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教育”大有可为:石坚教授的点评

2021-03-03石坚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学教育育人文学

本文是石坚教授在2021年中国英语教学研讨会(2021年10月16-17日)上为“文学教育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作的点评。石坚教授是博士研究生导师,2019年四川大学“卓越教学奖”特等奖获得者,原四川大学副校长,曾连续四届担任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学术领域有西方文论与英美文学、西方文化、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和欧洲学研究。

谢谢良功老师、金才老师、王卓老师,还有一中老师!

今天四位老师的发言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们的发言非常巧合地构成了一个整体。金才老师从《国标》《指南》出发,对文学课程的整体设计作了一个很好的解读。在《国标》和《指南》里,文学课的内涵和外语学科的人文学科定位阐述得十分非常清楚;在《国标》和《指南》里,从文学到知识、知识到思想、思想到能力、能力到智慧,我们都能找到合理的路径。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在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没有很好地发掘《国标》和《指南》里的这些重要育人元素,而在新时代的外语人才培养中,这些要素都是非常关键的。

良功老师在解读《国标》和《指南》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学课程本身的改革,就刚好是对金才老师所探讨的文学课程设置问题的细化。就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程设置而言,金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我在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任职四届,我所经历的每一次修订或调整《国家标准》或《教学指南》,大家都有非常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关于翻译类和商务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我们强调的仍然是60%课程是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一般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开设相应类别技能的课程和训练。实际上,翻译人才培养在文学语言方面的缺陷比较大;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失了基础的东西,就出不了真正的优秀翻译人才。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急需高层次外语翻译人才,这类人才需要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人文素养。我认为,良功老师对文学课程的解读非常到位。他对文学课的知识多元、能力多元和跨学科性的阐述和强调,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在良功老师看来,文学课程具有多维、多元的功能,语言能力的提升、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人文综合素养增强、课程思政与育人等,形成了一个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体系,在育人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那么,文学课程在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中,怎样将文本分析、批判思维、价值判断以及思政育人等要素有机地融合起来呢?一中老师的报告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教师”。文学课堂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一个书单,让学生自己去读,而是要引导他们去读文学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本身就要求有更高的素养。教师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养塑造他的教育理念,并使他能够很好地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批判能力,以及教师的综合能力是能够影响学生、推动学生和引领学生的。教师凭借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综合人文素养,包括三观,从而帮助他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信息鉴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所以,教师是文学课的核心。

文学的教育问题在王卓老师的发言里得到了理论化的阐释。王卓老师的发言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我觉得就“文学与教育”这个命题本身而言,王卓老师分析得非常好。文学教育学作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如何把文学和教育融通起来呢?文学有其人文学科性,教育有其社会学科性,但是它们的学科共同点就是关注人的发展;文学是人学,教育学也是人学,王卓老师从双重向度和相互助力方面的阐释非常到位。王卓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想法,即基于面向全校的文学通识课开展以阅读为基础的文学教育,这个做法非常必要,特别是在理工类或专业特色特别强的高校,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文学和教育、文学与教育学揉在一块,开出通识教育课,这将是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下一个重要路径。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四位老师的发言从国家发展大格局,到课程建设本身、教师的作用,再到文学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刚好建构了一个完整体系。我上周跟学生一起读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我們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心理批评、新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批评和文化批评等不同的批评方法来阅读作品,让同学们看到一个作品,它既是小说,是文学经典也是通俗读物,是科幻小说,又是科技、教育、人性的反思,具有很强的现代意义,体现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关于教育的著作,讲述的是弗兰肯斯坦创造的这个怪人如何进行语言学习、观察社会,如何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如弥尔顿的《失乐园》)获得情感,产生认知,提出诉求,形成自己的思想。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它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点来看问题?关键就在于刚才金才老师、良功老师、一中老师和王卓老师所强调的:我们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跨学科和跨文化能力,当然还有中国话语能力——这是讲好中国故事最关键的一个点。若能这样,我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师素养就能达到我们的育人功能。

谢谢四位老师!这个专题讨论非常好,我深受教育!唯一的遗憾就是听众少了一点。所以,我建议王卓老师和良功老师明年春天再组织一个全国性的文学与教育的专题讨论会。

责任编辑:罗良功

猜你喜欢

文学教育育人文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学教育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