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资本合资实现核心技术能力平移
2021-03-02王军
王军
经过多年实践,中国中车以小资本合作依托实体化运营,利用项目支撑培育核心竞争力,通过国内人员长期派驻、联合攻关的形式,完成核心技术掌握和自主研发团队培育,实现了成果高效转移。
在以技术导人为目标的国际合作中,如何避免海外大额投资风险,同时实现核心技术掌握和自身技术能力培育,一直是企业亟待解决的核心管理问题。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车”),提出了“以小资本合资实现核心技术能力平移”的新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经过实践应用,这种模式在资源集聚、核心技术掌握、人才培养、产业落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形成獨具特色创新点
中国中车通过小资本合作进入实体化运营,利用项目支撑培育核心竞争力,国内人员长期派驻、联合攻关的形式,实现核心技术掌握和自主研发团队培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项目创新点。
搭建中德创新合作的桥头堡
□搭建中德合作窗口:构建“中德轻量化技术众创空间”、“德国中国研发创新联盟”,成为商飞、北汽、中航等近20家中国国企业与德国企业、研究机构科技合作的纽带;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中车首席专家级国际化专业人才45人,举办各类讲座20余场。
□探索合作模式:以小资本合资规避境外投资风险,并实现核心技术掌握和人才团队培育;
合作模式创新。以小资本实体化运作,形成资源耦合和长效合作机制。按照德国企业法,以最低注册资本进行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一方面直接降低了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吸引像胡芬巴赫院士行业领军专家,通过合资经营的方式进行深度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通过这些合作,中国中车还可以快速、深度掌握外方的优质资源,挤进国际复合材料创新研发的高端“朋友圈”。
经营管理创新。通过国内外联动的立体化管控,提升合作效能。这方面就要实现国内外经营管理、双方管理和技术协同联动,构建高效、立体管控体系。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中车就突破并掌握了世界首创的多腔复杂断面连续拉挤成型技术、及变曲率三维编织技术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
技术合作创新。实现以项目为载体的深度融合,培育自主研发能力。中德双方通过项目联合攻关,将掌握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的德方专家,与熟悉轨道车辆结构特点的中方工程师跨界融合,高效、高质完成十余项研发项目,并在国内培育了四十余人的自主研发团队,顺利实现了技术转移与持续创新。
协同模式创新。这种创新模式是以产业落地为目标,通过需求牵引全链条协同,实现跨国合作产业化落地。在德国研发试制,在国内中试落地与产业推广,构建“前端研发-中试优化-产业落地”的国内外协同研发模式,实现海外研发、国内产业化,保障技术安全自主掌握,产业链持续可靠发展。
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中国中车的新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攻克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车辆复杂结构上应用的技术难题,在国内外实现了产业落地和持续发展。
搭建中德创新合作桥头堡。这种模式搭建了面向欧洲创新合作的窗口,先后构建“中德轻量化技术众创空间”“德国中国研发创新联盟”,并带动商飞、北汽、中航等中国国有企业与德国优势资源深化合作;构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和验证了低投资风险,并有利于核心技术掌握、团队培育的海外技术合作新模式。
推进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升级。依托研发项目掌握拉挤、编织等多项国际先进技术,解决国内复合材料行业难以突破的技术难题;研制的全碳纤维下一代地铁轻量化、舒适性等方面性能指标先进,并培养结构合理、专业分明的自主研发队伍。
推动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产业化落地,国内构建了复材中试线,技术推广至高速列车、高速磁浮列车应用,带动了国内碳纤维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在复合材料行业中的影响力。随着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下一代地铁在德国柏林展的发布,引起国际对中国中车及复合材料应用的广泛关注;并在复合材料行业,牵头成立轨道交通复合材料专委会,推动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