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与实践路径
2021-03-03庄淑贞
庄淑贞
摘 要: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农业的整体经济发展,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过去的粗放扶贫优化至精准扶贫政策,扶贫对象精确到每个区域、每个农户家庭中。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精准扶贫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几点建设性的实践建议,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业经济;实践路径
前言:精准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区域的不同环境、不同农户的家庭状况,采用科学的分析流程开展精准识人、精准帮扶的治贫技术,本着谁贫困扶持谁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扶贫工作。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对农业经济乃至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准扶贫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农业经济的主要贡献来源是农村地区,其农业种植和畜牧业种植的占比最大,但农村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人才常选择去城内发展,留下的只是老幼病残的农户。农业产业竞争力明显赶不上城市,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为了平衡这一社会矛盾,推动乡村农业产业建设,针对贫困地区,国家会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只有精准扶贫才能提升扶贫治理的效果,才能有效解决当下的社会矛盾问题。
在我国,扶贫机制从改革扶贫-开放扶贫-定点扶贫-精准扶贫进行了一系列的演化过程,原因就是过去粗放式扶贫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扶贫工作缺乏一定的“精准度”[1]。也就是说现在的扶贫政策,讲求实效性,谁贫困帮助谁,只针对真实有实际困难情况的农户,开展扶贫工作。在农村新的经济形态发展下,客观点讲有促使农户脱贫的作用,再加上精准扶贫政策,更有助于增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有效的推动贫困实现脱贫梦,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二、精准扶贫的实践现状
精准扶贫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的工作开展,需要工作人员走到千家万户去了解情况,从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解决问题。但贫困情况各有不同,实施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扶贫关注的对象基数大。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涉及的扶贫领域有很多,如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扶贫工作量大,需统筹的资金量随之增加。并且扶贫对象人数众多,对其情况无法摸清底细,很多扶贫对象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抽样调查得出来的,对于农户真正的情况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撑,无法针对性的采取扶贫措施,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精准扶贫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精准扶贫机制
完善农村精准扶贫机制是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基本需要,因其不是一个单一的政策文件,而是要将扶贫工作落实下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据此,下面就完善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路径做简单探讨。
首先,需完善精准识别机制。在农村地区由于外地务工人口多,对农户收入情况没有办法客观的掌握,导致识别的贫困户脱离现实情况,这样展开的扶贫工作是没有精准度的,亦缺失公平性。因此,要对贫困户识别技术进行优化升级。如何优化?建议在以单一收入为标准的基础上,从不动产、支出水平等方面,完善建档立卡信息,通过改革以单一收入为识别方式的传统路径,建立多维度的识别方式。优化识别技术,多方位的了解农户的吃穿用度、医疗保障和住房需求等问题,使其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扶贫机制[2]。
其次,还需加强建立精准扶贫的监督体系。监督体系的建立是对扶贫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基本保障。在监督体系的建立中,可以根据农村地区的贫困进行跟踪调查,以保证其信息的真实有效,考察扶持对象的档案是否透明,并结合与相应部门的沟通交流,提高扶贫工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建立电子信息库,增强监督体系的网络化、公开化。
(二)明确扶贫对象提高政策效能
做好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找到真正的贫困对象,扶真贫,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去达成。穷和富是相对的,贫困户可以通过农田的经营过上好日子,富户也可能因为主观原因返贫,贫困是相对而言动态的,贫困对象也是有进有出的,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扶贫,扶贫的精准度就大打折扣。其如何更好的识别并设计退出机制,是相关部门应考虑的重点。合理构建扶贫对象的退出機制,科学建立退出标准,依据人口脱贫的程序严格把控各个环节并加强审查机制,建立科学公开的数据网络,确保数据指标的真实可靠,并在筛查的过程中向社会公示,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建立评估考核体系,从而提升精准扶贫的政策效能。
(三)强化基层扶贫治理能力
在农村地区,地方的基层政府是执行机构,其职能不仅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还需基于人民的委托,为人民服务,提高基层政府现代化治理的理念。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政府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加强基层政府的监督考核,保证精准扶贫廉洁高效地运行。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资金与物资是其最大的制约因素,很多基层政府存在扶贫资金或物资挪用等腐败现象,这是监督考核体系不够完善所导致的。对于基层公务人员,在体制内,应加强其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并通过监督考核体系进行监管,在扶贫的各个环节,不断对行政问责机制进行完善,从行政职责、问责权限以及惩罚办法等方面规划,使之更加规范化并将问责的结果向大众公布,促进社会对其监督。在体制外,应发挥社会舆论的优势,对政府相关的基层公务人员进行监督制约,建立信息公开制,让社会群众能够实时的对基层要员进行监督,并在群众中选出代表,参与到基层扶贫的治理工作中,进而加强大众对基层政府和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3]。
(四)创新精准扶贫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中,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新要求。基于过往的扶贫经验,创新扶贫思路,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从转变扶贫理念开始,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必须进行创新布局。
首先,是创新精准扶贫的体制,以扶贫问题为导向,首抓考核评价体制。因其直接关乎扶贫工作是否有成效,将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作为主要指标,指导相关部门的领导班子把扶贫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听从中央的指挥,将扶贫工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起来,驻村工作,加大监督力度,杜绝一切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发生。其次,创新教育扶贫的机制,教育扶贫是阻止贫困代代相传的重要手段,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育扶贫,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作。为提高其精准度,对于贫困户的子女应建档立卡,并将信息精确到每一农户家庭实施动态管理。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阶段,实施学费全免、家庭困难补助金等扶持政策;对于未考高中者,可在本地县级学校接受三年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学费补贴等。
其后,精准扶贫还要通过对农业产业的扶持,使大量农户通过辛勤劳作改变贫困状态。根据农户所在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将优势培育成特色产业,通过政府经济的大力扶持,打造能源产业基地并结合互联网+发展智慧生态农业,智慧旅游等,进一步为农户实现脱贫而做努力。
结论:综上所述,农业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要想具体有效地落实下去,需从农户自身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升级优化,使农户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贫困户的经济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才是精准扶贫政策的重点。同时,还应通过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创收能力,从而实现贫困户脱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易灵芝.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热点及展望——基于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1):16-18.
[2]武祥伟,赵平,孔令富.农业科技精准扶贫中的工作创新与可持续途径——以云南农业大学扶贫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08):256-258+261.
[3]丁增全,李学武,吕春霞.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现状与路径选择[J].山西农经,2020(1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