁在一起生活”看,“和配偶生活在一起”占比42.6%,“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占比43.5%,“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占比4.3%,“其他家人”占比1.7%。从生活照料看,“家人照料”排在第一位,占比77.4%,亲友占比6.1%,护工占比2.6%,其他占比15.7%(以自我照顾为主)。这些数字表明,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照顾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依靠力量。老年人多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康乐型老人,因此通常由子女照料和配偶之间相互照料。这一事实,反映出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

(二) 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差异明显,以不“麻烦”家人为主要原因。农村老年人参加互助养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不愿意麻烦子女;其二是不想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村居提供服务方面,沿海地区农村养老包括基本生活物资保障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如上门陪聊、打扫卫生、爱心送餐与出行帮助,以及健康护理服务,等等。此外,农村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水平满意程度影响其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家庭子女数与老年人参加互助养老服务有显著关系,子女比较少的老人经常会比子女多的老人高4.7%,偶尔会参加村里组织的养老活动的比例高近10%。换言之,子女比较少的老人,更愿意参加村里组织的养老活动,对养老活动的诉求也会更高。

(三) 幸福院具有一定休闲场所和养老设施,开展了互助养老活动。调查表明,接近一半的村居具有适合老人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或养老设施,但是这些场所和设施,位于行政村或者中心村,边缘村庄的老年人对此利用率不高。部分农村还存在娱乐活动场所不足、活动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农村娱乐活动存在缺乏组织管理。农村老人平时的娱乐活动主要有下棋打牌、散步打球、串门聊天、看电视等,内容比较丰富。现有的互助养老服务多为聊天、看电视,其次是举办一些文体活动,如老人生日会。还有一些农村互助养老,借助老年协会,偶尔看望困境老人。

(四) 农村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逐步形成,养老服务机制成效得以显现。农村老人对互助养老的专业服务有较高需求。以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团队为例,志愿者们首先通过初步接触,进行试探性交谈。具有某种优势的志愿者形成对他人的吸引力,其后通过深入接触,起初获得人们注意的志愿者们开始竞争,在几方面都具有优势的志愿者获得比其他人更强的吸引力,被志愿服务队伍中的其他人公认为是“领导者”,由此志愿服务队伍内部的权力结构形成。此外,在老年人协会、社会工作机构以及志愿服务团队共同推动互助养老模式运作的过程中,不同的服务团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吸引力,具有最强吸引力的群体取得“领导”地位。

二、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突出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当前农村地区互助养老服务的发展,存在互助养老意识淡薄、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服务供需失衡、服务传递时效性需要加强等问题。

(一) 互助养老服务的意识淡薄。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闽南农村地区特别强调子女(尤其是儿子)养老,以及自我养老为主,对新型的互助养老认知有限,部分老人对互助养老服务持怀疑甚至不信任的态度,对低龄老人花费时间和精力照料了高龄老人,将来未必能换回同等质量的服务表示担忧。另外,子女们担心老人参加了互助养老,会被指责为“不孝顺”,他们希望老人留在家庭养老,这种现状使得村庄范围内的互助养老氛围难以形成。

(二) 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由于村民的互助意识淡薄,互助组织性较差,缺乏有组织的互助互济和相关制度建设,进而使得互助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第一,从互助内容看,互助养老服务多数以志愿服务为主,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很少在社区范围内实现机制化运行。第二,参加互助养老服务的人群有限。健康老人对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缺少感情基础和应有的责任感。同时老年文化互助和老年餐桌的参加人群覆盖面有限。这使得参与互助养老的志愿者人数少,提供的养老服务比较有限,难以满足村庄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三) 互助养老服务的供需失衡。当前农村老年人可以分为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慢性病老人、高龄失能老人。随着老年人的生命周期的演进,其生理机能的衰退不可逆转;因而,农村老年人对健康护理、精神服务和日间照料的需求比较明显。但是目前幸福院提供的互助养老服务,一般有助餐服务、物质慰问、健康体检等比较简单的物质服务,对于那些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等群体,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专业服务、日常照料活动、精神慰藉,但幸福院缺少床位、医疗配套措施建设滞后、专业养老服务匮乏。这种对互助养老需求和服务供给的不匹配,使得互助养老服务的传递过程难以取得相应的成效。

(四) 互助养老供需的时效性弱化。一方面农村村居存在一定形式的互助养老服务,但受各种文化因素、传统思想以及志愿服务物质化趋向的冲击,无法形成类似“时间银行”的机制,光靠村级“幸福院”的运作,在村民组分散的现实条件下,容易导致需求与服务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时效性弱化的问题,从而在互助养老服务的规范性上不足。另一方面,有些老年人居住分散,远离幸福院或行政村部,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技术鸿沟,他们只能依靠传统的方式到村部、村内社工或幸福院诉说。村部、社工或幸福院再准备传递服务反馈给老年人。他们这些的需求传递时效性不足,影响了老年人对互助养老的感知。因为老年人觉得划不来,不如找子女或家人来得更快,从而导致各村“幸福院”互助养老的效果弱化。

三、促进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路径创新

(一)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塑造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其一,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互助养老文化的宣传。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树立互助养老模式,如借助重阳节、端午节等与老年人群体相关的传统节日,开展老年人服务,倡导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借活动的成效来让老年人认识到互助养老服务能够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其二,通过党建引领,打造农村互助养老的典范,建立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精神纽带。其三,开展内容丰富的自助互助服务活动,鼓励低龄、健康老人结队为高龄老人服务。其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互助养老,激活老年人互助养老的文化氛围。培育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动员、组织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广大市民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以形成老年人互助养老的文化氛围。

(二) 多方参与多措并举,为农村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其一,以农村社会组织为依托,普惠服务和重点服务并行,为互助养老机制续航。对外要与政府、社区保持联系,要充分利用农村社区内外的原有资源,多元化筹集资金,对内组织有能力的老年人志愿者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多种服务。其二,政府对建立互助养老的“时间银行”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引导农村低龄老人、健康老人加入到护理、照料高龄高年人的时间换成积分存入“时间银行”,累计起来成为未来被照料时的免费凭证,当自身年老后就用积分免费兑换。其三,吸收社会资本为互助养老注入资金,增强互助养老服务长效机制的经济基础。互助养老服务中,低龄老人参加照料时每月可以获得少许补贴,资金来源于社会捐款、财政补助,以及受照料老人家庭承担。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爱心企业与养老服务机构挂钩联系帮扶制度,提升制度的规范性。

(三) 链接多方资源,提升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成效。其一,利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链接互助养老服务的资源,满足农村老人的老有所养的需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充分考虑了日间托老、助餐配餐、生活娱乐等基本服务,也配备了医疗护理、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还有康复保健、紧急救助等服务,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和管理支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老年人的个性化,友好智能交互配备。其二,针对高龄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借助低龄老年志愿者以及提供康复护理和个人卫生的清洁的专业护理人员的力量,提供日常照顾、健康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提高他们在互助养老服务中的获得感。其三,针对存在慢性疾病的老人,可以通过链接资源与医学院、卫生院合作,以健康知识讲座、义诊活动、小组活动的形式提升他们的健康意识,协助他们增强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使其达到“老有所医”。其四,将空巢老人聚集起来,开展文娱活动,满足精神需求。对于空巢老人,将其聚集起来,可以从老年人预防诈骗、老年人手工小组、广场舞、健身操、传统节日的敬老活动,以及为老年人举办生日会等方面入手,召集形成固定的老年志愿者,搭建老年人互助互乐互养的平台,增强相互间的心理慰籍和熟识度,丰富老年人的休闲娱乐生活,使其达到“老有所乐”。其五,发挥低龄健康老人的优势和特长,增强其老有所为的可行能力。对于有一定技能的老人,可基于能力视角,充分发挥老人力量和老人的特长,提高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和可行能力。

(四) 搭建立体网络,形成互助养老的社会体系。

其一,依托社区内部资源,建立起社区老年人群体的“互助网络”。运用“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方式,提供更为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养老智能服务的信息化整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运用是实现资源整合的关键。社工应充分发挥服务引导者的角色和作用,协助老年人克服和冲破无能感,为老年人搭建起“时间银行”,实现志愿“服务”与老年人“需求”的精准对接。其二,依托村级幸福院,建立立体化的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建立“村级幸福院+社级幸福驿站”的新型模式,形成村级与社级的服务网络,避免自然村分散的问题,提高互助养老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其三,组建“社工+村党委+助老员+老年协会”的管理团队,实现“四社联动”。通过组建“社工+护工+助老员+志愿者”的服务团队,对社工和护工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如老年人需求评估、护理技巧、谈话的技巧等内容。其四,依托农村现有的服务网络,整合周边企业、学校等资源,携手全村居民参与助老、养老的事业,构建、完善老年人的人际互助、志愿者服务、社区支持等网络。

猜你喜欢

照料养老志愿者
志愿者
养老生活
我是志愿者
学中文
家庭照料强度与中年劳动人口非农就业的关系研究
为志愿者加油
澳大利亚照料者暂歇计划
我是小小志愿者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